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波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度市支行
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应用,以区块链为重要代表的分布式记账技术也在不断普及,对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大。各个国家均开始进行数字货币研究,包括数字货币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对数字货币有关业务的监管等领域。而我国人民银行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研究,通过数年研究成果的沉淀,多个城市运营试点的推进,数字货币时代即将到来[1]。对银行来说,数字货币发行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业务模式、支付结算体系、信息系统等方方面面均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变化。上述背景下,深入分析数字货币对银行的影响,并结合这种影响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对各个银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数字货币所进行的定义,全球尚未进行准确的定义,有的情况下称作虚拟货币,有的情况下称作电子货币。从发行主体的层面分类,包含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私人数字货币(Private Digital Currency)。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进行发行,本身具有法偿性、主权性[2]。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主要指的是应用于互联网当中部分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结算的数字货币,其可以视作一种商品资产,比如花旗币、比特币,其并未获得法律的认可。本研究所讨论的数字货币,主要指的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发行以后,现金存储方式无疑是受到影响的直接对象。尽管当前社会早已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各种电子货币在生活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其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流通货币仍旧采用传统纸币,本身具有巨大的物理储存空间。而在数字货币发行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在数字货币私有云储存数字货币发行基金的数据库,其他商业银行主要是选择商业银行本地、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3]。
数字货币的发行,可能会导致银行活期存款规模增加,发生存款准备金增加现象。数字货币本身与现金完全相同,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利息收益,相应存款、基金等,其本身的持有成本更高。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但选择电子货币则能够通过其他平台获取一定程度的活期存款利息[4]。这就使得大众更愿意将数字货币转化为理财产品,其也是引发银行存款准备金增加的重要因素。此外,数字货币发行也可能导致银行活期存款规模减小的现象。综合参考日常生活中持有的便捷性,再加上银行各种理财产品提取、赎回方面不够便捷,也存在人民群众选择持有部分活期存款来满足支付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数字货币的广泛使用,各行各业薪酬结算方式也会选择数字货币形式,其均是针对银行活期存款规模所进行的一定替代,最终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规模降低。
尽管数字货币主要是针对数字货币进行代替,但在今后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两者均会表现为并存关系。所以,银行当前使用的基础信息系统、货币数据库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有效满足社会各界对数字货币、现金的差异化需求。显然,当前各个银行基础信息系统并未考虑数字货币发行的影响,显然难以同时满足上述要求,未来还需要围绕央行顶层设计,持续推进数字货币数据库的搭建[5]。
人民银行最初进行数字货币发行的进程中,主要为现金与数字货币同时流动的状态,而在数字货币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大众对于数字货币接受程度的提高,社会中现金使用频率也会不断降低。对各个银行来说,应当及时掌握并跟进数字货币发展动态,同时全面关注客户在货币交易习惯方面发生的细微变化,以此来针对数字货币发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客户习惯变化来针对产品、服务模式进行动态的优化调整,以此来跟进客户使用习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比如,银行可以在数字货币发行初期同时提供现金与数字货币的针对性服务,针对两种产品、服务模式的比重进行动态调整,在保障各项业务有序推进的同时,提升客户满意度。
数字货币的发行,必然会对银行基础信息系统造成影响,要想更好的适应数字货币,银行还需要主动引入新兴信息化技术,包括AI、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针对现有基础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以此来推动银行业务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升基础信息系统处理效率,从而有效促进商业银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具体来说,银行应当积极加大数字货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多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行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前布局数字货币结算系统,建立高效率的结算系统。在此基础上,银行应当以客户体验作为核心,通过多方合作打造更为便捷、高效的支付场景,使得用户在使用数字货币的过程中,支付体验得以全面提升。
数字货币的发行,各个银行能够充分利用数字货币的优势,在支付结算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数字货币发行之初,银行的主要目标在于积极争取线下用户,同时尝试争取互联网支付领域的用户。这就需要银行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致力于引入外部生态,通过多方合作打造多元化的支付场景,包括生活、消费、社交等多元化的领域,同时综合利用新兴技术针对客户群体的交易信息、行为等进行挖掘,结合客户数据来进行业务、服务的优化调整,针对客户日常生活、工作种涉及的各个场景进行优化,将数字货币交易场景渗透到客户衣食住行、娱乐、医疗等等,进一步提升客户在各个支付场景的体验。此外,银行不仅需要针对线下数字货币交易场景进行拓展,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金融科技,致力于发挥线上营销所具备的广覆盖、高精度以及低成本优势,不断提高营销向线上迁移的能力,最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货币业务场景,进一步提升场景覆盖范围。
从我国数字货币发行模式来看,主要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信用发行机制。对各个银行来说,要想在数字货币发行初期抢占先机,就必然需要积极参与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数字货币发行必然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求,单纯依靠银行显然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对于上述问题,多元合作无论是对硬件投入、软件维护来说,抑或是对服务改革、市场开发而言,均能够建立良好的规模效应,针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保障数字货币发行的有序推进。各个银行之间应当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包含银行与科研机构、银行与政府部门、银行与高校等等,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技术研发合作规范、人才培养机制、业务开发机制等等,通过合作共同推进数字货币有关标准的制定工作[6]。
数字货币的发行,本身是一项新兴业务,发行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不确定风险,而能否针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对银行未来发展的影响巨大。这就需要银行主动去分析数字货币发行后潜在的风险类型,围绕数字货币创新业务的同时,致力于建立智能化、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提升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银行还需要结合数字货币发行动态,针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动态的优化调整,从而有效保障风险管理体系的针对性,将数字货币发行带来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数字货币发行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数字货币时代到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各个银行来说,应当正视数字货币的影响,主动去分析数字货币发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抓住数字货币发行创造的机遇,通过产品与服务模式重构、基于技术引入推动业务升级、积极拓展数字货币交易场景、围绕多元合作参与标准制定、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力度,从而有效推进银行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