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居民休闲空间:国内外研究述评及展望

2021-01-15 07:27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者居民空间

徐 燕

(南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人类社会已经迈向休闲时代,随着大众休闲活动日益繁盛,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代中国乡村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的宏观背景下,乡村地域的休闲主体逐渐多元化,除了大量城市居民涌入乡村休闲外,乡村居民休闲文化氛围逐渐浓郁,乡村居民成为乡村休闲空间的主要利用者.本研究主题“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特指乡村居民在乡村地域的休闲空间,这是以人为本、透视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人为本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提高乡村居民休闲活动水平和加强乡村居民休闲空间建设有助于实施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战略.据此,本文系统梳理近20年来国内外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分析,厘清各自研究脉络及其主要特征,并结合国内乡村居民休闲发展实际,对中国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 研究进展

1.1 国外研究

1.1.1 研究历程和研究内容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里,居民休闲空间是其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受发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城市主义倾向和“去乡村化”(deruralization)的影响,国外学者青睐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在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关于郊区及乡村区域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冷落[1-2].但是,到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乡村休闲和旅游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心目中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的地方,是一个可以逃离城市现代性的去处,使得乡村地域及乡村生活方式被审美化和符号化[3-4],城市休闲阶层甚至将其当作“第二住宅”,此时,学术界以城市居民为主体开展了大量的乡村地域的休闲研究.国外学者在对城市休闲成熟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城市和乡村地域的休闲空间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学者K.A.Shores和S.T.West以公园为例研究城市和乡村开放空间的差异性[5].随着乡村地域生活主体日益复杂化,生活方式逐渐多元化,乡村居民对日常休闲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以乡村居民为休闲主体的研究逐渐出现.笔者通过Elsevier Science Direct、EBSCO ASP、Web of Science等国外主流数据库主题检索“rural resident recreational space”和“rural resident leisure space”,检索时间段为2000—2019年,发现专门研究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文献较少,多数成果是在研究乡村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的基础上涉及乡村居民休闲空间问题,主要有以下研究方面.

(1)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规划和建设

近年来,GIS空间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中,在乡村居民休闲空间规划和建设中也有涉及.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休闲空间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休闲空间构成元素的建设、通过公众参与促进空间规划等内容.E.Lange等提出为了促进公众参与休闲空间规划,可通过结合三维(3D)绿色空间情景可视化和调查技术进行空间规划,通过公众感知的美学、娱乐和生态价值进行评估[6].国外学者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规划偏向于微观研究,侧重分析某种空间构成元素.例如,韩国学者对农村社区休闲空间内花园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对1990年以前建立的农村社区花园元素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这些设施的功能是否足以提供合适的园艺休闲空间[7].

(2)乡村居民休闲行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

人类休闲行为和外部环境的互动是典型的人地关系问题,受到国外地理学者较多关注,尤其集中于休闲对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休闲的影响.H.Millward评估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县范围内农村城市连续体(Rural-Urban Continuum)居民的“活跃生活(Active Living)”程度,分析不同空间中乡村居民的活动水平,其中对居民在休闲空间内行为的探讨是研究重点[8].近年来,乡村居民休闲空间和邻里关系的研究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内容.I.Markevych使用客观数据分析德国农村地区青少年的休闲活动和邻里特征(邻里的绿地和体育休闲设施)关系,发现邻里特征对农村青少年的休闲行为影响极大[9].V.Cleland通过分析乡村居民休闲活动参与障碍或促进环境因素来探讨休闲活动与空间的关系[10].J.Bjork以澳大利亚斯合谷区域的乡村女性的休闲场所为例,关注到农村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休闲活动,通过对1946—1964年间本地出生的女性进行深度访谈获得数据,发现特定地理环境对当地年长妇女参与公共休闲活动的方式和空间有深远的影响[11].Y.Mansfield使用承载能力价值延伸模型(CCVS model)和名义群体法(NGT methodology)探测休闲影响,探讨乡村休闲的社会文化承载力情况[12].

(3)乡村居民对休闲空间的感知

国外学者对休闲空间的感知研究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研究领域,学者将心理学理论引入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中,通过当地居民对休闲的认知和情感来深入分析休闲空间.典型实例如下,M.Nzama研究南非圣露西亚湖的乡村居民对亲水休闲活动的感知和态度[13].S.A.Schroeder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州湖泊周边乡村居民的户外休闲、环境保护和地方依恋的关系[14].还有学者对居民休闲空间的感知研究更加细致,探讨在英国北部乡村居民钓鱼活动的休闲空间,分析参与钓鱼休闲的乡村居民对水环境的情感[15].

