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继晓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青海·西宁)
[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研究现状及意义,提出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研究的优势、策略、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精准扶贫离不开文化扶贫,扶贫必须先扶智,治贫必须先治愚。要想把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好,必须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对教育和知识的投入。在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工作中,政府文化部门是责任主体,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设施、资金预算、制定政策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和馆藏特色,积极参与到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的文化精准扶贫服务中,进行深度合作,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去履行社会责任,这才是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虽然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但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传播社会精神文明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精准文化扶贫方式,把粗放式的扶贫方式变为精准式的文化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消除文化贫困,对扶贫目标进行有效精准识别。本研究试图通过青海高校图书馆对帮扶的贫困地区的贫困对象进行有效识别,提出精准的扶贫策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使青海高校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做到更有针对性。
为了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文化部在1993年12月设立了文化扶贫委员会。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国务院扶贫办颁布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精准扶贫离不开文化扶贫,文化扶贫逐步发展成为文化精准扶贫服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究的热点议题。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以“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为主题进行逻辑或组配检索,在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发表的论文仅35篇(仅限于国内研究),而把“青海高校图书馆”再进行组配检索并没有检索到有关论文。这足以说明: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研究论文目前尚属空白。
就检索到的35篇论文中,梁颖、陈雅《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研究》(2019年)一文,主要从智库服务实现“定位精确、帮扶精心和管理精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政策、资源、人才和联盟影响优势,提出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智库服务的策略。黄京君等《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路径研究》(2019年)一文,主要从总体优势、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决策咨询服务优势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查道懂《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2019年)一文,深入探析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的相应措施。刘玉玺等《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研究》(2019年)一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在利用TOPSIS数学模型确定精准扶贫目标人群,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措施。
联合国在2010年发布了一份关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议,强调了文化对于消除贫困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曾在多份报告与决议中,均对文化减贫给予了关注。精准扶贫在世界范围内已开创了扶贫的新模式、新方法。
国内研究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城市,而对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研究尚未见到报道。究其原因,乃是青海高校图书馆缺乏对青海贫困地区资源现状的详细调查,青海高校图书馆也应积极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研究,充分发挥青海高校图书馆作用,通过对青海地区扶贫对象的有效识别,提出精准的文化扶贫策略,构建精准文化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使青海高校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做到更有针对性,体现出青海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的价值。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扶贫的有生力量,既可以总结公共图书馆扶贫工作中的典型经验,也可以进一步思考脱贫之后将如何作为。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合作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对青海地区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构建文化扶贫精准识别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青海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所在图书馆的各种优势。
(一)资源优势。青海各高校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性强、图书涉及面广、质量好、品位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实用性。拥有非常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提供的信息资源准确、迅速,具有权威性。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馆藏纸质文献资源达118.3万册,电子图书79.3万余种,电子期刊4.4万种,学位论文404万篇,会议论文27万篇,中外文数据库及服务平台37个,免费试用的数据库50余个。
青海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以农牧、藏医药最为特色。馆藏纸质文献总量为167万册,涵盖理、工、农、文、史、经、哲、法、教育、管、医等十几个学科门类。中外文数据库77个,电子图书80万种,电子期刊近4.8万种,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保障。
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馆藏各类文献总量205.9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4个,有关少数民族研究方面的图书23万余册,藏、蒙民族文字图书12万余册。
(二)人才优势。青海高校图书馆是一支文化素质高,馆员长期在图书馆工作,熟悉馆藏、精通图书馆业务,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掌握着使用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的技能和方法。
(三)技术优势。青海高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已实现工作自动化、信息资源网络化、工作人员专业化,具有完善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图书馆具有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各自的网站、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是CALIS青海文献服务中心。青海高校图书馆用技术优势服务于帮扶地区,及时对接、更新帮扶对象的各种数据统计,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需求、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文化精准扶贫的内涵,把握其需求,把对他们的服务纳入高校图书馆工作,我们的基本想法是:
(一)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的角色定位。青海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服务时应遵循以人为本、校内优先、循序渐进、共建共享、需求导向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青海高校图书馆虽然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但只能作为整个文化服务体系功能的互补和完善,不能完全取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青海高校图书馆只能把各自的资源、人力、技术上的优势提供到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当中。因此,青海高校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服务中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第一,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可以成为参与地方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合作者,是非主导性的参与辅助者角色;第二,在帮扶地区的农(牧)家书屋、文化站以及扶贫领导小组,对他们的数据库建设、维护等方面可成为指导者;第三,在人才培育等方面可成为培训者,提供知识援助;第四,在制定和组织实施文化精准扶贫服务的工程、项目、决策、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寻求等方面可提供智力资源支持。因此,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要把握好角色定位。
