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峰,徐海东,刘刚,张强
(山东交通学院 航运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大会上指出,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战场,各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加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标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每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用课程思政来破解当前影响制约立德树人实效的“痛点”,克服和杜绝思政课“重学理逻辑而轻价值引领”,专业课“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而轻德育教育”,以及思政课育人与专业课育才“两张皮”的现象[1-3]。
航海类专业通常是指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及航海技术等海上专业,主要培养符合STCW公约要求的航海类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工作于远洋客货运输船舶上,他们既是远洋运输的从业者,又是代表中国、传播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因此,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更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爱国主义情怀。作为航海类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色以及不同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摸清学生的主要思想困惑、思想问题,润思政教育内容于无声处,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本文以轮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轮机维护与修理”为例,探索在航海类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方法。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思政课是一类具体的课程,是高校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具体的课程,它是一种“大思政”的思想教育理念,是实现得益于充分发挥各类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资源[4]。课程思政具有综合性、创造性、渗透性等特点。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过程综合性、内容综合性及主体综合性上;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即注重知识在传播中的价值导向,注重知识传播中的凝聚力[5];渗透性是指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将思政育人功能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6]。长期以来,在高校形成了一个理念,即专业课程只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育人是思政课程的责任。相关部门及高校要着力推动所有教师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认识到思政课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担[7],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深入推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2.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天然优势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四个80%表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专业课在实施思政教育方面有着极大的育人优势。首先,思政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专业知识成为思政元素鲜活有效的载体,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其次,专业课一般采用小班授课,课堂人数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思想问题,在学生遇到困惑时专业课教师可以及时地介入并帮其解惑,能够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最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课教师的行业背景及“专业”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职业发展有着明显的正向引导作用。
3.专业课课程思政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航海类专业具有涉外性及涉海性,且专业课教师往往具有行业经历,因此航海类学生对于专业课教师的价值引领抱有更高的期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希望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还能够以自身的职业经历,来引导他们了解行业、认清自我、展望未来。为了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展望整个航海类行业发展。专业课教师应该以此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切入点,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体系进行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点、面、体相结合的思政养分。
航海类专业教学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更需要专业课教师精心设计、周密实施。专业课教师应开展调查研究,精准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把握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从教学设计着手,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评价等方式,并不断调整节奏、优化内容、改进方法,始终围绕学生的思想需求,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轮机维护与修理”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文以“轮机维护与修理”课程为例,探讨航海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课程设计体现思政元素
(1)科学设计课程目标
专业课教师在制定本课程质量标准中课程目标时,应努力构建专业课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应该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充分体现。以“轮机维护与修理”课程为例,其课程目标设计见表 1 所列。
(2)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依据课程质量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专业课教师应认真提炼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深入发掘、系统梳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协同优势,形成以家国情怀引领、行业特色引领、职业素养引领、个人品格引领、学生关爱引领等“五引”为导向的专业课思政元素切入方向,如图1所示。将思政元素充实到课程内容设计中,设计出一系列自然协调的课程思政育人关键点,并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在授课中达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二者的辩证关系。专业知识在与思政元素结合时,应努力做到有机结合、自然融入,与专业知识内容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思政元素在专业教学中应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自觉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相互促进、双向提升。
表 1 “轮机维护与修理”课程质量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设计
图1 以“五引”为导向“思政元素”挖掘
(3)巧妙利用教学课件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各专业课都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课件这一媒介,对教学课件进行“思政+”改进优化。一是在课件内容上,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中发掘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其中,如增加思政教育专页或者将其隐性融入专业知识点内容中。二是在课程多媒体课件PPT制作中,选用蕴含思政元素的图片或图案做背景,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如在船机故障模块讲授中,可以采用“厉害了我的国”“大国工匠”等纪录片中的图片为课件背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及工匠精神培育,树立努力学习为国家航海类事业及民族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坚定信念。
2.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系统知识分解成各个知识点进行“填鸭式”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简单、被动、机械地接受,主动思考与质疑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团队合作精神缺失、缺乏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问题[8]。课程思政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思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困惑、思想问题,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灵活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能力本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以任务驱动的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为例。
课前,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网站或者开放课程平台等布置预习内容,在预习内容中嵌入思政元素,让学习在预习中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观取向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下达本节课任务,一些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学生通过实践维护“任务”,在自我行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实况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育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任务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接着围绕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进行讲解和案例分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但是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通过任务引导启发学生,学生可以对任务进行分解,但是必须有整体任务的大局意识。
3.做好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落实教书育人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但课程思政的含义和内涵研究还不够充分完善,存在着研究范围分散、深度不够及针对性不强等问题[9],特别是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道”与“授业”的关系、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等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与实践。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衡量其教学效果,需要制定适应“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改变以往以知识的获取为主要评价内容,将情感、态度、理念的改善和价值观形成融入评价体系中,由智育单一评价变为“智育+德育”的一体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德育与智育并重、知识与思想并重。其次,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对学生整体面貌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客观性的评价。最后,在评价方式上,以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德”“能”“勤”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是否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工程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等;成果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工程能力、价值取向、团队协作能力、求真务实”等评价指标进行考核。
1.建设跨学科育人师资队伍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应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既要做“专师”又要做“人师”;其次,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最后,教师应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和手段,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航海院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专业课教师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参加校内外课程思政知识能力提升的研修培训;加强示范引领作用,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名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2.搭建跨学科协同育人平台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人、育人环境及教育过程的协调配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好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育人关系,既要做好思政课程的价值引导,又要统筹好知识和价值的互相促进。同时,协调好课堂内外的整体育人,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性,并且将育人场所向课外、校外延伸。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还应重视网络思想的教育工作,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打造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和线上线下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跨学科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航海院校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做好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促进专业教师树立全课程、全过程思政育人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自身的信念和工作实效感染学生。各级领导应深入课程思政教学一线,通过授课、听课、督课,及时发现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指导;学校教务部门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组织专家教师拟定相关课程规范与评价标准,注重试点课、示范课的引领示范作用;人事部门在师资培养与职称评审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