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德经》遇到《沉思录》:有趣的灵魂碰撞

2021-01-14 05:10唐宝民
醒狮国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可道德经老子

唐宝民

春秋末期,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一个人物,这个人姓李名耳,字聃,就是赫赫有名的老子;公元前121年,罗马大地上诞生了一个叫马可·奥勒留的人物,他是罗马帝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皇帝。老子的生年不详、卒年也不详,大约卒于春秋末期。马可·奥勒留的死亡日期有详细的记载,他死于公元前180年。老子和马可·奥勒留的死亡时间相隔了約300年,所以,两人生前不可能见面。但两人的精神思想在后世却相逢了----二人都各自留下了一本重要的著作,老子留下了《道德经》;马可·奥勒留留下了《沉思录》。这两本书都成了不朽的经典,影响了人类社会数千年。

关于老子其人,例来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据文献记载,老子是一个深思好学的人,知识非常渊博。他的老师名叫商容,商容老师在传授知识给老子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有一种渴求精神。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老子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商容老师十分欣赏他,就推荐他到首都去求学深造,老子到了首都以后,进入太学学习。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学业大有长进,很快成了太学中的佼佼者。因为成绩优秀,所以毕业以后,他被推荐到朝廷的守藏室为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的收藏之所,里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于一心向学的老子来说,守藏室对他有特别大的帮助,为他的学习生活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利用这一条件,老子阅读了许多天下经典,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使他成了一个博学的人物,也因而远近闻名。

春秋时代晚期,周朝已经衰落了,各诸侯之间开始了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动乱,也使百姓流离失所,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耳闻目睹了民间的疾苦,便开始思考治国安民之道。后来他开始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治国安民之道书写了下来、形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道德经》。老子精通事理、练达人生,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道,因此,《道德经》中的思想,对国家、社会、人事等都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另外,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就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著上、下两篇,即《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这本书以朴素的辩证法为精华,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关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关于《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中用一个“柔”字为其定义;也有把《道德经》理解成政体哲学或管理哲学的;还有从军事角度解读《道德经》的;还有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道德经》五千言,看似晦涩难懂,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可以被解说论述的,但却不完全等同于与天地万物永恒共存的大道;它的名字也是可以被命名的,但却不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运动不息的道之名。这段话是道德经的总纲,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道即是无,无产生有,衍化化而为天地万物。再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对待万事万物都像对待稻草和狗一样。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稻草和狗一样。天地之间,不是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风箱里面是空虚的,越拉动它风就会越多。政令繁多却行不通,还不如坚持无为而治……

《道德经》对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最早是先秦诸子,其次是魏晋文学,再次是佛学,最后是宋代理学。《道理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影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们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用以实现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抱负。《道德经》不但对中华文化起到了巨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唐朝时,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了梵文、传到了印度等国,从十六世纪开始,《道德经》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马可·奥勒留拥有凯撒称号,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也是一个很有造就的思想家。奥勒留在位的二十年时间,亲自参加指挥了多次战争,在戎马倥偬之际,他依然对宇宙人生进行思索,并留下了《沉思录》这一光辉的著作。《沉思录》中的许多篇章,就是他在行军作战的征途上写下的。

马可·奥勒留是属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哲学家,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神、一个心灵,它分配给每一个人以灵魂。马可·奥勒留没有留下太多可以称得上个人创见的哲学主张,但他是这一哲学的伟大实践者。《沉思录》中的许多内容,都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他既不会刻意去追求死亡,也不会在死亡面前当逃兵;无论寿命有多长或者有多短,他都毫无牵挂。就算在此刻就要离开人世,也能做到坦然面对,俨然一副即将去做一件既体面又自然的事情的样子;在整个人生中,应该只关心一件事,即:自己的思想有没有偏离了一个理性动物和文明社会成员的正道。”“在一个已经经过心灵磨砺和净化的人身上,你是找不到什么腐朽的或者不洁之物以及溃烂的伤口。当命运召唤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人生早已功德圆满,人们不会说他是一个没演完戏就退了场的演员。而且,在他心中既没有奴才心态,也没有矫揉造作之处。他会与事物保持合适的距离,既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他无可指责,同时也没有什么好逃避的。”“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自己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己的灵魂更为清静--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刻便可获得宁静。”……这么多富于思辨色彩的思想,组成了灿烂的华章,引导着人类的心灵,构成了人类精神家园最后的栖息地。当迷失了灵魂的现代人的心灵在经受着时代的阵痛之时,奥勒留的文字可以带领他们找到回归精神家园的路。

《沉思录》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内容是思考人生伦理问题以及自然哲学,也可以看作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一本思想散文集。《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自己所处的混乱时代的感受,作者渴望过上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的平静的生活,但身为皇帝,他身不由己,所以只能把心中的渴望诉诸笔端。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阐释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问题,认为人类应该常常自省,要摒弃一切无用的思想、正直地思考世间和宇宙的问题。作者特别强调:人们不仅要思考,还要付诸行动,这就使作者的思想具有了现实价值。作者不是天马行空一样为读者画出一幅幅虚无飘缈的图画,而是脚踏实地地在大地上求索。“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这本书的体例看似是没有前后联系的箴言体,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格言汇编和人生感悟,它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备忘性质的笔记”。正是通过《沉思录》这部作品的流传,古代斯多葛派哲学精神才得以流传至现代。

罗素这样评价马可·奥勒留:“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马可·奥勒留本想成为一个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 , 但是命运却让他担当起了政治的责任。作为政治家,他是合格的,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他的死亡,意味着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作为哲学家,他也是合格的,《沉思录》至今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光辉,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旷世经典。

世间的许多作品,都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但《道德经》和《沉思录》这两部书,却超越了各自的时代,影响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这两部书可以说是代表了两大文明,当两大文明相遇并碰撞之时,人类文明的天空上绽放出了绚丽的火花,古老的东方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交相辉映,书写了数千年的灿烂和辉煌!

编辑/林青雨

猜你喜欢
马可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马可 时光の味道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智者老子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