(4)特定居民的休闲空间

国外学者对乡村居民的研究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他们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乡村居民的休闲行为和空间,尤其关注老年人和儿童这两类特殊群体.T.Schwaner研究乡村老年人休闲旅行的交通工具选择行为模式发现,老年人无论出行距离的远近,都倾向使用自家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而公交车只是用来代替步行或者骑行,并非他们外出休闲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16].M.Tillberg以瑞典小城镇的乡村为案例研究乡村儿童的休闲空间,认为乡村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更广阔的休闲空间,儿童在此受到的休闲制约和管束很少,当这些儿童随家长迁居至城镇后,他们的休闲空间明显减少,休闲愉悦感降低[17].L.Karsten针对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周边乡村的儿童也做了类似研究,发现居住环境的改变对儿童的休闲行为和空间影响大[18].

(5)特定区域的休闲空间

乡村社区公园成为特定的休闲研究对象.D.A.Cohen使用社区玩耍与游憩观察系统(SOPARC)方法研究位于低收入乡村社区的公园,认为与大型社区公园相比,乡村社区公园的使用毫不逊色,而且乡村社区公园距离乡村社区近,是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活动场所,管理者应制定更多的计划和政策,鼓励本地居民去乡村社区公园活动[19].K.A.Shores研究城乡公园的差异,利用SOPARC方法调查乡村和城市公园并得出结论:人们到乡村公园参观比到城市公园的访问更为频繁,但乡村游憩的活动方式较少,强度较低.他提出乡村游憩地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弱项,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20].

(6)居民休闲与休闲产业发展

一些学者探讨了乡村居民休闲和休闲经济产业方面的内容.A.López探讨西班牙乡村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分析了农业生产和休闲产业的密切关系,以西班牙的葡萄酒休闲农庄为例深入探讨了居民休闲和休闲产业发展[21].C.M.Rogerson分别以南非普马兰加农村和苏格兰尼斯农村为案例地区,研究当地村民手工艺生产和休闲产业互动发展的问题,同时居民进行手工艺制作也是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认为手工艺产业和休闲产业是相互促进的,能够带动乡村居民就业[22-23].

1.1.2 研究方法

国外学者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方法和手段借鉴了城市相关研究,常用的传统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民族志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近年信息技术尤其是3S技术逐渐应用于休闲空间的定量分析研究中.文献法一般应用于研究区域休闲空间的历史分析和演变研究方面,K.Robertss在丰富的文献分析基础上,对南非德班港滨海百年来的休闲空间历史变迁及重构进行研究[24].对研究数据采集获取的方法一般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近年社区玩耍与游憩观察系统(SOPARC)作为新的数据获取方法在居民户外休闲活动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25].同时,3S技术在实践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在构建休闲机会图谱、休闲空间规划、休闲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外学者还将新方法手段如MRL(铁路设计模型)、CCVS(承载能力价值延伸模型)、NGT(名义群体法)、RNEF(反向网络工程)等都用到休闲空间研究中[26-27].在数据分析方面,国外学者多应用数理统计法,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或地理信息技术收集而来的大数据使用SPSS、AMOS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和验证.

1.2 国内研究

1.2.1 研究历程和研究内容

我国以乡村居民为主体的休闲空间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学者意识到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劳作方式改变,闲暇时间增多,甚至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已将休闲旅游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28],但对农村居民日常休闲空间探讨成果仍然较少[29],目前,尚未有学者提出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明确概念,学者多是在研究乡村公共空间、聚落空间、生活空间的过程中涉及休闲空间问题,或者是在村镇规划、景观规划实践中关注到乡村居民休闲空间规划建设,真正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进行理论探讨的较少.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界定和分类

受西方公共空间研究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探讨较多,借鉴西方学者S.Carr界定的公共空间概念,“公共空间视作一种共享的场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周期性的节日中将其用于开展功能性的或仪式性的活动,从而使社区团结在一起,公共空间成为公共生活得以展现的舞台”[30].一般而言,学者普遍将休闲空间界定为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并在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进行分类和界定,如肖晴和杨超在对苏北的新农村公共空间研究中,通过现场调研和问卷抽样调查发现乡村居民对邻里之间休闲空间、广场休息空间、老年活动场所、文娱场所、商业街有较高的需求[31].唐承丽等在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时,分析了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问题,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化与组合最优化[32].

