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利
(西安思源学院,西安 710038)
德国高等教育根据其国家的国情以及其教育发展现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威廉·冯·洪堡对柏林洪堡大学的改革可以说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第一,确保科研水平保持竞争优势。洪堡强调新型大学必须将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他反对将传授知识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能,他认为大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追求真理,大学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1]。从洪堡的观点不难看出,他对于大学教育职能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活动上,还强调了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把对于学生的培养从单纯的知识灌输的角度上升到了科学研究的层面,而科学研究不仅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认为大学教师要抛弃单一的照本宣科式的教法,要对自己所在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还应该运用这些知识去拓展未知领域,举一反三。在此观点上他主张在大学成立各种研究所和研讨班,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助力。研究所和研讨班等形式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和可能,推动了整个教育领域科研水平的提升。
第二,客观的学问与主观的修养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大学是为社会建设输出有用人才的主要机构。洪堡认为将客观学问与主观修养相结合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与深思。经过大学教育后,大学生不但要能够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还要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进而实现理想与目标。
第三,保持“孤独和自由”的原则。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上,洪堡认为大学应该保持“孤独和自由”的原则[1]。首先,这一原则可以理解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学术自由、办学自由,这一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在此原则基础上,大学教师同样也拥有探索、发现和传授真理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其次,这一原则还可以理解为大学的存在以“纯粹知识”为终极目标,讲究在学术造诣上的不断提升,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展,开拓更广阔的事业。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高等教育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必须建立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大力推动国际间交流[2]。开放性的国际交流环境能够实现人才的交流与引进,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为在教育领域的共同发展打下基础。德国高等教育在吸纳国外杰出青年科学家的同时,与大学密切合作的基金会也在引进世界级顶尖科学研究人才。教育致力于超越国界的交流,开拓人们的视野,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状况、文化、科学水平等,进而反思自身的问题,取长补短。
第一,教授治校。在洪堡思想的指导下,柏林洪堡大学实行教授治校,给教师以充分的自由。体现在行政管理上,即采用教授会制[1]。教授会制有效防止了校长的独裁专制,主要特征在于民主治校,在学校的行政事务以及重大决策中教授这个阶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主的治校理念和管理体制下,大学教授既能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研究中,又能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加深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使大学能够在开放共融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重视学校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德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向着世界一流的方向发展离不开各大学间形成的竞争机制和政府对高校内加强学校高级管理人员计划的资助。例如,欧洲管理和工程学院是在德国知名企业的倡议和参与下成立的,主要为了改善和解决学校高水平管理人才匮乏这一问题。高级管理人员的专门培养弥补了德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各大企业和高校输送了大量高级管理人才,为德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奠定了基础。
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经济、教育等方面也逐渐全球化。我国的教育要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吸引国外高质量优秀人才壮大我国的教育队伍,繁荣我国的教育事业。此外,也要重视人才和教育的输出,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深入合作与交流,加深我国教育在国际化舞台上的融入度。教育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和理论,也要保留和发扬自身文化的优势,防止我国文化被同化、西化。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能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促进我国科学文化领域的发展。应学习德国高校能够在众多强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找准定位,凸显特色,并在国际教育领域中竞争、锤炼,不断巩固、强化并提升自身特色和优势[3]。
高等教育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但是,现代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人越来越关注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精神财富的增长,这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在教育阶段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必然包括道德修养这方面。
开展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点就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通过民主管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份子,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乐于去学习和改变。因此,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不是在学校中被单纯管理的一个群体,对于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的制定,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在完成相关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师,并且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乐于并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学习与管理中去。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做好长期、系统的工作,进而使高等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习和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改革措施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于提升教育领域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