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超 张飞
〔摘要〕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在抓细抓小中夯实治理基础,为国家治理探索方法、提供经验样本。在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向强基固本要融合,抓实基层治理现代化;坚持向良法善治要保障,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坚持向深度融合要精度,抓强基层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基层治理现代化;强基固本;良法善治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6-0043-04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基层安则天下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抓基层、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1〕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基层治理在抓细抓小夯实治理基础方面,能为国家治理探索方法、提供经验样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整体规划、系统部署了加强基层治理工作,是指导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意见》强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职、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力争再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意见》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就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作了具体安排部署。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一边在借鉴经验中探索前进,一边在探索中不断校正方向、总结经验,着力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一、坚持向强基固本要融合,抓实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并将其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要求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基层是工作力量的支点,是政策落实见效的关键地,是化解矛盾的主阵地,是上下联动的着力点。基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一手牵着群众,一手连着上级组织,是党员和群众的“主心骨”,是联系、组织群众的“排头兵”。各级各类各领域党组织要定位准确、方向明确、措施有力、落实到位,抓实抓严抓细党的基层组织、基本制度、基本队伍建设,使组织体系更严密、组织生活更严格、组织纪律更严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党的基层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承担起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责任和使命。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街道17个社区建立的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就值得借鉴。社区治理“合伙人”有“主心骨”“组织者”“当家人”“大管家”“后援团”和“共建者”。“主心骨”是社区党组织,“组织者”是居委会,“当家人”是业主,“大管家”是物业公司,“后援团”是上级业务职能部门,“共建者”是参与社区服务保障的其他社会单位。这一机制使党组织全过程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党建引领、协同治理、问题共解,有效凝聚了各方力量,做到群众有需求、组织有办法、党员有服务,提升了党建引领能力,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党的组织优势、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提高。
(二)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要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断;要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要密切关注民生问题,找到问题堵点和短板,疏通、打通、畅通反映问题渠道;要紧盯治理难点,在与群众沟通、交流、学习中吸收群众智慧与经验,紧紧依靠群众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总结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善于用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解决问题,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群众从党的政策中受益。例如,北京市滨河街道滨河社区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的主张与群众工作相结合,面对困难不回避,优化服务不停步、破解难题不缺位,以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向人民群众交出了满意答卷。北京市滨河街道滨河小区内的幼儿园周边的三条水泥路破损严重,影响居民正常出行。该小区通过上门谈,个别沟通了解实际情况,掌握愿望和诉求,点对点发现问题;集体谈,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强化共商共治共享意识;现场办,对群众意见汇总梳理做分析,寻找对策出实招解难题。该小区黨员在深入群众中,将群众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在依靠群众中,做好政策宣讲解释答复工作,把存在的问题变成解决的方案。群众从共商共建共享、问题共解中受益,进而激发出参与治理的热情。
(三)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善于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作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依靠他们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确保他们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3〕。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生根开花。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来完成的。要到群众中去,融入群众,激发群众的智力、动力和活力,凝聚最广泛的力量解决问题;要服务群众,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群众的需求,群众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努力做到民生答卷既有厚度,又有宽度,还有温度。发展中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走进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提高群众参与度,进而扩大群众自治覆盖面,才能保障群众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基层治理中,不仅仅是要靠干部解决问题,更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解决问题。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只有随时听取群众呼声,代表人民利益,才能形成合力、聚强力量,解决任何问题,排除任何困难。总之,在解决问题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点滴小事,做实协同服务,人民必然会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只有群众主动参与了、受益了,才能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向良法善治要保障,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理是最稳定、最规范和最可信的治理,它在各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反映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要努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提高他们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的能力,并用典型案例、具体事例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着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带头敬畏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全力推进法治建设。