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形象的构建
——基于刘慈欣《中国太阳》的英译研究

2021-01-15 02:07:38黄唯唯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刘慈欣适应性译者

黄唯唯

(无锡太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刘慈欣在2015年凭借《三体》斩获第73届雨果奖。2019年由其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又在国内外相继获得好评无数,这些都使刘慈欣名声大噪,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刘慈欣引领的中国科幻热。读者们认为刘慈欣的作品极具中国式科幻的特征,它们“立足时代,心系全球,放眼未来,体现变革时代的审美变化和思想跃升,展现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关怀”[1]。“在创造中显示人个体的价值,并造福于人类,使人类能够拥有未来,是刘慈欣作品最重要的价值观”[2]。《中国太阳》就是这么一部讲述具有科幻色彩的中国故事,呈现中国人生活的同时,深切关怀人类命运的作品。它讲述了主人公水娃走出西北农村老家,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的故事。水娃最终选择驾驶中国太阳在宇宙中航行,他永远都回不了地球了,水娃的人生选择便是“超越了个体,升华为人类群体的价值追求”[2],他将个人命运同国家与全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视国家、民族和个人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由刘宇昆,Elizabeth Hanlon,Zac Haluza,Adam Lanphier和Holger Nahm合作翻译,由Head of Zeus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名为《流浪地球》的作品集中收录了《中国太阳》的英译本。译文向世界讲述了关于水娃的中国故事,表明了中国人水娃的价值追求和立场,是中国科幻成功输入西方生态系统的又一典型案例。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出发,探讨译者采取了何种翻译技巧,实现译文在西方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下生存,旨在更好地指导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实践。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提出的一个系统的理论话语体系,其“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3]。该理论提出新的译文评判标准,即译者“不再只是忠实于‘原文’,也不再只是迎合‘读者’,而是要在保持文本生态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生存/长存’所追求的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4]

在具体的翻译操作层面,该理论的“翻译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多维”转换,具体落实在“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具体说来,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5]以上三个维度的考量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重点考虑原语和译入语系统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顺利实现原语至译入语的适应、选择和转换,使译文得以在译入语生态下长存。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太阳》的英译

《中国太阳》讲述了主人公水娃最初只为喝不苦的水,挣点钱而去矿区打工,后来到城市擦鞋以赚取更多的钱。再后来水娃来到北京当高空清洁工赚更多的钱,后又被介绍飞向太空去擦拭能够调节气候的中国太阳。在水娃当镜面农夫的日子里,他结识了霍金并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为人类造福的中国太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了把人类的目光重新引向宇宙深处,水娃最终决定驾驶中国太阳飞出太阳系,使中国太阳成为恒星际飞船。由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讲述的根植于中国土地上的中国故事深深地打上了中国语言、文化、交际生态的烙印,为了使译文在西方的生态系统中得到读者的认可,译者进行了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转换,成功将中国水娃的故事对外输出。

(一)语言维

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形式大相径庭,这就要求译者对这两种语言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1.词汇层面

以中文的拟声词为例,这类词汇一般直接摹拟自然界声音。而英文拟声词可以直接摹拟声音,也可以是通过语音与某种象征性意义发生联想,通过语音象征语义而产生的[6]。

例1:那伞就噗的一下摊到地上。

The umbrella drooped to the groundwith a small puff of air.

“噗”是一个拟声词,在此句形象生动地摹拟了伞落地的响声。为了实现“噗”顺利转换到英文的语言生态中,译者采用了转换中文拟声词的词类属性的翻译技巧,将形容词“噗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成英文量词puff[pΛf],puff有一股、一阵的意思,[p]与中文噗(pū)的音相近。语义上来说,with a small puff of air恰恰对应“噗的一下”,补充说明伞落地的状态。

2.句子层面

以中英文句法上意合与形合的差异为例,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而少用连接词语[7]。

例2:第一天下工后,浑身黑得像块炭,他跟着工友们去洗澡。

After his first day of work,his entire body was blackened with soot,so he followed his fellow miners to the showers.

中文句法重意合,即使“浑身黑得像块炭”和“他跟着工友们去洗澡”之间没有表示前后逻辑的连接词,中国读者也不难理解这两个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英文句法重形合,为了适应西方人的语言生态,译者采用增译法,增加了并列连词so来连接前后两个分句,明确表明了分句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做出了适应性选择的转换,符合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3.风格层面

语言形式不仅体现在词汇、句子层面,还体现在语言风格方面。

例3:我他妈居然没感觉到!

I neverfuckingnoticed.

