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2021-01-14 01:23黄琪
民族文汇 2021年10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人才

黄琪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银行教育专家福斯特在非洲进行职业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农民。他认为,“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其求学的目的是为了离开乡村的话,那么任何学校中的农业课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演讲《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物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也就是“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在他看来,国家或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匮乏以及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忽视,而不是物资资本的短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对教育的忽视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缺乏职业教育理念及机制等,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及教育资源不足,职业教育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整体影响了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国务院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产业以农民为主体,那么服务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也就锁定为面向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这为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的选择和扶贫策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乡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实践路径。

20世纪90年代后,阿马蒂亚.森提出“可能能力”(capability)概念,并将其理念引入贫困分析,提出可行能力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在他看来,基本可行能力主要包括公平地接受教育、参与社区社会活动、获得健康、住房、卫生设施、市场准入等一系列功能构成。“贫困不仅仅是收入水平低下,更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以及“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而且还能增强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摊贫困的能力”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功能性活动的丧失既是贫困产生的原因,也是贫困的表现。可行理论从多个维度“精细瞄准”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开展和实施指明了方向,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上世纪90年代末,职业教育就开始被当作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2017年,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国务院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产业以农民为主体,那么服务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也就锁定为面向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以县为主,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选准培育对象,建立培养对象数据库。面向不同的对象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等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让他们掌握生产经营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操作;针对农业工人、农业雇员、小农户等开展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新型专业职业技能及应用;针对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群体开展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聚焦在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等方面。促进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多样发展。如浙江省湖州农民学院,依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的教育资源,主动对接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协同推进成人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农业生产实践教育、农业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建立起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发展滞后等问题,有利于农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及时更新;同时,为了将湖州农民学院的典型经验和教育教学模式快速传递,浙江省打造了“省农业大学——市农民学院——县农民学校”的农民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使得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以稳步推进,有利地促进了农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

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原则

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视角看,乡村人才振兴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功能体现。因此,职业教育不再是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 ,而是为了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其人才培育的终极目标不再是为了转移农村的人才去城市就业,职业教育要结合乡村的实际,设计更加符合乡村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农民,使职业教育为促进乡村经济建设发展不断供应人才。同时,还要做好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传播先进社会文化,给农民梳理新的发展理念和鼓励农民在农村干出事业的信心。同时,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鼓励广大的学子去农村这个大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现知识造福农村、知识改变农村的价值。

2、破除乡村振兴人才瓶颈

乡村人力資本存量偏低和乡村人才外向流动加剧人才短缺从而导致严重的城乡差异。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在保证学校教育供给和乡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增设涉农专业,或者在现有专业中增加涉农课程,比如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增加农村电商的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增加农产品营销课程,在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中增加农业职业经理人和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培育及休闲农业创业与管理的课程,在护理和药学类专业中增加乡村健康养老等课程。多元化教育供给机制,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室的授课体系,建立共享的课堂系统,开发走出教室走进田野的授课机制,构建“传统教室+线上平台+实践实训基地”的综合课堂体系。同时,根据“职教20二十条”的精神多元化办学,积极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通过订单式培育,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努力实现培育目标与乡村职业要求、课程研发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提升与能力创新的“四对接”,实现产业链上培育人的人才培育新模式;依托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带等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拓宽培训资源。

3、借力社会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国内,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19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500余所,占普通高校的60%,有超过1200万的在校生,8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教育思路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供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传统的强调“离农”、“去农”教育下大量毕业生远离农村。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良好的运行及管理机制。

4、 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融合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时代使命与趋势潮流,在乡村振兴的号角,要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助农、兴农产业。广大的农民因为以前的受教育水平低等众多复杂因素无法顺利应对广大的农村产业市场,所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既能为目前高职教育的体量扩张找的新的拓展点,也能为广大的高职学生的找的新的就业领域和事业蓝图。

参考文献:

1、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 妙乎沙热 现代职业教育 2021,(52)

2、高等职业教育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实践——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周少秋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32(10)

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基于高职院校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杜延涛,山西农经 ,2021(21)

本文为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立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  SKJYKT-210617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人才
耕牛和农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