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振华 杨林平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甘肃·兰州)
[提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引领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为依托,从农村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难题等方面,剖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困境。并提出整合农村特色资源、国土空间规划中新技术运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两个策略,以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思路。
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至2020年5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印发,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土空间规划已走过了七年的历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由逐步探索走向成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战略性、科学性、公平性、协调性和操作性,对于提升我国国土的利用率、完善城乡经济布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缺乏特色、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有待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区域间不平衡等现状。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与实施将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一方面根据我国国土利用情况,可以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村土地的高效与集聚使用,发挥区域的特色优势并对国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协调我国各区域的资源优势,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科学的指导,以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积极、健康、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农村,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快速、高质量地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加快推进。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需要更加科学的依据来刺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托,客观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努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农业农村区域间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农村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影响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而且严重阻碍了国家现代经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受区位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并呈现区域间差距不断增大的现状。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反映出我国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区域非均衡理论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非均衡的出现主要根源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之间不协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未能达到平衡,尤其在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第二,农产品的价值未能实现最大化。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基础阶段,以初始的特色农业生产为主,缺乏特色农产品附加价值的发掘,导致农民的经济收入只能停留在基础阶段,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第三,农产品成本价格过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大都以小面积种植为主,高成本与低出售价格间的矛盾致使更多的农民不愿发展农业,转而投向其他产业。
(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陷入了一种怪圈——“学习-模仿”,其中以特色产业与旅游业最为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一味模仿成功经验,未能挖掘本区域的特色优势,如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只是学到了其形,而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与精髓,导致农村产业发展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其次,农村产业结构缺乏灵活性,种植与养殖形式单一,农产品不具备优质、专用、生态等核心竞争力,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违背。最后,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集体,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集体发展意识薄弱,大多以个体发展为主,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周边资源的浪费。此外,农村经济发展中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与集体的共同运营,导致农村无法适应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难题。国土空间规划更加趋于宏观和协调,对主体与客体都有更高标准。从主体层面来讲,国土空间规划要求规划实施者具备更好的专业素质与专业知识,要求规划工作者更加注重落地性与实时性,更加强调统筹与协调,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对客体来讲,要求土地利用能满足高标准、高效率、复合性等要求,主要体现在集约利用土地、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我国农村的现状是村落呈分散式布局,产业发展与资源统筹矛盾不断升级,并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推进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城乡资源分配、城市与农村间的产业协作与发展、用地布局调整、农村空间规划的可实施性与公平性等。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这些新矛盾与挑战,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在农村经济差距逐渐增大的背景下,需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来刺激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空间利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打造更加集约的经济增长点,借助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科学技术手段,有望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发展依据。
(一)整合农村特色资源。农村经济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只靠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保证农村经济有长远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通过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进行更合理分配,不仅要以激活农村的经济发展为目标,还应注重协调农村的物质空间和精神核心,整合土地结构、物理空间和农村治理体系,而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首先,有必要在更加科学的认识农村地域功能的基础上重塑土地的价值取向,借助于国土空间系统,探索土地整合和多功能农业的新模式;其次,要协调周围农村资源,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的整合利用,对区域内的特色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域的发展模式,避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极分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来保障农村经济有长远的发展;再次,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建设形成了严重的阻碍;最后,要对不同地域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有长远的规划,这需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实施来保证农村经济规划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不落后,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土空间规划中新技术运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将是农村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我国中长期新一轮的战略性规划,对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需要将多种学科与技术融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借助GIS技术可以分析基于农村土地、人口、交通、经济等数据,识别农村利用率低下的土地资源并对环境的承载力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可分析农村与城市空间,农村与农村空间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为国土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借鉴,帮助规划工作者识别低利用率的土地,从而更好地为土地的利用和转型提出更科学的依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可以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明确生态敏感区,为农村空间、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构建安全、适用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提供思路,指导农村经济向着健康、高效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利用AI技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智能与科学的依据。通过将AI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从智能创新的视角来考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实现国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平衡。同时,还可利用AI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准确落实,进而达到国土空间规划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综上,国土空间规划中新技术的运用,对于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步入现代化经济社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与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主要浪潮,以人为本的农村经济发展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建构。在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从概念和客观分析入手,希望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和现代科技优势,从不同的角度与方法入手,助力我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区域间收入差距缩小、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