要学习领会法律法规,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悟,做到勤学与善思结合起来,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带头做学法的典范。要吃透法治精神本质,树立和弘扬法治理念,依法推进工作,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法治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达到造福人民和保护人民的目的。要增强普法宣传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用以事说法的方法启发群众思,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力争做到全民普法进而全民守法,发挥法治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要坚持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引导群众做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融合
基层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用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要把法治的功能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既要讲法治又要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法律用文字写在法典上,道德把素养刻在人心中,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调节关系、规范行为、维护秩序。基层治理中,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修正、规范行为的过程,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入脑入心入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法治化,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层群众的自觉行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融入生活,变成日常行为准则,逐步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修德立身,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要带头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实践中感染群众,带动群众,让群众认同,让群众满意,力争在全社会营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的氛围。学校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人心,涵养青年的正气骨气底气,使其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务实行动。家庭要重身教、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争做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公民要自律、宽容、自省,修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共建共享、志愿服务、和美善治、榜样带动来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增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性。
三、坚持向深度融合要精度,抓强基层治理现代化
现实是变化的,变化中有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可能一次找到,矛盾和问题也不可能一次解决,聚合多方智慧是解决问题之道。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构建一种开放的共生的治理模式,通过联结、融合、信任、共享,在基层逐步构成全场景服务的生态模式。
(一)抓强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做好“生态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摸清群众的具体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夯实工作基础。基层带头人要坚持理念先行,抓好统筹、搞好调研,直击痛点、化解难点,对标先进、精准服务。基层党组织应常抓常新,强基健体,强化引领、扶持、服务功能。通过党建带群建,党建引创建,党建加共建,聚合多元主体,逐步实现基层党建融合共建、多元创建,常态化开展精准对接,实现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互联互通,串点成线,点面结合,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大数据时代,大量收集数据和储存数据已基本实现,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进行大量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时,数据能实时传送到位。随着数据的大量收集和储存,样本等于整体成为趋势,这必然能提高分析事件的准确性,预测事件的走向、结果的精确性,增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相互关系。要实现把收集来的数据整合、筛选、分类,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主动跨界跨域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加速社区服务质量提升。
(二)抓强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搭建好生态平台、织好“一张网”
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基层治理现代化中要搭建起、搭建好一个生态平台,使得“社会网”“服务网”“传播网”网网相连、网网想通、网网相重。
要建起一个“社会网”。党建织网,党员入网,居民进网〔3〕。“社会网”能够实现多元主体的相连相接,民情反映、民意参与、群体互动简单快捷,由线下分散的个体变为聚集的社群,社群成员相互支持,资源互补,转化为生产力。“社会网”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实现了聚集和跨界功能。社群成员参与意见,聚合多方智慧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效果。不同“社会网”跨域联结联动,进而实现协商共治,必能加快推行市域通办和跨區域办理。北京海淀区“三区联动模式”,是对跨域治理的一种探索。北京海淀区西三旗街道牵头,昌平区回龙观街道、霍营街道、东小口镇及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共同参与的“三区五街道”跨域合作治理模式,从街道、部门和社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建立起“网状”工作联系、交流协调平台,解决了各街道交界地区居民头疼的问题,解决了难点,打通了堵点,跨域治理合作模式将基层社会治理向纵深推进。
要建好一个“服务网”。现实中各类“服务网”连接着不同的人群与个体。“社会网”是居民反映问题的渠道,更是了解居民个体需求的有效路径,但“服务网”的分散性、单一性和滞后性适应不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用户主张权利时,固定化的答复很容易激化矛盾。因此,要实现“社会网”与“服务网”的融合,全程跟踪、精准推进做好信息研判与总结,实现预测与预警,做到未雨绸缪,积极适应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要建强一个“传播网”。居民个体入网后,个体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居民个体既在三种网络中独立存在,也是三种网络的传导者。党的政策、先进典型等信息能实现点对点的传送。通过三种网络互联互通,逐步实现系统收集、数据互联、分析解决。同时,要建成数据完整的检测体系,达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的效果,构建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社区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20-10/ 29/c_1126674147.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7-12(01).
〔3〕张飞.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N〕.山西日报,2021-06-22(11).
责任编辑陈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