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1-01-15 15:09张大方王欢
航海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张大方,王欢

(1.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内蒙古自治区 锡林浩特市 026000)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迅速兴起,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渊源、发展、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1]。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在“品德修养、奋斗精神、劳动精神、综合素质”[2]等方面下功夫,为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树立,可以促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探寻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立德树人中的有效路径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关于如何实现幸福的科学认识和总结,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传统幸福观的继承与批判中创立并奠定了基本方向,经过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后继者不断发展,并与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指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核心要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既不是抑制物质需要达到纯粹的精神需要,也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需要,幸福是物质和精神两要素的统一,不能把物质和精神割裂分开来谈幸福。一方面,我们应该满足和尊重人们必要的、合理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3]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获取幸福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不解决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空谈幸福是不现实的。人们在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幸福也得到了实现,这又会激励人们不断去追寻新的幸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需要的满足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精神需要对于人类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并不只停留在物质享受方面,而应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国家的发展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二)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源泉

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产生之前,对于什么是幸福的源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众说纷纭。柏拉图认为幸福只存在于“理念世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幸福源于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这种外在性的力量;斯多葛派认为幸福从属于德性。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指出幸福的来源或实现都不是上帝、造物主等外在虚无缥缈的力量,人自身才是现实幸福的创造者。人类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和人类的根本的生存方式的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物质资料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从事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毛泽东指出:“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4]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5]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得依靠劳动才能满足。

劳动既是创造幸福的过程,也是享受幸福的过程。劳动不仅是人类严格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而且区别于人类的一般本能活动。人类依靠生产实践活动从自然界获得人的基本需要,按照美的规律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创造幸福。此外,人类还能够利用资源、环境等进行创造以满足个体更高层次的需要,创造新的幸福。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自身的体力、智力也得到发展,实现劳动的创造力量。劳动不仅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成为个体存在、发展的方式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言“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6]。劳动过程中满足自身需要、追求幸福的状况体现着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

(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幸福的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6]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个人幸福的实现与社会幸福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幸福的核心。

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保障。[7]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提高和升华,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为个人幸福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保障。社会幸福不仅是个人幸福的保障,而且是高层次的幸福。毛泽东多次强调共产党人绝不是为个人或少数人谋私利,而要为社会大众的利益而战斗。为社会大众的利益而战斗才是最高层次、最有意义的幸福。其次,个人幸福形成且丰富了社会幸福,不注重个人的幸福,社会幸福就没有发展的现实基础。[8]个人幸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一致性,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也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把追求社会幸福作为个人的职责所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在统一中相互促进。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更要关心和维护他人和社会的幸福,这不仅是个人幸福得以实现的保障,更是个人不断发展完善的必要条件。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人的“类特性”——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多层次需要的满足、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个人行为的自觉自愿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等人的内在本质的体现;也包括人的“社会性”,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客观环境等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精髓,也是马克思幸福观的最高价值目标。获得幸福也就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过程,人在追求幸福的创造性实践过程中,使个体的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本质诉求。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无产阶级要在实践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真理、认识真理,要有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要围绕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9]每个个体在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于现实,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同和践行的误区

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状况成为主流。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幸福观受到冲击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存在“幸福主体上的个人主义,幸福取向上的实用主义,幸福实现上的庸俗主义”[10]等幸福观危机,具体体现在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和片面化、奋斗精神淡薄、社会幸福责任弱化等方面,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

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和片面化的趋势不容忽视,“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大学生就业时,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找个体面的工作,其中报考公务员、拥有事业编是这些年居高不下的热点。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择业遇到困难,其实主要是在选择工作时抱有工资多、环境好、劳动少、地位高的择业标准,工资是其考虑的第一要素。据统计,47.96%的学生赞同和比较赞同“学习就是为找好工作,赚更多的钱”[11],很少有人愿意去城乡基层、民族地区或贫困地区工作。另外,很多高校学生私下设有“悬赏互助群”,表面上是相互帮助,但其实质上是带有酬劳。需求者可以在群里发单,比如代取快递、外卖最为普遍,还有借笔、纸、充电器、耳机等小物件,酬劳一般2~10元不等。对需求者而言,花钱就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养成了不吃苦、不受累、生活懒散、贪图享受的生活习惯和“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对劳动者而言,虽然报酬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的,但在帮助他人之前会预估对自己是否有利以及利益的大小,由重“义”转为重“利”,使同学之间缺失了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长时间会形成“劳动就是为了获取报酬”的观念。

