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湘江》:浴血中的光荣与新生

2021-01-14 05:34李硕广西艺术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4期
关键词:血战湘江战士

李硕 广西艺术学院

如今,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拍好一部长征题材的影视剧,在润物无声中弘扬与传承长征精神、革命精神,需要艺术家们的匠心创作。著名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曾言:“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勇于为自己设置难点,并善于用政治智慧与审美智慧征服并翻越难点,令难点转化为作品的亮点,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血战湘江》通过色彩和声音的渲染、本土和外来的博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红军战士的忠勇和担当,成功实现了这种审美创造。

一、色彩和声音的渲染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长征途中红三十四师掩护党中央过湘江,中央红军以悲壮惨烈的代价撕破了蒋介石国民党30 万大军第四道防锁线的悲壮场景。这部影片的主色调是悲壮的红色,红色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血流成河,更是红军战士的宁死不屈、英勇奋战。与色彩画面相比,更让人震撼的是影片对战场真实的还原度。影片没有一个3D 镜头,演员们全部真实真景拍摄,众多兵力、成吨的炸药和汽油等构成了真实的战争场景,再现了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轰隆隆的枪炮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不禁想起后人对湘江战役“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样悲痛的描述。这是战争的本色,也是战争的本声,让人身历其境。

二、本土和外来的博弈

如果色彩和声音让人震撼,那么本土和外来的博弈则更加让人肃然起敬。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中央红军和国民党的激战,还有本土领导人等人与共产国际年轻代表李德、博古等人的博弈。在此过程中,毛泽东没有选择摇头放弃,他依旧慷慨激昂、坚定有力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依旧拖着大病未愈的身体时刻探听敌情的最新动向,千方百计向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三人团”提出正确的军事主张,终于使这场战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保存了中央红军的革命火种和精英实力。

三、红军战士的忠勇和担当

无论是色彩与声音的渲染,还是本土与外来的博弈,背后隐藏的是红军战士的忠勇与担当。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断肠明志”让人感到震撼,他的那句“坚决执行命令”在战火硝烟中一次比一次坚定,三十四师这支军队为了掩护党中央过湘江,不畏牺牲、不畏强敌,义无反顾的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惨烈的战斗,以全军生命为代价为党中央赢得时间。“为苏维埃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是他们刻在军魂里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他们融入骨血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以命相搏的红军战士,为湘江战役的胜利、为十五年抗战做出了永垂不朽的贡献。此外,影片在大势上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成功塑造出了李德、博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这些红军将领形象。同时,有血有肉地虚拟刻画出以林裁缝为代表的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忠勇,生动演绎了沿途群众的默默支持,从而形象地揭示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令人久久难忘。

四、结语

《血战湘江》中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画面让人们内心久久难以平静,那些倒在湘江里的红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新生,用生命诠释了坚定理想信仰的光荣。在当下的影视环境中,《血战湘江》是一部成功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大大增强了我们对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自信。在百年建党之际,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像《血战湘江》这样优秀的艺术作品,更需要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与历史对话,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学习革命英烈们的初心不改和矢志不渝精神,需要传承好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让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让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助力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做一个更好的人,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民族,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猜你喜欢
血战湘江战士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沙漠中的“战士”
湘江渡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悠然湘江上
1934,血战湘江的民间记忆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湘江血战 亲历记
鸡蛋战士
血战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