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语境下的淮安校地人才共享研究

2021-01-14 23:52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校地淮安市人才

苗 军

(淮阴师范学院 人事处,江苏 淮安 223000)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的讲话当中提出要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顶层构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意味着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在内的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十四五期间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人才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长江三角洲所占的经济体量来看,GDP总量超20万亿,在全国各大经济圈中排名第一,经济体量的巨大与其快速发展,使得这些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激增。淮安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有可能成为长江三角洲新型产业迅速发展,资源高度集聚,经济快速增长的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它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2021年9月25日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聚焦打造苏北枢纽新城,构建绿色高地。在这次会议上淮安市委还提出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城市的目标。高校人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校地人才共享作为一种人才发展机制可以充分聚拢优质人才资源、释放人才资源能量,其对淮安市建设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本文深入探索淮安市校地人才发展机制与人才共享问题,有利于推动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城市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借鉴,也有利于创新人才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

1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淮安市人才基本现状分析

1.1 淮安市人才现状分析

在202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中共淮安市委指出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淮安市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坐标,必须破除苏北地域思维,深入对接融入长三角中心区,进一步拓宽视野、放大格局,赢得区域高质量跨越发展主动权[1]。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明确了淮安市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擘画。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其在人才资源方面需要重点关注。淮安市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校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一大批国家及省市重点大学均坐落于该区域。作为坐落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的淮安市,也集聚着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护理职业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这些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为推动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从总体情况而言,当前淮安市人才总量与规模呈现递增态势,高层次人才结构组成也渐趋变化。“十三五”期间,淮安市人才总量为59.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4.72万人,高技能人才17.01万人,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29.1%、39.4%、80.6%。淮安市引进高校毕业生11.32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5102名。淮安市通过“533英才工程”,全市累计培养第五期省“333工程”人才236名,第二期“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领军人才52名、拔尖人才307名、骨干人才2175名。省、市科技企业家分别达到45人、192人。需要注意的是,在关键产业领域人才数量依然呈现紧缺态势。这种人才紧缺现状将直接制约到整个淮安区域未来发展速度。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淮安市人才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切实探索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配给机制,不仅有助于服务地方发展,更有助于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背景下人才并非处于优势地位的城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多渠道吸引人力资源中素质能力较高的劳动者提供有效策略。

1.2 淮安市人才分布特点

从淮安市人才分布领域来看,呈现出以下两大特点。第一,淮安市高端人才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机构。以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在整个淮安市的人才队伍当中占据着较大的规模与数量。淮阴师范学院所设置的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院拥有在校本科学生两万余名,近些年以每年为国家输送五千左右数量的毕业生在淮安市人才输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淮阴工学院每年为国家输送人才的总量与淮阴师范学院相当,淮阴工学院输送的人才类型以工科人才为主,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培养的人才在服务淮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所高校的毕业生从就业地域来看,并非全部集中于淮安市,在就业吸引力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对这两所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会使一部分人才分流到该区域,从而使得淮安市人才短缺现状加剧。

第二,淮安市政府很早就擘画出淮安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淮安市出台《“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淮安市要大力发展三大制造业,发展绿色食品、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文旅、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产业。这些产业发展方向包括集成电路、高端发展智能终端、工控软件、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凹土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化工等高端产业。同时,以方便休闲食品制造、特色食品精深加工、保健营养食品制造、酒及饮料制作为特色的食品产业也成为淮安市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盐化凹土新材料产业、食品产业等成为淮安市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将淮安市域内的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护理职业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所提供的人才包括在内,也远不能满足淮安市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校地人才共享机制势在必行。

