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峰
(衡阳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近年来,我国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健康投入逐年增加、全民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然而,在我国健康事业取得一系列成果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居民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仍有待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2]“天灾人祸频发加大安全风险”“社会贫富差距突出导致二元结构显著”“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健康发展瓶颈”[3]等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其中,健康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条件,而生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疾病医疗等则是民生突出的后顾之忧[5]。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6]。2015年10月,“健康中国”发展目标正式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16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健康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7]。随后将健康中国提升到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旨在为了加快落实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中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之间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协调好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各种诉求,尤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破解健康中国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可见,加快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巨大工程,对健康中国战略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和实施路径的梳理与解析,对于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一定的学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价值。
《世界人权公约》明确强调,“健康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没有健康就无法保证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8]。可见,维持生活水准保持和提升是建立在人人有权享受健康权利。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也特别强调,“健康不仅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人享有最高标准的健康”[8]。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宪法中对生命健康权有明确规定,并且在各项人身权利之中将生命健康权放在首位,明确指出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在《民法通则》《经济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相应内容规定。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情况来看,后者实际要大于前者[9]。可见,良好的健康对增加劳动时间和提高个体劳动生产力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在人力资源领域对健康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1950年—1982年,我国人均寿命从35岁增加到69岁,平均每年创造经济价值为773亿元[10],在改革开放实施之前,人民健康的提升夯实了“人口红利”的根基。此外,健康是民族富强的重要标志还体现在健康本身也是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供给侧转型以及人口红利缩减的大背景下,以人民健康为导向,将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挖掘我国“健康红利”,促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以此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
联合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HDI(人类发展指数),将人均预期寿命作为三大核心指标之一列入联合国人类发展宏伟蓝图中。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有强调,“着重围绕协同性、公平性和全面性三个维度来全面推进健康事业的发展,尤其对影响健康的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注和研究,确保各年龄的人群享有健康福祉和健康生活”[8]。在联合国颁布的八个千年发展目标之中有三个是卫生目标。从全球来看,健康是国家实力的重要展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健康投入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投资。2008年以来,德国、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医疗保健领域投资逐步加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投资领域。我国加快和推进健康中国发展不仅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而且也是履行联合国印发《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庄严承诺。
健康是个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没有健康,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没有保障,就更不用谈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景。个人健康对收入情况、生活水平,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在自然法学派看来,健康权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11]。健康权意味着人人平等享有健康的权利。20世纪中旬伊始,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明确指出,“不能因社会地位、宗教、种族等因素来区别对待人的健康,健康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8]要落实人人享有健康的权力需要国家的介入,主要从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民事权利三个方面来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具体而言,从政治权利的层面来看,政府需要尊重每位公民的健康权;从社会权利的层面来看,政府具有实现健康权的义务;从民事权利的层面来看,政府具有承担每位公民健康权的义务。为了确保人民享有健康权益,2004年,我国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保障人民健康公平与权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以贯之的发展主线,也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条件。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梳理健康权理念,把健康融入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4]。在医疗卫生领域,加速推进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全面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公平性、可及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生态经济领域,要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落后思维,尤其不能以发展经济为借口破坏部分人群的生存环境。健康权意味着把健康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之中,充分发挥政府“托底”作用,不断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之间健康保障的差距。
大健康理念在近年来我国政府报告中都有明确提出,为了全周期、全方面保障人民健康,在十九大报告以及“纲要”中都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引导人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大健康”与传统身体无病即健康的“一元观”健康不同,“大健康”是覆盖环境、社会、身体、生理、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健康。概言之,“大健康”根据社会学求、时代发展、疾病谱系变化而提出的一种全局性大健康理念,旨在降低疾病风险,在对影响健康各类危险因素分析基础上,不但优化健康环境和提升自我健康管理,促进人民健康水平。可以说,健康中国关注领域可以从全周期和全方位两个方面解读,覆盖全人群的全生命周期是大健康的核心内涵之一,即包括从母婴期到老年期再到临终关怀的全过程健康。覆盖全人群的全方位健康也是大健康的核心内涵重要组成维度,即包含人居环境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各方面[12]。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等多方面主体参与形成有结构、有层次和内在联系的治理体系,方能助力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环境、完善健康保障、优化健康服务和普及健康生活的健康中国发展宏伟蓝图实现。可见,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引,就是把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之中,促进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在社会生活领域,如何形成全员参与对健康环境的打造,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成果等方面都是“大健康”理念所要求的;在生态经济领域,为了加快实现经济社会与人民健康的协调发展,在秉承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健康三位一体的健康产业;在医疗卫生领域,要从一元健康观转向多元健康观,构建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模式,对个人精神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健康给予更多关注。
