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李 丽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为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2018 年4 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育逐步走向“AI+”,智慧教育将开启教育3.0时代。基于“互联网+”背景,高职教学模式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 2018年)》中明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2]但同时,生源危机使得高职院校从选择学生到被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所选择,从单一普招转变为普招、对口单独招生、自主单独招生等多样化招生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源危机,但也带来了生源多元化情况。[3]复杂的多元化生源加大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度,对传统网络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增大,从而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针对H 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群2019 年入学的几个班级,笔者通过发布问卷进行学情调研。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为:90%以上的学生没有使用网络进行课程学习的经历;100%学生有使用手机上网。学生的生源来源情况是:32%的学生来自单招,素质基础较差,对学习信心不足;58%的学生通过高考招生进来,虽然分数不高,但基础较好,对学习还有一定的期望,部分学生还有专升本、考研的想法;其他学生来自对口单独招生,素质基础较差,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兴趣相对比较高。也就是说,学生们在素质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面对多元化的生源,通过学情调研和分析,通信技术专业群进行基于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全面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4]在通信技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实践活动,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模式,实现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通信技术专业群实现“培养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H 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群以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深度融入通信服务产业链,构建由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布局。专业下面还细分出专业方向,充分体现了分类培养的思路。如表1 所示,学生按照9 个专业(方向),按不同的岗位进行分类培养。
表1 通信技术专业群的构成表
通信技术专业群主要培养的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培养通信工程师。
1)模拟通信工程项目小组分工,实施分层教学
通信工程一般以工程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如图1所示。在一个工程项目小组中,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岗位),每个岗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图1 通信工程项目组架构图
按照学生的学情特点,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项目小组,并赋予不同的岗位分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对于不同岗位分工的学生,基于课程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及拓展资料开放给不同岗位分工的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布置项目小组任务,不同岗位分工的学生对应不同难度的任务,从而实现“分层教学”教学模式。
2)依托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分层教学
通信工程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范围有不同的要求。按照生源特点的不同,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学习能力有欠缺的学生,专业导师和任课教师以在线督促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为主,培养学生达到初级通信工程师的等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专业导师和任课教师基于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在线辅导,引导学生参加企业和社会的专业技能考证,培养学生达到中级通信工程师的等级;对于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生,通过选拔,选派技能大师、技术能手进行集中培训,参与省级、国家级技能比赛,培养学生达到高级通信工程师的等级。
适应“互联网+ 教育”大背景,在生源多元化的现状下,利用专业群群内专业面向学生开放、基础平台课程共享、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可灵活调整等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开展通信技术专业群“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模式[5-6]。
按照学生的职业发展意愿,可以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物联网工程技术等5 个专业的9 个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优势,专业群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专业群互选课拓宽专业视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掌握岗位迁移的能力;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实现在专业上的个性化发展。[7]按照通信技术专业群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实施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适应学生各自差异的“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达到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
通信技术专业群各专业具有不同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共性也各具特色。下面以H 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介绍该专业“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根据前期大量的专业调研与企业调研,按照通信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与企业人才的需求,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基础上,保留了网络优化专业方向,淘汰了4G 移动专业方向,新增了5G 移动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对移动室内覆盖设计、无线网络测试与分析、5G 基站建设与维护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分类培养。
分析国内外专业教学模式,得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从高职学生学习目的出发,按照学生的意愿和相关考核,将学生分为就业、升学和创业三种类型,实施“分类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针对就业类型的学生,增加专业技能实践课时比例,强化就业指导,通过校企双导师引导就业;针对升学类型的学生,增加专升本考试相关的选修课,如通信原理等课程,定期组织开设数学、英语等外培课程,帮助学生夯实理论,为进一步提升学历奠定基础;针对创业类型的学生,基于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借助移动通信协会、大师工作室,协会指导老师、专业导师和技能大师一起组织开展校级创新创业比赛、模拟招标大赛等,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类比赛。
本专业“分类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逐年上升,专升本的录取率在全校居于前列,在省级创新创业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三个专业方向按照职业面向领域的不同进行分层,分层次选择不同的拓展选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职业发展,主要岗位类别分为通信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主管三个层面。通过层次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如网络课程资源及任务),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以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优化方向)为例,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分为信息通信网络机务员(初级、中级)、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初级、中级);企业(中兴)认证也可以分为初、中级通信工程师(移动通信方向),初、中级通信工程师(网络优化方向)。专业导师可以根据网络优化专业方向生源特点的不同,进行“分层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三个专业方向的职业面向领域如表2 所示。
表2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职业面向的领域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分层教学”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专业导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大赛,并先后有30 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的质量明显提升,企业满意度稳步上升;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性强,不少优秀的毕业生陆续走上企业项目经理、技术主管等核心岗位。
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导致生源多元化,多元化的生源质量使得高职院校“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教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SPOC 课程、MOOC 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2020 年初的“停课不停学”更是让高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在线教学得到普及,基于“互联网+”背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模式具有便于实施的天然优势。随着高职院校向着开放性大学发展的趋势,生源多元化问题将更加复杂,高职“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将面临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