这是庄宇在听到中国太阳工程时,顿悟自己研发的产品有了用武之地,懊悔自己没能早点想到时说的一句话。“他妈”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在句子中加重了庄宇说话时懊恼悔恨的语气。译者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找到了英文中的“国骂”“fuck”一词,译文同样淋漓尽致地增强了懊悔的语气,实现了原语的语言风格成功适应性转换到了西方的语言生态下。

(二)文化维

欲将《中国太阳》中的中国的文化元素成功输入西方文化系统,关键要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具体而言,译者要“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5]。奈达将文化因素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8]。

1.生态文化

例4:真给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感觉。

It was like watchinga golden phoenix soar out of a chicken coop.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凤凰是百鸟之王,寓意吉祥华贵,而鸡相比凤凰小而卑微,“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形象刻画了庄宇晚上同水娃等农民在像鸡窝的简易房生活,而白天出门却西装革履似那金凤凰般有所成就。译者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保留了鸡和凤凰这两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意象,让西方读者在结合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了解中国文化,使译文顺利适应西方文化生态。

2.物质文化

例5:馍 steamed buns

例6:旱烟锅 a long-stemmed pipe

例7:有人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

Some people are satisfied witha wife,children and a warm bed,…

馍是中国北方的特色传统面食,旱烟锅是抽吸旱烟时用到的一种烟具,炕是中国北方人用砖或土砌的当床铺的台子,这些都是中国地方文化中特有的食物和用具。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在保持原文本生态的基础上,适应性翻译了这些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使其能够在西方物质文化生态中和谐共生。

3.社会文化

例8:后来水娃知道,这些东西足够把他的村子一窝端了!

Later,Shui learned that there were enough explosives in the bunkhouseto blow his whole village sky-high.

“一窝端”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是完全消灭或尽数挪走的意思,此例用来表明雷管威力之大,足以将水娃的村子完全炸掉。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一窝端”适应性选择翻译成西方文化生态中的blow…sky-high,此处sky-high作副词,恰有完全毁坏的意思,因此使译文能够长存在新的文化生态之中。

4.宗教文化

例9:把一位美国宇航员称做神仙。

He called an American astronaut agod.

“神仙”指中国神话中无所不能、长生不老的人。在西方的文化生态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词。因此,为了实现“神仙”一词顺利存在于西方文化生态系统之中,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神仙”翻译成“god”,因为“god”在西方神学体系中指拥有力量主宰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人类,基督教中特指的主神等,中国人之于“神仙”的尊崇相当于西方人之于“god”。

5.语言文化

例10:……但包括便携式太阳灶在内的几项产品都无人问津,结果血本无归……

But no one hadshowed any interestin his products,even his portable solar cooker,and helost all of his capital.

中文多四字成语,且成语中蕴含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就此例中“无人问津”和“血本无归”这两个成语而言,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中文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四字格成语进行适应性转换,在西方文化生态中实现了成语核心意义的表达。

(三)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1.不同语境下“说”的交际意图

例11:“炸药。”国强说,翻身呼呼睡着了。

‘Dynamite,’ Guomumbledbefore he rolled over and started snoring.

例12:死前他对水娃说了一句话:……

Before he died,he turned to Shui andrasped,‘…’

例13:“城里真好!”水娃抹了一把脸上的汗说。

‘The city is incredible!’ Shuiexclaimed,wiping the sweat from his face.

中文仅仅用了“说”一个字,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三个场景下三种交际意图,分别是国强对炸药习以为常的态度,国强临死前对水娃的忠告和水娃在城市尝到甜头的喜悦。翻译成英文时,译者为了实现译文适应并存在于西方交际生态系统中,将以上三例中的“说”分别翻译成了“mumble”,“rasp”和“exclaim”,“嘟哝”,“尖声叫嚷”,“由于强烈的情感而呼喊”均为“说”的下义词,译文中的这些“说”的下义词恰恰清楚明了地体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2.强调交际意图

例14:妈妈呀,哪有这么用水的,这可都是甜水啊!

Ma,howcantheywastesuchsweetwaterlikethis?

中文用反问加感叹的语气表达水娃对矿上人们随意用水的惊讶。为了在西方交际生态中还原强调水娃惊讶之情这一交际意图,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反问句式加斜体的技巧,实现了适应性选择转换。

3 交际意图之命令

例15:你个混蛋!快拉我们上去!

You Bastard! Quick,pull us up!

中文用了两个简短有力的句子表达了与会者迫切要求将他们从大厦玻璃墙上拉上去,带有命令的口吻。为了使译文体现出原文中命令的交际意图,译者翻译成两个英文祈使句,成功再现了与会者强烈的语气,实现了译文在西方交际生态系统中长存。

三、结语

《中国太阳》中的水娃是那些心系全人类的命运,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与全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的中国人的缩影。译者充分考虑中英文语言、文化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差异,灵活运用归化翻译策略以及转换法、增译法、直译、意译等各种翻译技巧,语言上从词汇、句子、风格层面实现了选择性适应转换,文化上避免了译语文化曲解原文,交际上实现了译文对原文交际意图的再现。总之,译者把握好了整合适应选择度,使译文在西方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系统下得以生存,成功将刘慈欣的这个中国的科幻故事讲述给西方读者,使他们领略到了中国人的胸襟和远大理想。

猜你喜欢
刘慈欣适应性译者
刘慈欣素描头像
当代作家(2023年8期)2023-10-16 01:14:50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汉语世界(2015年6期)2015-01-17 07: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