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喜文
摘要:《芣苢》这首诗是统编教材上册选录的第一首经典诗歌,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到的第一首经典诗歌,教师应该认识到它的地位以及编者的选录意图。学好这首诗,不仅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先民劳动的场面,从而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正确认识经典作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使学生爱上经典,从而使传承经典更好地落到实处。因而《芣苢》这首诗的教学不应该因为它的篇幅短小而被轻视,根据其在学生高中学习中的地位,完全可以短文长教。本文旨在阐述该文本的地位,以此为范例谈一谈如何做到短文长教。
关键词:教材地位 短文长教 取舍拓展
关于《芣苢》这首诗歌的教学,有的老师认为短短一首小诗,几乎句句相重,有啥教头,十分钟搞定!甚至有的老师会引用袁枚的话来佐证:“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但笔者认为,短文亦可以长教,《芣苢》这首小诗不可“薄言”教之!
《芣苢》这首诗是统编教材上册选录的第一首经典诗歌,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到的第一首经典诗歌,教师应该认识到它的地位,以及编者的选录意图。学好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正确认识经典作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使学生爱上经典。因而《芣苢》这首诗应该“厚言”教之,做到短文长教。
一、引导学生认识《诗经》的地位和价值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因而课堂教学有必要补充《诗经》相关文化常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文学地位、收录的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名称由来、表现技法,以及在历史传承中的精神价值。
二、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以教材为范例,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对于高中的学习非常茫然,手足无措。教师巧妙利用短小有趣的文本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高中学习的特点,学会自主学习。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他们易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针对这首诗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和引导的:
(一)整体感知
无论怎样的文本,学生首先应做到整体感知,然后才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我在《芣苢》教学整体感知环节从解题、诵读、描绘画面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在读的基础上描绘画面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积极参与,描绘异彩纷呈,居然化用儿歌《找朋友》的曲调填词,这是笔者所没有想到的。趁着学生创新的兴致,笔者让全班同学一起用《找朋友》的曲调把诗歌咏唱了一遍。真是“经典咏流传”啊!这样学习,学生能不爱上语文?
(二)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环节笔者就诗歌中赋的铺陈技巧、重章叠唱的结构技巧、诗歌的主题设计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自然就学会了怎样入手赏析诗作。为了启发诱导,笔者趁势让学生回顾初中是否学过与此诗结构类似的诗歌。学生学会了知识前后关联的学习方法,立即想起了《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于是笔者趁机让学生齐背初中学习的这两首诗,使知识融会贯通,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诗经》中诗歌“重章叠唱”结构的妙处,在反复咏唱中理解了诗歌表达的主题。
三、巧妙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延伸,强化经典与社会的关联,品味经典的魅力
经典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是因为它有独特的魅力、深刻的内涵、精辟的哲理。因而学习经典篇目不能仅仅是学习一篇文本而已,更应该拓展延伸,使它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经典无处不在,从而缩短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激发他们对经典的热爱和传承的激情。为此,笔者从《诗经》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的传承,以及古今人们喜欢依据《诗经》中的句子取名等三个角度设计学习活动。
问题抛出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列举了初中学过的《诗经》中的成语,例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寤寐思服、道阻且长”。笔者又给出了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为学生所知的源自《诗经》的一些成语、名言警句和人名,并且给他们阐释了其内涵,学生倍感亲切,自然也就亲近了经典。
四、巧妙借助网络媒体的直观形象感,增强学生对经典的感受,激起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利用网络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感,充分调动人体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芣苢》时就有效地利用了网络媒体,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课前让学生观看关于本课的一个网络微视频,让他们了解本课的重难点,从而做到有效的预习;文本赏析结束后,为了增强学生对文本情境的感知,笔者让学生观看了网络媒体中的一个舞台情景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古代先民采芣苢时边唱边劳作的快乐,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五、巧妙利用新教材,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写作素养共同提升
本单元教学的人文主题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学科素养任务之一是要求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因此单元结束后,笔者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单元阅读内容,给学生设计了两个写作任务,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写作练笔。
1.写一首小诗,展现一个劳动的场面。
2.通过细节描写描绘一个精彩的劳动场面,200字左右。
任务布置后,在本课情境教学的感染下,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创作,写出了不少鲜活灵动、异彩纷呈的习作。周瑞同学创作了一首《天净沙·种田》:“锄头铁锹畚箕,微风尘土汗滴,粗茶淡饭薄衣。烈日当空,种田人在田地。”刘子轩同学创作了一首《劳动之歌》:“田间小雨细如麻,田中老汉把秧插。家中老伴心中急,生怕小雨身上洒。忙趋田边劝老汉,低头插秧只不答。忙完这田顾那田,老伴焦得直说傻。”
教材是教学的典型例子,教师要吃透教材。新教材任务指向为“人文主题”和“语文学科素养”,二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阅读中既要践行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目标,又要渗透写作,使阅读和写作素养的培养成为有机整体。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以及该文本在单元学习甚至整个高中阶段学习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合理取舍或拓展延伸,做到长文可以短教,短文也可以长教,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
[2]韩林汝.浅谈“长文短教”和“短文长教”——听专家做课有感[J].读与写,2015(7):31.
[3]郭志明.短文长教:新度、厚度、力度[J].语文教学通讯,2012(4).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