浅谈技术创新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2021-01-15 18:09梁锋广东通驿高速公路服务区有限公司
环球市场 2021年25期
关键词:内审企业

梁锋 广东通驿高速公路服务区有限公司

一、内部审计概述及发展

(一)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是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

(二)内部审计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内部审计的目标和定位不断演进,内部审计从无到有,从无序到规范,从探索建立阶段、框架构建阶段、体系完善阶段到深化改革阶段,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回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史,内部审计的建立、变迁与改革开放历程高度契合,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力推动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能力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大数据时代内审工作模式的缺陷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服务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审计依据定期和不定期内审检查,按照于“检查——反馈——评定——结论——下期检查”的循环流程,对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具有一定滞后性。审计对象主要是已经存续一段时间的公司或项目,对计划外的临时项目监督力度不足,很难做到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的“全覆盖”。因此,现阶段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对已发生业务进行检查,难以实现超期防范。

二是多数企业内审机构仍停留在单一的差错纠弊阶段,关注重点多为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等,普遍应用事后审计、静态审计和现场审计等传统方法,对于公司决策的前期和过程管控介入程度较低,较少关注企业自主投资风险防控。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执行,“咨询”价值体现不充分,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真正的价值贡献。

三是内部审计对企业“确认”“咨询”的价值与内部审计成本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人工投入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投入因素,但是人力规模终究不是无限的,随着边际递减效应,边际产量会递减,边际效用越来越少。随着企业经营业务日益增加,企业信息、数据、资料暴增,内审人员需要查阅的信息、处理的数据、翻阅的资料也都倍增,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而产出确越来越少,工作价值体现弱化。

四是企业自身业务链条的延伸、扩张和经营发展,企业与客商之间的交易、往来剧增,涉及到的数据、信息也来越多,在原本的审计模式下,审计识别出的问题、风险点能力变相降低,识别不足概率大大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三、内部审计展望

传统内部审计模式难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企业自身业务链条的延伸、扩张和经营发展,内审工作效率与效果备受考验。而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内部审计工作看到运用其进行革新的可行性。加快大数据与内审工作的融合,推进内审作业方式的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是内审价值和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

四、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大数据时代对内部审计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内部审计大数据分析理论指引较少,投入也相对匮乏,普遍缺乏高效的数据分析接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按职能划分部门,各业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进行数据系统的建设,因此系统满足的需求相对单一。同时,这也造成了企业内系统林立,无法交互,各业务条线单独采集和加工数据,形成数据偏差,而使数据得不到统一。内审部门想要获取有效数据难度大。

二是现有数据的申请审批流程相对较长,而内审部门根据审计项目需要,需要分析不同业务条线、不同系统的数据,缺乏一站式便捷的数据应用接口。因此,内审部门需要与多部门沟通协调,时间、人力成本耗费较高,从数据的申请审批到获得数据,短则需要消耗2~3个工作日,长则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而从获得数据到完成数据的加工,还原业务场景,也相应顺延,对审计效率存在较大程度的影响。

三是企业对各系统的后期管理未落到实处,系统在开发之后,未定期进行相关使用人员的反馈意见收集及相应的维护更新,随着业务的发展,许多系统并非特别的使用,而且还存在系统数据未及时更新,影响审计判断等情况。要根据系统数据还远业务场景,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是内审人员在获得数据之后,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还原业务场景,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及手段,而审计部门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数据分析结果精确性存在不足。

五、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信息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信息技术同样也可以被内部审计所运用。搭建数据化平台,将数据的运用融会贯通于整个内审过程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是新时代对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寻求自身突破的重要环节。

(一)搭建数据整合平台,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与各业务条线数据系统对接,建立高效的数据传输和访问机制,搭建数据整合平台。采集数据是大数据应用的第一步,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是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途径。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的样本多以抽样来实现,样本的抽取很大程度影响审计结果,实现全样本审计,将大大提高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在平台中整合企业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等,使内部审计样本数量从抽样扩展为全样本成为可能。各系统的数据整合,满足了审计对原始数据的需要,缩减了对数据真实性的验证环节,提高审计数据收集效率。

在调动各业务系统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审计的常规数据需要,设立数据主题,批量完成数据采集,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时效。

(二)搭建数据分析模型,锁定问题线索

内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时效性强,很难对各业务条线的系统原始数据都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搭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完成各数据间关系的构建,有利于还原业务场景,实现对业务的解读及数据的利用。

不同的审计数据模型,满足不同的审计需要,模型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审计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及其有效性。构建对某一业务、某一风险点的数据分析模型,将数据的集中共享、挖掘分析贯穿整个审计流程,借助数据分析模型,可以实现对问题线索、风险领域的锁定,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还降低了审计风险。

(三)创新分析手段,发挥数据平台最大效用

以往的审计方向、思路及手段逐渐被审计对象熟悉及了解,审计发现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分析手段的创新也至关重要。因此,根据风险点及管理层关注重点的变化,逐步开发、建立新的监测模型,设定模型自动运行及其目标,通过对系统数据的实时统计,实现对日常重要业务事项的动态预警,及时捕抓到化整为零等风险问题,直观展示违规数量、金额等,降低风险聚集水平。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内部审计部门除了适应信息时代,寻求信息技术的变革之外,还要在人员结构、教育培训、工作方式、制度流程等方面有所破立,才能更好地配合信息技术创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效应。

六、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保障

内部审计要完成信息技术变革,实现向联网审计、增值审计、全样本审计、远程审计的转变,实现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必要的保障不可或缺。

首先,审计数据平台的搭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业务条线、管理系统,因此,需要得到管理层、决策层的支持及重视,加强在企业内部的宣贯,调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参与,才能够得以实现。

其次,数字化转型需要完善精细的方案,设置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强化方案执行。在方案执行中,落实职责分工,将数字化变革落到实处。

而且,内部审计模式变革,数字化模型搭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适用性问题,需要经过反复测试和实验,提交真实反馈,逐步完善模型建设,最大化减少运行误差,才能在数据平台最终上线运用中,得心应手,真正地提高审计效率及质量。

最后,公司还要平衡好业务部门、资金管理部门、其它职能部门、关联客商、人员等权益,才能搭建起全面、有效、完整、可持续的内部数据平台,形成新的内部审计规范和机制。

猜你喜欢
内审企业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提高企业管理体系内审工作质量的建议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