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充满期盼、充满回忆的甜美的童年时光,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深深的印记。让我们跟随下面几位作者去捉蜻蜓,踢毽子,跳绳,看社戏,感受童年的美好。
【选文一】
捉蜻蜓
◎朱仲祥
每年一进入五月,在蝉鸣声响起之前,在放牛或者玩耍的时候,就能够看见一只两只嫩嫩的可爱的小蜻蜓,出没在草丛中或庄稼地里。它们像小精灵一般,忽闪忽闪地飞舞在池塘边,或轻悄悄地歇息在草尖上。它们圆溜溜玻璃球似的眼睛,长长的麦秆似的尾巴,透明的薄薄的翅膀,总是吸引我欣喜的目光。
一到六七月的盛夏时节,故乡的蜻蜓就多了起来,田地里,池塘边,树林间,到处都是它们肆意飞舞的身影。大有占据昆虫霸主地位的意思。
捉蜻蜓是我童年爱玩的游戏。捉蜻蜓最好的时间是清早,因为那时雾气重,空气湿度大,庄稼或野草上露水也较多,蜻蜓很容易沾上露水打湿翅膀,影响它飞行的速度。因此在清早,蜻蜓们总是三三两两站立在庄稼或野草尖上,如参禅打坐的老僧一般一动不动。我总爱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去追逐目标,一旦发现了自己中意的蜻蜓,只消悄悄走到它身后便可手到擒来。每当看着这可爱的精灵,在自己的手里使劲扇动翅膀窸窸窣窣地扑腾,那一刻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它们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有时也很规矩地待在你手里。你便可利用这个机会观察它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细节。我最爱看的还是蜻蜓的复眼,圆溜溜的,像水晶,像玛瑙,那时就总是担心它们闭不上眼睛怎么睡觉。当然,我捉蜻蜓还有一个功利的目的,就是请它们帮我捉蚊子。据大人们讲,蜻蜓是捉蚊子的高手,我便捉了它们回去放进蚊帐里,然后饶有兴趣地看它们在狭小的空间里飞来飞去,将蚊帐里的蚊子追得无处逃生。更让我好奇的是,关了灯后,它们依然能够不停地窸窣飞行,但这时是否还看得见蚊子就不得而知了。
只知道有蜻蜓相伴的夜晚,我睡得很香。
(选自《视野》,原题为《飞在童年的蜻蜓》,有改动)
心语点点
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捉蜻蜓带来的乐趣,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我们都想拥有一对翅膀,或者像天使那样羽翼丰满,或者像蜻蜓那样轻盈透明。五彩的蜻蜓,装饰了我们童年的梦!
【选文二】
跳绳·踢毽子·“抓子”
◎马继远
先说跳绳吧。绳子需要自己用嘎巴草编。嘎巴草生命力极强,耐旱,叶子少而小,茎细而长,伏地生长,隔段就生出些根须,扎到土里吸取养分。在路边或地头,随手拽些,分三股,像小姑娘编麻花辫那样编起来。绳子编成,可一两个人一起跳,亦可三五个人一起玩。跳法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挽花”,一人跳着,忽地左右手臂交叉,双手继续绕,人就被收进了草绳形成的小圈里。想象一下,在青草香气包围中快乐蹦跳的感觉,该是何等愉悦。
毽子,也自己做。从家里养的大公鸡的尾巴上拔下一些华丽的翎羽,翻箱倒柜找来几个外圆内方的铜钱,用布条绑住羽毛,固定住就可以了。不过,公鸡的叫声会招来父母的呵斥,所以更多的时候还是做纸毽。找一些废弃的作业本,自下而上卷叠,留出拇指长的粘连部分;将叠起来的部分剪成条状,抖几下,纸条就如姑娘的卷发一样波浪起伏了。粘连的部分捏叠成疙瘩,用绳子绑牢,纸毽即做成了,形状有点像现在足球宝贝跳舞时手里拿的彩球。踢毽子时,纸条会雪片样飞舞飘落,也是一道风景线。
