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冬,张彩云,付丽华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235000;3.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系,安徽 淮北 235000)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始终关乎着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统一,并对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部署产生内在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法治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并将少数民族同胞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塑造置于重要战略地位。相关论述着重强调了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实践育人的方向。为此,以实践育人为视角,深刻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践行实践育人有效路径,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使社会成员践行符合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新思潮和新观念的前沿性群体,学生的思想状况始终关乎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学生尤为如此。在其进入学校后,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引发的信仰弱化,促使其迫切需要思想观念的引领和价值取向的纠偏,帮助他们强化理想信念并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经济与文化存在相辅相成的内在契合性,经济发展有赖于文化做内在导向,从本质属性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文化教育。因此,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塑造其全新开放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自我意识与民族意识均呈现微妙且激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由内而外变化后,他们亟需思想的科学引导和正确塑造,以缓解其内心压力。全方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学生人格健全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方面均面临一定压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他们科学处理思想问题与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进而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来自“大杂居、小聚居”地区,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导致其思想开放性略显不足。在社会多元化发展和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多种形态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错落交织,标准迥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交互共存,冲击着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识形态,部分不良信息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模式,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全面了解并深度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因势利导化解多元文化的交互对其思想产生的冲击,使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抵御不良信息和偏激观念,坚定政治信仰和文化自信。
作为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的践行方向和行动方式直接决定着育人效果。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并未深刻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全面发挥的重要价值,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心理规律及发展需求落实“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实践教学就更无从谈起。专业课教师片面追求专业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教学对育人的作用,因而削弱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成效。
在“大思政”教育语境下,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主体涵盖校内校外。一方面,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校内主体间的统筹协调不足,各自为政的教育教学局面导致实践育人活动内容的连续性和协同性较弱,并且对校内实践育人活动的思政元素和民族特色挖掘不足,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创设不到位,削弱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校内主体与政府、社会、企业等校外主体衔接不畅,导致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与校内知识理论内容脱节,且部分实践育人活动未能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制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对少数民族文化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明显不足,制约了实践育人教育合力的形成。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考核评价不具备层次性效能,并未有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考核评价,使得考核评价缺乏客观性与实效性,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指标”导向意识较差,积极性与能动性得不到全面激发。此外,各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考核评价普遍瞄准结果,且以“教师—学生”的单向评价方式为主,忽视了对育人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也阻塞了少数民族学生对实践育人教学的反馈渠道,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有失公允。
第一,树立“大思政”实践育人发展理念。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学校教师、产业企业、外聘专家等各方主体需积极参与,整合并盘活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素材,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全面融入各类课程,深度贯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而以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实践育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培育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民族化特色实践育人活动。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作为实践育人内容的逻辑主线,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安排具有少数民族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的教师带队,同时,要依据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统筹实践课程规划,并恪守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时刻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对实践育人活动的接受程度。例如: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高职护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是推动其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针对其发展需求进行实践育人活动的内容规划和形式调整,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激发其感恩的情怀,进而促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将感同身受进行外向回馈,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接受形式必然趋近一致。同时,组织少数民族学生深入民族地区的“三下乡”、系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实践活动,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在感受深切关怀的同时培育其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精神,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第三,以“互联网+实践育人”模式推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建立大数据平台,依托网络技术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行为变化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并采用民族语言开展宣传工作,抢占网络话语阵地。学校与教师要依托大数据平台持续关注并实时掌控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其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思维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效果进行客观评判,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首先,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领导机制。校内实践育人主体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深化“共同体意识”,纳入具有少数民族工作经验的共同体成员,建立以学校领导、职能处室、教学系部等多方共同参与的领导工作小组,通过凝聚共识、统筹资源、协同并进,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寻求政府支持,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民族化教育资源联动平台,形成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最大合力。
其次,构建“思政指导员”机制。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需要构建“思政指导员”机制,围绕思政教师研究方向、自身意愿及民族将其分配至各系部,担任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思政指导,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实践育人活动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议,协助专业课教师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目标的如期达成提供助力,进而推动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再次,构建校地和校际实践育人共同体。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学校、政府、社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协同配合,实现跨区域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校地实践育人共同体,对学校所在地区相关少数民族基因的党史、革命史、优秀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例如: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的延边大学,可以依托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镌刻的红色基因,打造以“重走抗联路”为主题的实践育人活动,强化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多元化。构建区域间和跨省际校际实践育人共同体,强调对民族类学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育人资源的整合,拓宽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辐射范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学生的“五个认同”,共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强调学生自评、多民族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维度的统筹结合。学校强调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打破单向评价的传统属性壁垒。强调自我思想变化的学生自评,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加全面而清晰地把握自身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动态演进,有助于发挥自我塑造效能;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匿名形式实施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在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依托日常交流相互进行评价,全面反映课堂之外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模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兼顾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背景、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念等因素,进行客观而全方位的评价,夯实考核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其次,强调理论课程、校内生活、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各方主体的综合性评价。基于实践育人效果的隐蔽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评价需要长期而持续地从其理论学习、校内生活、实践锻炼等各个维度出发,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依据,辅导员等生活类教师的评价结果作为补充。同时,兼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在企业的实习鉴定,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评价,结合评价结论及时而有效地调整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规划与实施。
再次,重视对教师实践育人效果的客观评价。以长期评价与短期评价相结合为基础,以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力、过程参与程度及实施效果为三大评价指标,[5]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的表现实施全面评价,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长期而持续地观察和分析,以此作为教师实践育人效果评价的基础依据和重要参数。[5]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统计少数民族学生在网络空间关注对象类型的转变、转发内容的变化、所发表评论的内在价值观等动态,[5]进而以结果推导过程,将其逆向转化为教师实践育人效果的具体表现,并将评价结论作为教师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绩效制落实的重要参考,以此全面激发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6]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着社会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学校需协同政府、社会、企业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统筹资源配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将其培育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