部分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淡薄,缺乏崇高的奋斗目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奋斗意志。在直播平台上走红的网络歌手冯提莫以一首《佛系少女》赢得广大学生的青睐。一些大学生给自己贴上“佛系青年”的标签。佛系青年表面上是与世无争、不攀比炫耀,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和潇洒、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并以此代表自己成熟;然而,实质上却是缺乏奋斗目标和奋斗意志,对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对现实生活的逃避。高校佛系青年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平时上课迷迷糊糊,考前临时抱佛脚,找优秀同学划重点,奉行“60分万岁”,甚至认为“不挂科的大学不完满”,入党、评优等无所谓;在生活上,对班级、社团、团委、学校等组织的活动比赛没有热情,以手机为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APP上娱乐小视频,以此来消磨时间。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表明,奋斗是幸福的实现路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坐享其成只能与幸福渐行渐远。

大学生存在注重物质追求而忽视精神层次追求的问题。受明星的代言、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以及购物渠道的多样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的现象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花呗、借呗、分期付也为消费提供了便利,再加上网购主播的导购,使得一些大学生在“买买买”的道路上越陷越深。2019年6月,腾讯广告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数字行为报告》显示,18~25岁的大学生群体贡献了高端奢侈品12%的消费额。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了消费能力的范围,甚至由于虚荣心理、攀比心理,出现炫耀性消费与奢侈性消费,校园贷乱象也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陷入消费误区的表象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和个人享受,满足于片面的物质需要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价值根源之一。

大学生存在社会幸福责任弱化的倾向。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效应。但是,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逐渐规模化,每个人的参与动机也逐渐多样化。有的学生是为了丰富大学期间的生活,绽放人生光彩,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有的同学是为了给自己入党、获取学分及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增加权重。一些同学把参加志愿服务作为筹码,看重的是物质利益或现实利益,由“利他”转为“利己”,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使志愿服务发生了变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有利于纠正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幸福的倾向,从而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避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以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来满足精神层面需要,或以提升自己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为动机,端正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实现路径

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路径促进立德树人的实现,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通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拓展实践平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效衔接。

(一)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扩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影响力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既要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也要注重“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以此共同促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教育过程中,各门课程既要寻找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又要各有侧重点,还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问题、实际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困惑,以扩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影响力。

1.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引导,突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性、科学性,教育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现实生活,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读生活难题的自觉性和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认同感。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讲解知识点,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避免错误的社会舆论对学生造成影响。可以以时事政治为契合点,通过对我国在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等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思政课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践行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吸引、激励学生,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还要不断提升人格素养,严于律己,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2. 注重“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专业教育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专题讲座是“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

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升华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专业课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奋斗意志,完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如医学专业要在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崇高的职业价值追求,将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师范生要有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精准定位,认识到本职业的特殊性与艰巨性,个人职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在奉献中感受幸福的能力等。

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展专题讲座。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讲授人围绕一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便捷、省时、有效的教学形式。高校要增加多类型的讲座来弥补专业课、公共课的不足,如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让学生明确职业奋斗目标,勇做“有为青年”;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直面人生困境,追求幸福生活;开设艺术类讲座陶冶学生情操,讴歌奋斗、创造幸福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创作的主题之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有关这一主题的作品;开设环保类讲座,让同学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性以及自身所做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二)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感染力

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是“接受”和“践行”相统一的过程,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要有长效机制,少而精深,过多的活动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到大学生对活动宗旨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1. 开展“榜样”主题教育活动

典型是最形象、最生动的教材,一个先进的典型就是一面精神的旗帜。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要注重榜样的引领力量,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榜样的树立要全面,既要有各个领域的英雄人物,也要有学生代表,促使学习先进典型常态化,不断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高校可以通过演讲比赛、组织“优秀学生”事迹推介活动等方式开展教育,获得优秀学生称号的同学是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者,更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践行者。优秀同辈群体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学习,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感触与共鸣,增强亲和力,从而激活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和感召力。榜样教育使学生聆听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感悟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勇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弘扬者。