玩“抓子”用的石子,当然可以到小河滩捡些光滑漂亮的小鹅卵石来充当。但因离小河挺远,一般是自己找些残砖破瓦,敲成杏核大小的颗粒,磨光了再用。比较有趣的,是趁下雨天,弄些干净的湿泥,捏很多圆圆的小泥蛋,晾干后玩耍。湿泥还可以用来捏泥人、小汽车什么的,做工肯定是粗糙的,色彩也单调,先是湿湿的红,水分干了就变成土黄色,不像现在孩子们玩的橡皮泥那样五颜六色,但是简便且让人快乐。现在想来,这些泥玩具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原生态。
(选自《洛阳晚报》,原题为《那时的儿戏》,有改动)
心语点点
作者用朴实的话语娓娓道来,儿时的一个个游戏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嘎巴草编的跳绳、华丽的翎羽做成的毽子、雪片一樣飞舞的会飘落的纸毽、光滑漂亮的小鹅卵石,这些自己动手做成的玩具,让清贫的童年充满了快乐、愉悦。
【选文三】
看社戏
◎刘 辉
在家乡,每年的正月,喜欢热闹的乡亲们都会请一些在坊间比较有名气的戏班子来村里唱戏。
戏台是用十几个大方桌拼接起来的,高低不平,就在桌腿下垫些砖块瓦砾,然后再将所有相邻的桌腿用麻绳捆牢。为了防止武生在翻滚打斗时摔伤,在上面还铺了层厚厚的稻草。而幕布则是由一块块床单缝起来,花花绿绿煞是惹眼。透过晃动的五颜六色的床单,影影绰绰地看到戏台上那些演员们卸装换装的身影。
唱社戏一般在午饭后,戏还没开场,戏台下早已挤满了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乡亲。人们三五一群地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所演戏目的剧情。随着一阵紧锣密鼓,预示着社戏要开场了。台下闹哄哄的人群一下子鸦雀无声,人们都各自咽下话题,一齐把目光转向了戏台。
虽然只是社戏,但戏台上那些角儿们却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决不含糊。该怒的时候声色俱厉,动情处又潸然泪下,该武斗时翻滚腾挪,戏台都被他们踩得咚咚作响。打斗到高潮时,戏台上稻草飞扬,“腿软”的桌子更是颤颤巍巍晃晃悠悠。此时,人们早已沉浸在凄婉的剧情里,全然忽略了那一张张抹着厚厚粉黛后面的面孔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扮角儿。
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台下的人也跟着戏里的主人公悲欢离合,或哭笑怒骂,或为他们的命运嗟叹唏嘘,动情处,台下竟啜泣声一片。
戏台的下面,那些赶场的小贩就着从戏台上洒下的丝缕微弱的灯光做起了买卖,此时,才是我们这些孩童最兴奋的时候。平时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现在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拿着还带着大人们体温的毛票,凑在昏暗的杂货摊前,瞪大眼睛算计着捏在手心里的那点钱,到底买什么最划算或买哪样更解馋。
社戏,终于在人们的意犹未尽中暂时落幕。次第亮起的手电,在茫茫黑夜里晃动着笔直的光柱,向不同方向分散开去。父亲背着睡意正浓的我,在紧握在母亲手里的那束光柱的指引下,踏着昏黄色的光圈,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家走去。朦胧中,我抬头回望一下那正收卷货摊的小贩,又趴在父亲那温暖的肩头,沉沉地睡去。
(选自《今晨六点》,原题为《看社戏》,有改动)
心语点点
这是一篇借事传情的散文,语言朴实自然,内容情真意切。作者将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与儿时生活的美好记忆,融在对看社戏过程的细致刻画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与乡情。结尾作者对社戏的怀念,并不是因为社戏有多么精彩,小贩的零食有多么美味,而是源自对童年生活的那份快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