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我探访茶园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早春三月,茶园里并没有熙熙攘攘的采茶人,也没有正在茶山拍采茶广告的模特。所有没有被周边乔木遮阴的茶树,都被茶农罩上了一层黑色的“寒冷纱”,有的低矮茶树上还张挂着稻草帘子。
为什么不让茶芽晒到阳光?我诧异极了。因为同样的时间,在我们江浙的产茶区,茶农恨不得阳光更猛烈些。因为,只有赶在清明节前采摘制作的鲜嫩茶芽,才能卖出最好的价钱。但是在日本,玉露茶的爱好者已经从“求早不求好”的思维定式中挣脱出来。这就引导茶农可以慢悠悠地为茶树盖上遮光帘,控制茶芽的生长速度,让整个茶园的采摘工作和炒茶工匠的制作都放缓下来。玉露茶要到5月才采摘制作完毕,所以整个樱花季,看花人群都喜滋滋喝着去年的茶。
我们在茶农家特意品尝了这种“大器晚成”的茶,原来这种被遮阴、被有意延迟上市时间的茶芽,比我们通常看到的明前茶芽要肥壮得多,茶泡出来不是翠玉色,而是明亮的黄绿色。茶味甘醇、鲜美、持久,是那种不慌不忙吸收了天地精华的本真之味。
【素材点拨】敢于让早茶做晚些,是一种不迎合、有底气的选择。当年,屠呦呦先生就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在三年级之前不要慌忙发论文”,因为她认为数据的突破、现象的观测,需要放在一个完备的学术体系中,才能获得客观、缜密、无懈可击的评判。否则,整个学术根基就是浅薄的,是经不起推敲的。她带过的博士研究生王满元回忆说,导师告诉他,热气腾腾写出来的论文最好在抽屉里放两个月,等心里的兴奋劲儿过去了再拿出来看。“这个时候,有疑惑比沒有疑惑好。因为有疑惑才说明你的思维精进了,冷处理奏效了。”这是一个挨得住寂寞的灵魂才会做出的选择。
【适用话题】早与晚;不迎合的选择;挨得住寂寞;大器晚成;热与冷……
(小宝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