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红,晋 松,陈 玲
(合肥学院 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601)
合肥学院是一所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3所试点学校之一、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学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委托培养学校、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100所“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单位之一、国家新工科教育与研究成员单位、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单位、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合作伙伴。拥有61个本科专业、1个对外合作专业、2个专科专业和4个硕士专业,全日制在校生约16 000人[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四年制本科专业,自2008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1-2个班级,每个班级约45人。该专业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要学科基础,培养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双创”人才培养包含着“创新”与“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是变换思维、改进方法、增添新元素、创造新事物的概念化过程。与创新相比,创业是与经济效益、社会价值直接联系的,是通过人们自己的努力来整合、优化自我资源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价值的行为。创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前提,创业是创新的行动和结果[3]。总之,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本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综述。
合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8年招生以来,一直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自2014级始,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业课程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一安排授课、考核。国家和安徽省分别自2012和2013年开始在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曾于2011年便实施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在校生历年参加双创训练计划及毕业生创业情况见下表1所示。
表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双创项目及毕业当年创业人次统计一览表
由表1不难看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热情逐年提升,考虑到入学和毕业当年的学生一般不能参与该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大二、大三学生参加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和实施的人数历年呈上升趋势,这与国家、省教育厅和学校大力推进双创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因双创教育纳入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学分,两者合力起到了叠加作用。但值得指出的是,从2012年以来,毕业当年就创业的人次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随着双创教育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虽然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但社会对此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氛围不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和作用还没形成统一的认识。学校抓双创教育的手段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全员重视的合力,不少学生和家长依然在追寻毕业时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4]。当前学校开设《创业基础》课程更多是为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有较高的“实用性”,偏重于创业与就业指导;还不能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内在涵义;通过创业基础课程的引导,虽有不少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或互联网+创业大赛,斩获奖项也不少,但真正转化为创业项目的数量还是不够多,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此外,课程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完善问题。期末考核多以提交创业计划书等形式呈现,学生多以拿学分的态度对待该课程的学习。[5]
食品专业教育由生物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工程教研室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学生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和创业教育由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支撑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管理推进,这三块在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有时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特别是专业教研室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参与度较低,专业课老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未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内容[5],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
学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由行政部门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组成,有企业相关工作的经验的教师相对缺乏,缺少创新创业的经验[7];专职教师较少,以兼职授课为主;师资队伍中缺少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官员等。
当前在校生中很多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比较弱,而学校的教育更多的倾向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传授,许多学生平时不愿意多动脑思考,不能从生活实践中发现、提高创新意识,获得创新能力。
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创业对自己而言,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认识还不充分,相当多的学生依然把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作为首选,故在校期间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参加创业项目的锻炼,以及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6]。
学校已拥有合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两个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于2015年投入使用,支持在校生创业至毕业后一到两年,目前已有多个项目正式工商注册运营;中德青年创业孵化园虽有20多个孵化项目入驻,但由于投入时间较晚,孵化成功的示范带动效应还不明显。[8]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双创”课程设置、实施,要在从事“双创”教育的老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行业代表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官员中进行充分论证,还要向已毕业学生征求意见,特别是要征求毕业后自主创业学生的意见,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符合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在现有双创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大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力度[9];同时进一步吸引更多专业课教师、行业企业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干部进来,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10];温泉等[11]指出84%以上的在校学生认可学校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双创教育指导老师。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予以倾斜[12],探索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制度[13]。
加强教学改革,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6],用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生产见习等实践平台[3,14-16],搭好课外科技竞赛、科技交流、创业孵化等开放性平台[17-19],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合理渗透创新创业教育[3]。要在实施普遍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创业兴趣浓厚、近期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小灶”单独开课,加强抵御风险教育,进一步提升该类学生的创业能力,力争更高的创业成功率。
加大对现有入园孵化项目的帮扶力度,定期对入园项目开展评估,对孵化成功的项目要及时撤出孵化园,同时加强信息收集和宣传;对不成功的孵化项目也要及时清理,吸纳其他有孵化潜力的项目入驻园区。
进一步做好在校生和毕业学生创业情况统计,动态更新学生创业情况数据库,组织力量跟进创业学生团队,及时提供帮扶。用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来引导在校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反馈“双创”教育教学工作,建立有利于“双创”人才脱颖而出的质量监控体系[12]。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在学校高度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机遇下,从业教师踊跃投入,学生主动融入,校友积极支持,相关企业、行业深度介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双创教育质量会越来越好,学生创新能力会更强,创业意识更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