改善人的健康状况不能仅仅局限于健康领域来思考和谋划,健康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基于多维度和多视角来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13]。随着国家对人民健康状况的极为重视,尤其对健康领域发展规律不断深入,我国人均寿命在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洗礼,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健康事业也迈入新的发展台阶。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发展理念。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中医中就提倡“治未病”的理念。显然,“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与“治未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从中可以窥见出“预防为主”的理念古代就存在,但从理念到执行还存在一定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疾病治疗为中心”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工作开展遵循的主线。由于忽视对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只将提高医疗水平和建立大型医院作为重点,导致了对保健和慢性病预防不重视等弊端的显现。同时,对健康促进和维护相关产业发展不够重视,将重心集中在器械和医疗用品等领域,使健康产业发展过于单一化。当前我国迈入新时代发展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等文明病也逐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可见,传统以“治疗为主”的医疗健康理念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预防慢性疾病、减少文明病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方面有积极作用。因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对于降低健康中国建设成本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把此理念贯彻到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和发展健康产业等健康中国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健康中国作为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具体而言,第一,为了把大健康理念融入社会经济等各领域中,需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大健康观理念的树立,离不开对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完善。第二,建立“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健康评价体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最新健康公式,健康是由卫生服务、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构成,在健康构成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15%,17%,60%[14]。可见,个人、社会、国家都是参与健康中国的重要主体,要把健康中国建设纳入到政府、单位等考核指标之中。第三,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转变人民健康意识,尤其通过对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巧等方面学习来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积极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大有裨益。因此,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健康中国发展局面离不开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
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发展理念无疑有助于减少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实施成本。第一,预防先行就意味着让健康走进家庭、单位、社区、学校以及企业,引导国民对健康理念的认识以及健康行为的培养。第二,坚持预防为主,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影响健康最大因素是生活习惯。对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过量饮酒和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改变,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第三,重视心理教育、心理诊断和心理干预。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显露,因此,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民众对自身心理情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对有心理方面问题的民众要做到早诊断和早干预,为民众享有美好生活保驾护航。第四,加强医疗跨区域以及国际合作,对重大技术难关进行攻克。比如,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需要在模式、药物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特别是在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大疾病上,提升全球在重大疫情及重大疾病上的治疗和防控力,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推进“三医”(医药、医保、医疗)的联动就要紧密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九字方针上下功夫[15]。具体而言,第一,夯实深化医改和优化服务的强基层特性。为基层群众提供价廉、质优和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将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既要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热情,又要健全医疗队伍和构建科学的分级诊疗制度。第二,突出深化医改和优化服务的公益性特征。一方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除了对医务人员薪酬和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之外,还要建立药品供应质量的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让人民群众在深化医改和优化服务中享受到更多健康福利。第三,注重深化医改和优化服务的公平性特征。其一,要巩固健康防线,特别是围绕医疗救助、基本医保、保险制度等进行有效衔接;其二,遵循建机制、织密网和兜底线的要求,建立公平的、可持续的医疗利用方略。另外,在优化服务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上主要抓好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医疗转变,加强人民群众全方位健康服务;另一方面,从孕育期到老年期再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要加强人民群众全周期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真真正正享受健康服务的全过程,让健康成为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日益突出,需要改变过去“传染性疾病”的健康风险模式,即建立新的健康风险模式(非传染性疾病—残疾—亚健康)。当前危害居民健康的疾病源主要包括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等方面疾病。根据医学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0%的恶性肿瘤、80%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可以进行预防。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从创造健康环境和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两个方面着手夯实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根基。一方面,要贯彻每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尤其是要把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树立健康意识,积累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从顶层设计上出台关于落实健康的一系列政策,承担起人民健康“指导者”和“维护者”的角色。要围绕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促进民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给社会各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健康中国战略发展而言,亦复如此。构建智慧型健康管理体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助推器”。首先,新技术的医疗形式(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加快了医院行为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的改革,通过打造智慧型健康管理体系(健康咨询、健康档案等)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理念,改变过去“以治疗为主”的健康管理传统模式;其次,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打造健康和医疗的医学大数据平台,实现医疗问题向慢疾病管理和预防问题的转变。构建智慧型健康管理体系有利于推动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回应现实中健康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再次,为了逐步推进智慧型健康管理体系,需要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旨在破解行业壁垒,实现数据共建共享和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同时,围绕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之间、医院内部等主体层面建立行业信息安全和技术安全标准,规范医院的服务和行为规范,提升医院的治疗质量和效率。此外,以创新为驱动,加快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医疗健康资源等方面的融合,为居民提供智慧型养老服务、家庭医生服务,逐步建立以预防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体系。
基于“个人”“国家”“全球”三个维度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价值意蕴进行梳理,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健康权理念”“大健康理念”“预防为主理念”进行深入剖析,围绕“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深化医改和优化服务”“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构建智慧型健康管理体系”等途径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基础性的事业,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在下一个周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全面落实,需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打造以共建共享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和以大数据为手段的健康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