2.推进“经典文学”阅读活动

文字的发明和文学的创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自从有了文字和文学,人们才开始告别口耳相传和结绳记事的时代,让智慧和精神之光代代绵延。文学作品记载着人类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说文学作品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意义重大,对于人们品格的养成影响深远。阅读活动是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经典作品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国内外很多名著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幸福这一主题,发挥文学对人的涵养作用,是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养成品读经典作品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想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让大学生理清幸福与金钱的关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避免夸大物质需要的作用。思想只有在碰撞中才能焕发光彩,要经常举办读书会、沙龙,带动、激发广大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在别人口中找到经典文学中不一样的幸福感悟。要充分利用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等优秀文学作品读后感征文活动,定期推送优秀征文,营造经典文学的德育氛围,强化德育效果。

3.开展红歌传唱活动

我国古人就有以“乐”来宣传教化人民的传统,周人作礼乐,以礼化民,以乐和民,《诗经》就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最突出的载体。柏拉图也指出音乐对教育的重要性:“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12]“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渗透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红歌即红色歌曲,是指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积极健康、催人奋进、赞美人民、歌唱祖国的歌曲。在高校中传唱红色歌曲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这种“寓教于乐,以乐促教”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进立德树人在高校的落实。高校要以不同的纪念日为契机,将枯燥的、理论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融入旋律慷慨激昂、奋发向上、鼓舞人心,内容以缅怀历史,对当下幸福生活、祖国的赞美或对未来美好生活期待的红歌为主,如《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感谢有你》《不忘初心》等。传唱的过程实质上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在听、唱这些振奋人心的歌曲时,促进学生产生心灵共鸣,点燃内心激情,激发学生的斗志,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高校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介做好“把关人”和“推荐人”的角色,在海量的节目中取其精华、去伪存真,将别出心裁、富有创新的电视、网络红歌节目剪辑为小片段,上传到微媒介,推荐学生在闲暇时间浏览观看,让青年一代来做代言人。

(三) 拓展实践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有效力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就离不开社会实践。高校要根据学校特色、地理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拓展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感悟幸福。

1.充分利用地方场馆“现场教学”

每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往往代表着本城市独特的文化身份,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追溯历史不仅需要文字的记载,更需要实物的见证。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遗址这些基地不仅是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文明场所,更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重要物质外壳。学校组织学生去地方场馆参观进行“现场教学”,通过陈列物直接呈现于人们眼前,将历史知识物化,给人以直观真实的感受,让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以感性认识为开端,进而升华为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看到眼前的实物,背后的精神实质油然而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云游博物馆”,促进博物馆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如历史博物馆展现出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科技馆不仅展现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要学习先进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

2.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与常态化

要为大学生提供基层服务平台。国内大型比赛、会议等社会影响力大、关注度强、含金量高的活动往往能引起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要热衷于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更要鼓励大学生参与默默无闻的基层服务。近年来,服务于基层、农村等偏远地区的人数呈现递增趋势。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的2019年“推普脱贫攻坚”活动从全国各个高校中遴选238支团队,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高校要与地方贫困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基层服务平台,鼓励大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锤炼品德行为,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感悟幸福。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志愿团队。建立团队联盟可促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与规范化,如“小荷学堂”的志愿者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24所高校,多年来一棒一棒往下传递志愿精神,进行志愿接力。高校在借鉴“小荷学堂”志愿团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志愿团队联盟,着力提高志愿团队的专业性。坚持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促进大学生端正志愿服务动机并在志愿服务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3.扩展大学生实践基地

利用军营开放日组织“大学生进军营”。参观营区展馆,感悟先进事迹和光荣传统,见证祖国的军事现代化装备;走访部队生活,感受军人的严于律己作风和坚毅品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部分训练,磨炼意志品质;观看阅兵、汇报演出,近距离感受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环境氛围,体验军营文化,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强化国防意识、爱国之情。通过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来塑造大学生的劳动情感,提高劳动能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14],纠正大学生把劳动与幸福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推进校企合作,组织学生了解、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让大学生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了解就业方向,规划职业选择,提升专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无论是在促进个人发展,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教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作用以理服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情感人、拓展实践平台以行正道,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高校立德树人中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