2 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制约因素与有利条件

2.1 校地人才共享内涵

依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知,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人力资源中能力与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人才可以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人才共享是一种智力资源的共享,其实质是一种人才流动方式,人力资源的共享方式。人才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与组织和政策范围内,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的情境下,人才使用部门打破原有的空间时间限制,通过人才跨地域、跨区域以及跨部门的自由流动,在特定领域和范围内交叉或共同使用人才[3],使人才的价值充分实现,也使人才智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以充分显现,其实质是产生更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校地人才共享是人才共享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一种有效推进企业与高校使用人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种人力资源配给方式,实现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是满足高层次人才缺口的最佳尝试[4]。用共享思维达到引智的目的成为目前许多科技人才匮乏地重点探索的路径[5]。

2.2 制约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的因素

当前制约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校地人才合作共享良好政策条件不足。与前些年相比,现阶段淮安市在人才引进工作、人才管理工作方面的政策要完善得多,这为淮安市各区域人才共享打下了政策基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校地人才合作共享平台的搭建与壁垒的破除方面还需要提供更加有力的助力条件。淮安市区当前校地合作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并不是很充分。在校地人才合作共享政策的制订方面,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还需要制订有效的政策来为校地人才共享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政策性保障。第二,受高等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区域不平衡因素制约了淮安市高校人才数量的输出,这影响到淮安市优质人才资源的吸引能力与水平。与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中的上海、浙江、南京相比,以淮安市等为代表的地级市在高等学校的数量、规模、质量及所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占比水平,办学水平方面难以与这些一、二线城市的高校匹敌。这使得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其人才实际拥有水平并不匹配。

2.3 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的有利因素

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也包含其有利因素,有利因素体现在:第一,企业技术发展需求的推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下,企业家越发注重本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成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淮安市大多数中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没有自身独立的研发机构是制约淮安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桎梏,积极利用高校研发人才与高层次研发队伍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是未来中小型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发展力的主要策略。第二,国家政策的有利因素。推动高校和地方人才共享是国家发展方略的重要组构。自从上个世纪末教育部倡导探索“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高校[6]和地方资源配置开发有效机制以来,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共享方面有了巨大驱动力。

2021年4月,淮安市重磅发布《“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试行)》。该方案被外界评为淮安市有史以来诚意最高的人才引进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淮安市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0个、领军人才500人,引进大专以上学历10余万人,为新来淮高校本科毕业生提供大额购房补贴和生活补贴,为淮安市“333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合理化地进行淮安市人才资源的配置,解决淮安市人才发展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与智力支持。同时,淮安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机制,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组织实施第二期“淮上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组织实施第二期“533英才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意见》《淮安市“名校优生”引才工程实施办法》《淮安市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安居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中共淮安市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方案》《淮安市支持驻淮高校院所人才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一系列文件为淮安市人才工作形成优化的人才政策体系提供了后盾。

3 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机制与路径

3.1 地方政府层面合作机制与平台的搭建

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下,高校与地方企业层面的合作正在逐步加强,需注意的是,这种合作仍然停留在一种较浅层次。这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合作主要表现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多是公益性质事业方面的合作,双方在合作事务方面性质的差异导致了这种合作不可能向着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这种浅层次的合作也使得校地人才共享的效果并不明显。淮安市在校地人才共享机制方面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创新人才共享机制,创建政府层面的校地人才合作机制。淮安市政府应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政策引导[7]。地方政府作为依法管理地方事务的机关,拥有政策制定权、财政权、教育权等多项权力,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发挥顶层规划作用,从政策方面为校地人才共享更好地实现提供政策机制方面的支持与保障,为形成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助力[8]。

校地人才共享机制呈现出以下逻辑进路:区域性人才共享机制的规划,创新人才供需机制,以大数据形式计算不同岗位人才需求量,搭建专业人才匹配机制,形成人、岗、专业相匹配的人才共享模型,最终构建校地人才共享机制。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路径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为人才合作壁垒的破除,找到校地人才合作壁垒的症结所在,搭建人才合作的平台与桥梁,树立多元化的校地人才合作路径,建立跨市域与省域的人才战略合作平台,进一步规范校地人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风险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避,真正畅通校地人才共享机制,促进校地人才共享全面、高质量发展。