(二)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青海高校图书馆对帮扶的贫困地区应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机制,可通过当地政府及基层组织,乡村干部、农(牧)家书屋管理员进行无缝对接,建立信息数据共享;根据政府提供的扶贫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致贫原因等数据信息,进入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信息采集和处理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加工,建立扶贫档案,构建文化精准扶贫数据库,制定出扶贫项目计划书和相应的实施方案,提高文化扶贫的效率和质量。
(三)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要创新扶贫内容和优化扶贫模式。青海高校图书馆对帮扶贫困地区群众进行详细摸底,从年龄结构、职业情况、文化程度、阅读需求、兴趣爱好、文化生活现状与需求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文化需求档案数据库。准确把握贫困地区群众文化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搜集回来的资源进行整合、分析、配送和利用,积极创新文化扶贫信息资源内容及输入新渠道。扶贫模式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外,还可以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可利用移动图书馆和图书馆微信的资源为帮扶群众提供移动阅读服务。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在现场进行交流互动,提供文化扶贫项目咨询服务等。鼓励乡镇文化站做好贫困群体尤其是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文艺和手工艺技能培训、沟通与指导工作。组织参与培训对象参与国内外文化艺术展销会,学习国内外产品设计、工艺制作、销售拓展等先进技术,为贫困地区培养创新型、管理型文化产业带头人,推动贫困地区文化精准服务项目持续推进。为乡镇文化站定期举办文化设计大赛、展销会等活动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大力宣传和展示文化魅力,将特色文化遗产名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向国内外,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促进贫困地区文化、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创新扶贫内容,发展多层次、个性化、特色化的文化扶贫模式。
(四)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要利用好网络体系与自媒体传播平台。在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为顺利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发展机遇,青海高校图书馆也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创新“互联网+”扶贫思路,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作为文化精准扶贫的发展方向。青海高校图书馆要从贫困地区的帮扶群众个性化需求和特色需求出发,进行标引、组织、关联、整合及聚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数字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全面、高效的扶贫网络体系,达到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便捷性、动态性、精准性、共享性和可溯性,以实现青海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路径创新。
在具体实践中,青海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帮扶地区由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组织贫困用户加入微信、微博、QQ等新型网络媒体划分的社区群或朋友圈的网络平台,建立贫困用户文化需求档案,对贫困用户文化需求进行细分。首先,青海高校图书馆对这些社区群或朋友圈推送相对应的精品文化内容。充分利用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和QQ等制作宣传片,多途径宣传当地优秀文化,提升贫困群体对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贫困群体产生文化自信。其次,青海高校图书馆利用移动数字图书馆或图书馆微信,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登陆账号或开通阅读权限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直接下载APP或访问WAP网站,对提供的精品文化资源自行选择阅读。最后,在文化交流的传播中,青海高校图书馆利用快手、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的短视频软件,定期发布各种文化内容的小视频,利用知乎、简书等APP可发表连续的长短篇幅不限的文字图片内容,在这些平台中建立信息用户,可以不断调整对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文化的推送形式和内容。重点介绍主动参与文化减贫并摆脱贫困的典型事迹,让贫困群体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结合当地致富能手的带动作用和精神感召力,引导贫困群体主动参与,改变贫困群体的传统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贫穷是可以根除的,彻底根除“等、靠、要”旧观念,对文化减贫产生高度信心;倡议贫困群体大力发扬勤劳致富,使文化成为他们的收入来源之一;进一步扩大文化的推广范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各种文化的传承和研究,这相对于传统通过张贴海报发布的信息更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且有利于扩大其传播范围,从而实现文化信息服务项目的精准推送,达到扶贫减贫的目的。
(五)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要和州县级图书馆做好对接。青海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过程中,要和州县级图书馆做好文化扶贫的对接工作,充分利用州县级图书馆的优势,把他们建设成为文化扶贫的中转站、补给站和服务站。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业务培训及技术咨询等服务;协助州县级图书馆进行计算机设备更新维护、技术改造、网站建设与推广、数据库建设,为他们培养技术人才;帮助他们采访、编目适合本地区特色的图书、音像等纸质和数字文献资料;协助他们进行馆员的培训工作,让双方之间能够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有效帮助州县级图书馆解决各种问题。
(六)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青海高校图书馆通过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要优化精准扶贫服务方案,创新优化精准扶贫内容和服务模式,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精准定位,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机制,构建青海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项目计划书和相应的实施方案,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扶贫服务。
难点主要在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前期调研,缺乏对文化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缺乏针对性、灵活性,造成文化扶贫过程中一些输入资源相对不足、另一些输入资源又相对过剩,从而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较低,实际上达不到预期的扶贫效果。
(七)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调查法,对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的地区进行调查,论证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研究的可行性。青海高校图书馆必须与帮扶地区政府及基层组织建立信息数据对接和共享,对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的地区进行全面调研,考察国内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研究成果,构建青海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青海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更为完善、周到、接地气的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内容,进一步地扩展和延伸青海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
青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合作,是青海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及图书馆界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向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这既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均等化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属性决定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特别是在文化精准扶贫方面,只能与政府文化部门合作,既不能独立发挥文化精准扶贫的作用,更不能取代政府文化部门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只能借助政府部门,以自身在资源、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为政府提供必要和可行的文化精准扶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