(2)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价值和功能

休闲空间建设对于满足居民休闲需求和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吴碧英的研究提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获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导致了农民休闲娱乐的增加和对更多休闲空间的需求.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扩展和改造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感[33].岳谦厚和郝正春分析乡村地区代表性的休闲场所——庙会,通过历史学、民俗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对话来考察传统庙会上乡民休闲的历史表象,阐述乡村居民在庙会上将身心娱乐、生计筹划、社会交往与享受休闲融为一体,全身心地利用和享受这一休闲空间,庙会休闲是乡村居民闲暇生活的映射,庙会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享受休闲的独特公共空间[34].

(3)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规划和构建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镇规划逐渐纳入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规划专家、地理学者在规划实践研究中探讨了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理论和建设.包卫兵在编制村庄规划问题时探讨游憩空间对塑造村庄形象的重要作用[35].包婷婷等以苏州市村庄环境整治为例,分析了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建设[36].一些学者从景观建设角度探讨我国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建设实践,并为乡村休闲环境优化提出了重要策略.如车生泉等以人居环境优化为目标,通过景观意象特征、乡村景观空间类型与环境特征分析,构建出廊道、边缘和节点3种景观类型[37].徐文辉等以分析浙江省安吉县山川村新农村建设现状,提出以“竹链”作为规划建设乡土景观主题、构造休闲空间的构思[38].

(4)乡村改制和变革背景下乡村居民休闲空间变化

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社会发生改制和变革,部分乡村成为试点地区,乡村居民休闲空间也在发生变革.周举等探讨在大村庄试点的背景下,乡村聚落形态的转变导致农户行为空间的演变[39],张纯刚等研究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促使乡村形成了新的公共空间,满足农民交往、休闲、参与公众活动的需求[40].徐京波分析了在乡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的闲暇时间不断碎片化,集市社会空间萎缩,庙会休闲空间扩张的现象[41].

(5)居民感知和行为视角的乡村休闲空间

乡村居民休闲空间构建的主旨是为了满足居民日常休闲交往活动的需求,是人本思想在休闲空间研究中的渗透.学者们从居民行为角度分析休闲空间.段川等通过居民的休闲行为观察探讨乡村休闲空间,分析了构成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要素,并甄别出乡村的主要休闲空间类型[42].王毅等以洪湖市螺山镇为例,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空间活动的结构和模式[43].

1.2.2 研究方法

国内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方法和手段与国外相似,在研究方法层面,国内外学者具有“定性和定量、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方法”相结合的特点,文献检索法、民族志法、现场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应用广泛.但在乡村休闲示范点空间规划、城市和郊区空间布局、绿地空间可达性等方面使用GIS方法进行研究,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如层次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结构方程等也得到广泛应用.

2 研究述评

2.1 国外研究

2.1.1 研究内容比较广泛

国外学者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从地理区位来看,有城市近郊乡村、远郊乡村等,在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具体研究中,村民居家、乡村院落、乡村田园等休闲空间是学者所关注的.从研究区域看,涉及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等乡村居民休闲空间.从人口特征看,涉及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尤其注重乡村地区妇女、学龄儿童、老年人、移民群体及同性恋等特殊群体的休闲空间研究.

2.1.2 研究视角较丰富,理论较深入

国外学者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研究视角多元,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分析.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特征、演变过程、结构规律、动力机制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乡村居民休闲空间行为、空间管理及休闲空间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乡村居民对休闲空间的感知行为;从规划学、建筑学角度研究乡村居民休闲空间规划、空间设施的设计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研究乡村居民休闲空间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绿道和绿色空间对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关系等.