3.2 构建最广泛区域的融通校地人才共享信息配给网络

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使得整个社会在信息共享方面可以更加地快捷与便利。我国很早便开始推广互联网技术,淮安市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尝试构建最广泛区域的校地人才共享信息配给网络,加强人才共享信息配给网络平台的构建。根据淮安市人才现状的分析,仅仅依靠淮安本市的人才资源根本无法满足淮安市经济高增长的实际需求。淮安市要想在未来经济发展当中占得先机,就必须尝试多方位广区域地吸纳一切可资利用的人才资源。将包括长三角地区的高校、以及陕西、甘肃,乃至华中华南地区、东北地区高校的人才资源为其所用。因此淮安市政府支持地方人力资源部门对本市人才资源进行测算、分类、盘点、统计、调查与计算,先建立本市人才共享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盘点、测算出本地所需人才的数量与分类及缺口,并与一些著名的省内外、国内外高校人才网站和高等学校建立起广泛联系,构建融通校地人才共享信息的配给网络。这样,淮安市各个企业可以在这个广泛的人才共享信息配给网络当中找到本企业所需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人才的高质量配给。例如,早在2013年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与河南开封大学等院校展开校企合作,开封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从2013年便参与了上述合作,在多年的合作当中,不仅促进了双方资源的共享、优势的互补,也更加有力地提升了淮安市人才的利用率。从长远来看,它不仅有利于优化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平台,更有利于促进淮安市构建高品质的人才共享信息网络,从而构建出综合性、智能化、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信息共享资源库,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3.3 创新校地人才共享的路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尽管时空距离对校地人才合作的制约正在逐渐被消弭,但是对于一些实操性较强的工业领域,诸如食品企业,工业企业、高科技企业等,专业性人才的实操性指导对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缩短人才与企业之间的物理距离,节省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对淮安市校地人才共享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强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便捷、方便的高速公路网,缩短淮安市与南京、上海、杭州、苏州以及周边的济南、合肥、青岛等各大城市之间的物理距离,不仅可以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实体保障,也有助于为更广泛区域的人才共享提供有效路径。在创新校地人才共享的路径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校的众多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企业项目实际需求之上的,企业项目是吸引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校地人才共享的重要纽带。淮安市地方企业有效地培育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并以此为纽带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究一些在经济领域内的重大项目,吸引人才团队进行项目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项目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也是校地人才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

3.4 消除政府行政壁垒,搭好校地人才共享平台

当今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即意味着竞争。有序的市场竞争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恶性的市场竞争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是如此。在当前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当中,高层次人才的短缺会使各地的抢人大战趋势日益加剧。与南京、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诸如淮安、扬州、泰州、盐城、南通、无锡、常州等中型城市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并没有较为明显与突出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一种双向互利共赢的思路,扭转人才竞争中的劣势是如淮安市这样城市的一种优势选择。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积极消除政府行政壁垒,加强与其他大型城市在人才共享方面合作,是淮安市在未来打破用人瓶颈,破解用人难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归根结底,从本质上而言,校地人才共享其实质也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各地方政府在校地人才共享的市场化行为当中可以起到强有力的调节和辅助作用。积极与其他高校聚集的城市广泛合作,利用政府公信力,搭建人才共享平台,促进人才共享。

在未来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淮安市政府应积极营造人才共享的优良环境,包括完善各项人才共享政策,为有志于服务淮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提供多重政策支持与保障。如为这些参加淮安市建设的优秀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提供子女入托、入学及配偶工作便利,提供就医、交通、社保便利,提供税收支持、政策性的支持等。淮安市政府利用其行政力与公信力,打破行政壁垒与城市间人才共享的政策性桎梏,促进淮安市与其他大型城市在区域社会保险互认互通、医疗文化资源共享、人才优惠政策的真正落地,帮助共享的高校人才更好地破解因城市间差异所带来的不便,更好地打消淮安市校地共享人才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校地淮安市人才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人才云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习作点评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