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波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2)
从后疫情时代医疗卫生行业领域发展的趋势预测来看,医疗机构科研创新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原研药开发将加速,高端生命生物技术的创新需求增强,“互联网+”医疗将快速发展,医疗、医药、卫生公共事件预防、健康产业发展的各种需求也将层出不穷,从而促使医疗卫生行业领域呈现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医学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使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注重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既是切合时代要求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热点问题,又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国在药物、检测试剂等疫情防控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功,为抗击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随着疫情的全球爆发,如何增强应对疫情防控能力、提高治疗的效果,还需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领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医学教育在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医学最具前沿性的特点,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方法,不断地解决医学难题,通过医学领域的创新激发活力,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支撑。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中融入创新理念,以创新促发展,着力培养未来解决健康领域科学问题,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辩证思维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医学人才是实现医学领域创新的关键生产力,是提升医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关键,也是做好人民满意医疗服务的基础。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些重大历史机遇,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抓手,注重医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把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这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精神、动力和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业热情,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高校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是自然科学,没有创新,医学就难以发展,创新教育是推进医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动力。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熟练掌握和运用医学创新技术形成医学创新成果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和产品开发技能、网络管理技能、处理和配置关键资源的技能和发展等综合能力。医学生有专业知识背景,具有替代不了的技术壁垒,注重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生结合医学前沿和社会需求寻找到好的切入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一方面,因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活动门槛高,绝大部分项目须获得相应资质、具备准入资格才能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落地难,导致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受挫,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热情下降。另一方面,因受医学专业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医院形成的思维方式使医学生对自身成长路线已经固化[1]。导致社会医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评价基本上是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级别,学校、家长、学生习惯于按部就班到医疗机构工作,对创新创业兴趣不高。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数量不足、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认识到创新也是医疗行业技术提升的需要,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再进行创新创业更有机会成功[2],医学生的未来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医学生一直灌输的思想是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除医学技能之外,医学的发展更多是需要不断创新[3]。这些观念的存在,使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动力。
目前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普遍存在未将专业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各成体系,缺乏医学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未设置医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分离。导致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缺乏专业能力作为支撑,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创新创业与多元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也不能理解创新与创业在合作共赢中的重要性[4]。难以满足后疫情时代对医学创新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实践教学建设不到位,通常是依托校内教学实训室开展实践教学,因受专业教学时间上的挤占,在实训室使用的时间安排上难以满足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要求,导致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制约了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校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与市场的对接,未实现医院医疗创业资源的整合[5],校外实践教学如同走马观花,导致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制定“专创融合”课程标准。在“双创”背景下,根据后疫情时代医学技能创新的需求,针对医学前沿知识、科技创新、技能创新,以行业、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通的课程标准建设为主线,制定医学生“专创融合”的课程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完善“专创融合”课程内容。结合医学生特点,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将医学专业的专业前沿知识、各专业创新发展方向、创新创业竞赛的要求及能力培养、团队组建等相关内容融入到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中。同时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三是创新“专创融合”课程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要素,突出医学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采用课堂教学过程考核、水平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考核,一方面,将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科研课题的申报、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专业设计等活动的参与情况作为过程考核的指标,鼓励学生依托医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另一方面,将学生创业计划书、创新创业竞赛成绩、科研项目成果、专业实验项目、医学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申报等内容作为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核指标,突出成果奖励,体现结果导向,为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奠定基础,促进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一是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教学形式,研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二是推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借鉴“第一课堂”工作模式和内在机理,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采用“综合测评——课外成绩单”的形式,通过学分银行及时累积分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推进“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竞赛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互动机制,促进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目标。四是推进“理实一体”教育模式改革。注重创新创业实战模拟教学,把教学延伸到行业、企业,加强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互动,形成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创新、科学研究及创业基础等通识知识相结合的 “理实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五是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围绕卫生健康产业需求,依托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展医学研究,推进行业与企业、学校之间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设立学生科研课题项目,鼓励医疗机构的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为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转换助力。
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思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注重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师的资源整合,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加强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形成学校教师团队规划与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分步骤培养和优化师资团队,提高师资团队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专兼结合、结构多元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整合校内外资源,引进创业核心课程导师人才,研究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科研骨干、企业精英、成功创业人士为补充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管理与考核体系。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与评价考核制度,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管理的同时,通过考核评价及结果运用为教师发展提供导向。三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待遇。按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课时量,注重创新创业教师培养,保障创新创业教师在学历提升、评先评优、教学改革、薪酬标准、职称评审中享受与专业教师同等的待遇,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团队的稳定,促进师资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机构,搭建网格式服务平台,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服务平台。二是构建“赛创互动”平台。通过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建立竞赛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互动教学平台。三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争取政府支持,成立医学教育科技学会,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采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共同办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平台,促进了医学科技创新与技能创新的紧密结合。四是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医学创新创业竞赛获奖项目搭建校内孵化平台,构建突出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助推项目成果转换;通过校地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外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学生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一是建立政、校、院(企)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形成政府职能部门统筹,创新创业专委会、学校、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探索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等制度。通过项目制、导师制以及经费支持等管理与保障措施,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为指导和规范创新创业的具体管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三是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成果在教育教学质量评定的权重,将创新创业竞赛成绩、学生科研项目、创业项目等成绩作为各专业所在院系考核的重要指标,形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齐抓共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凝聚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在学生奖学金评定、升学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优化医学人才质量评价机制,以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标准,突出医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构建医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