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堃 枞阳县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
黄梅戏起源地最早是在唐朝,后来黄梅戏在元代杂剧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戏曲雏形,整体发展较大的阶段则是在明清时期,等到了建国后期时,黄梅戏的发展规模变得更加庞大。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冲击,如今的黄梅戏自身具备非常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不断研究和分析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同时总结以往的经验,可以为与黄梅戏有关的从业人员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
在传统的唱腔中,最具有表现特色的唱腔是黄梅戏的主腔,其自身的音乐构成则是以腔体为主要,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可以明显地与其他戏曲腔系进行区分,然而黄梅戏的剧目并不都是主腔,决定黄梅戏剧目是主腔的根本要素则是自身的音乐形态和性能。
黄梅戏的花腔是不断从国家民歌转变而来的,但是花腔的价值和作用与民歌存在明显区别,黄梅戏花腔的主要作用则是将听曲的人们尽快带入黄梅戏的剧情当中,可以很好地将戏中人物心声传达给人们。黄梅戏的花腔具备非常多的特点,例如明朗化的色彩、偏舞蹈化的律动,以及更加质朴化的情感表达等。
我国黄梅戏的三腔可分为阴司腔、彩腔以及仙腔,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黄梅戏三腔存在的共同特点则是综合了部分曲牌体因素,然后自身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腔体,不但包含了整体曲牌体的定格形式和感觉,同时也具备黄梅戏板腔体中的特色和特点。另外,黄梅戏三腔的不同点也较为明显,也就是三腔之间的来源存在明显差异性。首先对于黄梅戏的阴司腔而言,其自身的主要来源则是黄梅戏的青阳腔;其次对于黄梅戏的彩腔而言,主要是从花腔小曲逐渐转变而来的;最后则是对于黄梅戏的仙腔而言,是黄梅戏从道教音乐上逐渐吸取,然后所形成的仙腔。这三腔之间的用途也存在明显区别,阴司腔会把将死之人或以死之人的悲伤情感表达出来,彩腔会将兴高采烈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而仙腔则会对洒脱的气质进行特殊形式的处理,然后将其悲伤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国戏曲表演艺术最明显的特色是戏曲语言,同时也是最直观的特色之一。黄梅戏最早地起源地区是安徽省,所以无论是黄梅戏的演唱方式,还是黄梅戏的旁白,都充分融入了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方言。
安庆地区的方言和普通话存在十分明显的区别,尤为体现在单字的声母发音上,这也造成了黄梅戏演员在演唱时,个别字的声母发音着力点不相同,因为安徽方言还融入了南北地区的语言特色,虽然语言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但是部分发音位置过低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为了有效避免这种问题,需要黄梅戏的演员及时进行调整。安庆当地的方言,在声母的发声技巧上面,不但严格按照音乐理论的出字规律,同时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发声方式,并且赢得了观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
在我国黄梅戏的艺术唱腔与其他戏曲一样,都具有地方语言特色和音乐理论的出字规律,黄梅戏要遵守以往的声乐规定,同时自身还需做到合辙押韵,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地方语言特色的个性,这也体现出了戏曲界经常说,同时也经常使用的黄梅戏十三辙。黄梅戏的演唱押韵形式可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韵母不同但韵腹相似、韵母元音不相同但韵尾相似以及韵母相同。所以在实际演唱黄梅戏时,充分体现地区语言特色的同时,还需做到合辙押韵,因此黄梅戏的演唱和独白语言都具备地方的语言特色。
黄梅戏可以不断地发展,并且在国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这与音乐伴奏有直接的关系,黄梅戏的音乐伴奏具有非常多的特色,例如质朴、唯美、动听等,同时黄梅戏在不断发展时,可以从其他戏曲中吸取和借鉴音乐的精华。早期的黄梅戏多数都是使用三大七唱,黄梅戏的伴奏特色会将戏曲中的伤心、愉悦、苦恼、愤恨等进行表达,同时会进一步调整,然后将戏曲中人物的情感充分反映出来。黄梅戏的音乐伴奏唱腔,可以明确唱腔的根本优势,在此基础上,还会根据演绎人员的表演,进而表现出非常良好的艺术效果。
黄梅戏是地方戏曲中最具有自身特色的戏曲之一,也是戏曲文化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具备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通过不断研究和分析表演艺术的形式和特色,让观众可以真正了解黄梅戏的价值。黄梅戏在我国五大剧种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黄梅戏是在文化传承上,还是表达艺术上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总的来说,黄梅戏的核心特点是柔美和动魄,其根本来源则是历史事件中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应不断开拓戏曲文化,在此基础上还应落实宣传和传承的工作,进而让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永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