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模式的养猪合作社已不是一个好办法

2021-01-15 06:11文|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0年9期
关键词:温氏养猪猪场

文|

杨启志,四川永鑫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生猪行业20多年的从业经历。永鑫农牧集团是一家集饲料研发、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仓储物流、进出口贸易、林产经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长期坚持实施“三带动一资助”战略,每年在资阳市带动10家生猪专业合作社、10户生猪规模养殖户、10户农村贫困户,资助10位农村贫困大学生。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杨启志。

现状:离发展初衷还有一定距离

《中国农民合作社》:您在生猪行业从业多年,与养猪合作社接触较多。据您了解,目前养猪合作社发展情况如何?

杨启志: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民就业的一个新生产物,发展初衷是好的。合作社规划的蓝图是把各家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几个方面的统一,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从而发展壮大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当前,生猪存栏总量偏少,猪肉价格较高,农民就业增收遇到了困难,因此不少人希望尽快恢复农户养猪,一些地方的农业农村部门也希望由养猪合作社来带动农户养猪,把养猪合作社作为生猪工作的一个抓手。

那么,当前养猪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主要从事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业,先后在4个市的基层工作过,接触了不少养猪合作社,也参与过养猪合作社的领办、管理。从总体来看,我认为养猪合作社离发展初衷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来说,当前养猪合作社较普遍地存在以下现象:

一是“空壳社”。比如某地的一家养猪合作社,政府支持力度大,办公场地和文件档案资料都做得很好,但目前(2020年7月)基本没有养什么猪。这样的合作社基本上是政策刺激下的产物,是为得到政策资金去成立和维持的。

二是“假合作”。有一些养猪合作社尤其是公司带动的养猪合作社,其实是农民入股建设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猪场,农民不参与猪场具体经营,只按照股份参与分红,并不是那种典型的养猪户之间的合作,更像一家公司。

三是“僵尸社”。合作社组织下面的农户猪场,条件大多很简陋,防疫条件达不到生产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在2007年的蓝耳病疫情和2019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冲击下基本上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因此,这样的合作社即便没有注销,也已是名存实亡。

原因:家家养猪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中国农民合作社》:是什么原因导致养猪合作社面临现在的情况?

杨启志:养猪合作社为什么难以达到合作的初衷呢?首先,有的养猪合作社成立就是奔着政策的支持去的,并不是本地真有多少猪场大家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其次,有的养猪合作社是当地政府机构拉扯起来的,是为达到带动小农户发展这个政绩。再次,养猪行业风险相当高,2007年以前相对来说还好一些,之后疫病风险增大,小农户的猪场大多没有什么防疫能力,生猪根本就养不活,就算政策给予支持也无济于事。一个客观事实是,在高疫病风险下,一些防疫能力差的农户猪场反而成了疫病传播的桥梁。最后,有一个先天的问题,就是小农户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现代商品养猪业已发展成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规模化养殖外三元品种,农户家家养猪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要求,也缺乏升级的资金和技术。另外,养猪合作社的几个统一模式在实践中很难实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农户没有资金,信用体系也很难建立。

核心:比拼谁更能抵御疫病风险

《中国农民合作社》:对于养猪合作社发展来说,关键问题在哪里?

杨启志:我认为,传统模式的养猪合作社也许已不是一个好办法,农户小型的简单投入的猪场已经养不好猪了,由分散农户的猪场简单联合而成的合作社,并没有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国内养猪业,一个分水岭式的数据是年出栏量超过1000万头,温氏集团和牧原集团是唯二两家超过这个数字的头部企业。但是,温氏与牧原走出了背向而驰的道路:温氏采用的是“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平台化发展模式,大部分猪由分散农户养殖,温氏统一管理;牧原则采用“自繁自育自养”的重资产发展模式,建立中心化的养殖工厂,所有养殖流程都由自己掌控。

可以看出,牧原模式属于大工厂化养猪,而温氏模式更接近合作社。温氏模式通过“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紧密型合作,将农户(家庭农场)纳入公司的产业化链条、共建共享体系,培育了大量家庭农场。据相关报道,目前,温氏集团有养猪合作户(家庭农场)1.87万户,户均年收入约25万元。

如果单纯地从经营方面做比较,温氏模式的优势是能够更快扩大规模,牧原模式的优点是能更好地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然而,如今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生猪疫情严峻形势将长期持续,犹如悬挂在养猪经营主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如今养猪模式比拼的核心不是生产效率,而是谁更能抵御疫病风险,谁就能占领行业发展高地。就抵御疫情挑战而言,我个人认为,牧原模式要优于温氏模式。同样,这一点对于小农户养猪以及养猪合作社发展,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出路:创新合作模式

《中国农民合作社》:在您看来,养猪合作社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杨启志:需要强调的是,我不是反对发展养猪合作社,而是反对那种简易投入的小猪场联合成立合作社的合作模式。那么,养猪合作社的出路在哪里呢?我认为有3个可行的路径:

一是改变传统的“人合”模式,创新资源的合作,包括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的合作。与传统的“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合作社相对照,一些新型的养猪合作社发展得要更好一些。在我熟悉的6家农民出资入股成立的养猪合作社中,只有1家发展出了问题,也就是有80%都活了下来。原因在于农民入股成立养猪合作社,然后共建一个中大型猪场,由专业人员管理,猪场的防疫条件还不错,因此在如今农户猪圈基本上没有猪的情况下生存了下来。对于入股的农民来说,一方面,可以在合作社当工人取得收入,真有干猪场那个本事的可以竞聘技术员或管理人员,收入在5000元/月以上,高的甚至能达1万元/月以上;另一方面,还可以按出资比例分红,远比他自己搞一个小猪场养几十头猪可靠。

二是鼓励养猪户、养猪合作社提质升级。猪肉价格不会说谎,高企的猪肉价格是一面镜子,既照出养猪行业的丰厚利润,也折射了巨大的风险。养猪切不可急于求成、一哄而上,小散养殖没有出路,结局必然是血本无归。因此,对于养猪户和养猪合作社来说,要主动升级软硬件设施设备,形成一定规模,达到基本的防疫条件。比如前面提到的温氏模式,与温氏集团合作的猪场条件比一般的农户猪场要好很多,但它现在也在升级,推动合作农户养殖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以及探索“公司+养殖小区”模式。

三是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这样的联合体发展模式。据我了解,资阳市有几个村,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每个村代表村民出资10万元左右入股生猪代养场(代养场总投资530万元左右),代养场按照标准的现代化养猪模式建立,两三个专业人员养殖了2000多头肥猪,成活率非常高,今年已经出栏了一批肥猪。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人员就业不多,但它的经济效益还不错。另外,合作社可以与有实力的公司合作,建设标准化、高效化养殖小区,由合作农户承包养殖小区的栏舍,合作社与公司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养殖技术、防疫防治、生猪销售等服务,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猜你喜欢
温氏养猪猪场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养猪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走进温氏,学习与5.54万户农民打交道的奥义
温氏:养鸡养出创业板第一股
温氏:养鸡养出创业板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