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笛 杨桔
摘要:游吟诗人既是诗人、音乐家,也是作曲家和表演者,它是欧洲早期文化的产物,既根植于民间传统,又与贵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穿行在远古欧洲大陆,既作为英雄史诗的传颂者,又作为闭塞信息格局里的媒介。本文筛选出部分就中世纪“游吟诗人”音乐文化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并作出以下分类和总结。
关键词:游吟诗人音乐文化文献综述
一、“游吟诗人”文化
游吟诗人文化是中世纪的产物,也是中世纪独特的符号,包含着纯洁的爱与个人精神的自由。十字军东征促成了游吟诗人文化的出现,参与十字军东征的骑士们亲眼目睹了东方富足、享乐主义的物质生活后开始突破宗教的束缚,或者说其中有许多人并非因为宗教信仰而参与其中,他们从十字军的风尚、方言文学、宫廷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骑士之爱的主题诗歌,代表着中世纪对贞洁沉默之爱的期望,侧面反映出中世纪的婚姻恋爱观。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邓越文毕业论文《11-13世纪法国南部宫廷游吟诗人文化研究》中集中关注约11-13世纪发源于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区奥克西塔尼亚宫廷的游吟诗人文化,从古抄本和歌曲集图像的角度,对游吟诗人文化发展脉络和多位游吟诗人的历史形象进行探究,对该时代该地域的游吟诗人文化的多重起源与消亡之因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总结了游吟诗人符号的形成与象征意义。
除此之外,邓越文认为“游吟诗人”这个名词流传至今,早己经不再是一个明确的社会身份,它的含义早己改变,当游吟诗人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是对这个人的才华、创造力、艺术感染力的肯定,甚至还有对洒脱不羁的个性的赞美。这时候,游吟诗人本身己经不重要了,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与期望。
二、“游吟诗人”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漫漫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一直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呼唤着一种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音乐文化的出现。方言的兴起,个人、自我意识的提高,以及十字军东征促成了游吟诗人的产生,他们从十字军的风尚、方言文学、宫廷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骑士之爱的主题诗歌。
谢思妤发表于音乐时空的论文《浅析中世纪法国世俗音乐的形成及创作特点》中提到“方言的兴起促使法国世俗歌曲的产生,十字军东征促成了游吟诗人的产生”。主要从游吟诗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创作的世俗歌曲的特点两个方面对中世纪法国的世俗音乐进行简要分析。其他阐述“游吟诗人”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的类似观点的论文还有:苏丹发表于黄河之声的论文《从游吟诗人看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轨迹》、崔擎发表在北方音乐的论文《游吟诗人音乐的形成及阐述》;李赛男发表在中国农村教育的论文《浅谈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
三、“游吟诗人”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南京艺术学院王婷研究生毕业论文《论“宫廷之恋”歌曲坎佐的体裁特征与情感的二重性》谈到“游吟诗人的音乐依赖于诗词的内容和韵律,创作题材紧扣“宫廷之恋”等世俗性因素,其“宫廷之恋”歌曲,体裁形式大部分都是爱情歌——坎佐纳。”王婷从“宫廷之恋”歌曲的体裁——坎佐纳入手,從旋律、韵律等音乐要素,分析其所体现出的“宫廷之恋”的音乐特征,及其对同时代其他体裁的影响。同时,“宫廷之恋”歌曲脱离不了宗教的影响,它与这一时期产生的圣母崇拜热情息息相关。王婷还通过分析“宫廷之恋”歌词中的“贵妇人”形象与圣母的关系为线索,以期进一步探究“宫廷之恋”歌曲情感内涵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统一。
“游吟诗人”音乐中,以“宫廷之恋”为题材的歌曲,体裁形式大部分都是爱情歌——坎佐纳。坎佐纳在保留了基督圣咏的旋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拓展:在方言化的歌词与现场即兴表演使旋律与诗文始终保持着彼此之问的统一与融合;多种巧妙的韵脚设计,变化多端的结构形式和旋律设置;诗歌的音节、诗行、韵律等因素自成比例,相互对应。同时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中,游吟诗人一改往日基督教教义一统独尊的局面,在表达诗人对贵妇人爱情的同时,借用宗教赞美诗的词汇与句法,呈现出诗人对贵妇诚挚的情感和自由的想象,表达着对爱的憧憬和渴望。但渴望就意味着痛苦,“宫廷之恋”是对偷情的颂扬,这完全背离了基督教和封建伦理。中世纪的臣子们必须对领主宣誓效忠,因此与领主妻了的偷情属于背叛和犯罪,诗人也处于深深的矛盾当中。也许是出于对“婚外恋”的内疚,亦或以自己的牺牲作为赠予贵妇人的礼物以表忠心。无论如何,“宫廷之恋”歌曲的情绪总是伤感的,诗人总是以祈祷者的口吻祈求上帝的原谅,或表达自己对贵妇人至深至切的情谊。
四、其他研究
康慧丽发表在音乐创作的论文《让音乐与人性共同生存——关于中世纪音乐的思考》对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辩证思考,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人,音乐的意义、价值均取决于人,音乐的去处在于给它翱翔的空间,音乐与人性一起生存。
文中提出“游吟诗人和恋诗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多种多样,丰富了世俗音乐的题材与体裁。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受到推崇和欢迎?”并给出回答:首先,它是一次音乐的全面大解放,音乐终于不再是统治者独有的东西,不分等级、不分权势,所有人都可以创造音乐,表演音乐,享受音乐。再者,人的思想和感情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让释,音乐有了全新的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有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情和智慧,音乐变得多元化、世俗化。人们在音乐中获得快乐和对生活的希望,音乐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音乐的曲调变得艳丽欢快,音乐的表演形式变得精致繁杂、多种多样。音乐的作用已逐渐从功能性转向审美性,音乐的价值从教化娱乐升华到艺术创造。与此同时,宗教音乐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音乐内涵和固有的价值体系,退化为一种维持上古礼仪的音乐程式表演,由于统治者不再重视,普通百姓也无法传播和弘扬,宗教音乐面临着严峻的传承挑战,最后只能成为一种音乐体系,融入世俗音乐的新理念,才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得以保存延续,然而宗教音乐最初的音乐体制和音乐内涵已荡然无存。
五、总结
综上所述,部分文献对“游吟诗人”文化现象、“游吟诗人”创作的世俗音乐产生和发展、以及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人性观念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对我们研究“游吟诗人”的音乐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①在研究游吟诗人”的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时,仅仅阐述发展过程而未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②研究方面单一,大多课题类似。
③在研究“游吟诗人”的音乐时大多仅运用音乐学的相关理论。
本人认为可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①“游吟诗人”的音乐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现实,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将游吟诗人”的音乐现象放置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下来探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回答为何会出现此类情感并以其固定方式去表达。
②谢思妤发表于音乐时空的论文《浅析中世纪法国世俗音乐的形成及创作特点》中对“游吟诗人”创作特点研究仅提到其题材特点和旋律特点,本人认为在研究“游吟诗人”创作特点时,可就某一部或几部音乐作品对游吟诗人音乐本体如:音阶、调式、终止式、节奏、节拍、音乐的曲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及音乐特征,如:旋律特征、调性特征、速度特征、织体特征、歌曲的织体形态特征进行研究。
③可对某位游吟诗人的音乐特征、风格、音乐思想等。但是由于对“游吟诗人”的作品、作者、乐谱等资料的文献记载有限,可能相对较难对其做相应研究。
参考文献
[1]游吟诗人[J].黄河之声.2010(19)
作者简介
朱晨笛,1996,女,汉,籍贯:新疆库尔勒市,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云南省昆明市,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