2.1.3 研究方法多元

国外学者对乡村休闲空间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多样化,定性和定量分析综合应用,传统的文献法、民族志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被普遍应用,3S技术在休闲空间中应用逐渐推广,其他如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廊-基-缘”(patch-corridor-matrix-edge)、环境行为学的认知地图等理论被借鉴应用,新方法、新手段如铁路设计模型(MRL)、承载能力价值延伸模型(CCVS)、名义群体法(NGT)、反向网络工程(RNEF)等都用到休闲空间研究中,SPSS、AMOS、ARCGIS等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国内研究

2.2.1 研究内容不够系统

我国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研究内容不够系统,从研究主体看,涉及郊区和乡村休闲空间的研究非常有限,对乡村地域休闲空间的研究主要是以城市外来者为主体,真正探讨乡村居民在乡村地域休闲的成果较少[44-45].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与社会-经济空间综合性探讨、乡村居民休闲空间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和机制、乡村居民的休闲活动与休闲空间环境的互动过程和机制研究缺乏系统性[46-49].

2.2.2 研究视角多元,实证偏多

居民休闲空间在我国也已成为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学科众多,主要包括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中以地理学、建筑规划、管理学为主[50].随着休闲研究的发展,学科角度势必会越来越广,学科多元交叉,未来将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休闲空间研究体系[51].目前,国内学者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研究偏实证和现象研究,聚焦于具体区域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特征、结构、规划等,实践探索较多,尚未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共性和一般规律性的研究较少,前瞻性不强,相关研究滞后于城镇化进程和乡村居民的休闲需求.

2.2.3 研究方法仍待创新

我国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基本是借鉴西方国家较成熟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概念性、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四类[52].我国学者在研究中较少使用纯粹的描述性方法,概念性方法通常被应用于探索休闲空间的类型、结构特征、规划设计等方面[53-54],借鉴活动分析法为居民行为空间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构造模型方法应用较少,集中在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演化机制与评价方面[55].

2.3 国内外研究比较

虽然国内外乡村休闲空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但在研究过程和研究范式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差异,将国内外休闲空间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归纳总结见表1.

表1 国内外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比较

3 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较少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乡村居民休闲空间,国内现有的乡村休闲空间研究大多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的角度进行阐释[56],较少学者探索乡村居民休闲活动与环境的本质关系[57],未曾有学者从人地关系的视角挖掘乡村居民休闲的本质.因此,未来从地理学角度探索乡村居民休闲空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学科交叉,在研究视角、研究理念、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进行拓展创新.

3.1 拓宽研究视角,加强乡村休闲空间的分层次研究

在研究视角方面,乡村居民的休闲需求日益增长,而我国乡村居民休闲空间建设滞后,未得到社会充分关注,休闲空间无法满足乡村居民休闲需求[58-59].由于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休闲行为存在差别,对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研究不能完全借鉴城市休闲空间研究,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方式有明显的差异,乡村居民休闲不存在城市居民“特定时空集聚特征”(即集中于双休日和小长假进行休闲度假),乡村居民的休闲活动和日常生活是相互交融的,对乡村居民休闲的研究应放在日常生活这个大环境中.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乡村其居民休闲行为和空间也会存在差异,可从城镇、市县和社区等层次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休闲空间模式[60].

3.2 更新研究理念,加强人本理念下乡村居民空间行为探索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感知方面进行探索.“以人为本”为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命题,是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切入点与研究重点,将“以人为本”体现在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研究中,是休闲研究的重要方向,乡村居民休闲感知和行为研究是“以人为本”在休闲空间研究中的重要体现,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从主观选择和客观制约等方面把握休闲感知、休闲行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等,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与实践价值.

3.3 借鉴思路方法,加强乡村居民休闲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

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层面,借鉴国外微观研究视角,以乡村居民个体的休闲为研究出发点,遵循“空间形式—空间内涵—空间意义”的人文地理学新空间观,以环境解构空间形式,以关系透视空间内涵,以感知诠释空间意义来揭示乡村地域休闲空间格局及其地理效应,并透视当代乡村人地关系变化特征[61-62].尝试将多学科方法手段应用于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因素,以人为本分析评估空间变化效应,应用地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历史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综合分析[63-67].

3.4 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实践应用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休闲需求日益增长,对人类休闲行为和活动空间研究将持续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层面所形成的休闲化进程已经汇聚成全球化发展趋势.休闲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休闲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今后的休闲研究应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力求解决我国城乡休闲空间的新问题,把握休闲发展的“生活常态化、消费脱物化、功能休闲化、活动虚拟化”趋势[68],加强居民休闲行为和空间的实践探索,推动中国休闲研究稳步前行.

猜你喜欢
学者居民空间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石器时代的居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学者介绍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