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框架内高职学生阶梯性教育研究

2021-01-14 15:00:24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理念高职

姜 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肩负着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责任。虽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教育类型,但在人才培养目的、手段及模式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是技术应用与技能培训,主要是培养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型人才。在思政教育方面,由于高职与普通高校存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方法等层面上的不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首先是教育对象。由于高职生源主要来源于职业高中、技校、中专及普招的学生,在扩大招生政策的影响下,高职所招收的生源普遍存在生源较差和规模萎靡的问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在生源招收上的限制,导致高职学生的整体层次不高,学生文化素质较差,进而使高职思政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难以在课堂教育中传授层次较深、理论复杂的知识。其次是教育目标。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服务”“管理”“建设”“生产”等一线需求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即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程度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拥有较为鲜明的实践性特征,需要思政教师以学生的社会实践、岗位实践、专业实践为抓手,探究学生在社会生活与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革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最后是教育模式。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及顶岗实习机制。从而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支持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教师借助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使企业师傅、专业教师成为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和宣讲者。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历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独特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机制,使高职思政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思政教育机制,但在职业教育的维度上,思政教育还没有切实地融入到高职教育的不同环节中,没有结合学生的阶梯性特征和特点,提高自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阶梯性,探究全新的思政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思政教育框架下高职学生的阶梯性

(一) 大一时期,跨入大学的适应期

高职新生在进入校园后,会面临诸多新元素、新思想及新理念的冲击和影响。而在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下,高职新生可能会改变高中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以此为适应高职校园生活奠定基础,做好准备。由于高中与大学在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难以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应对新环境的挑战,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譬如高中主要以封闭式教育为主,学生活动范围小,学习通常由任课教师安排。而大学则以开放式的生活环境为主,学生难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这便导致高职新生容易受周围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形成不良的学习观和生活观(“逃课”“翘课”“作弊”等)。然而在大一时期,高职思政教师并没有从教学氛围、文化环境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而是关注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致使“学生生活”与“思政教育”相互脱节,难以发挥高职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培养中的教化功能。

(二) 大二时期,迈向成熟的过渡期

高职学生在适应和熟悉大学生活和校园环境后,开始从关注外部环境转向探索内心发展。在该时期,高职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相对稳定,但在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层面上还不够稳定。在专业实践与社会探索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大三阶段的焦虑和迷惘,能够更专注自身的素养、学养及能力的提升。然而由于高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分化现象也比较严重。部分学生能够以专业学习为主,注重自身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而部分学生则继续逃课、翘课、迟到,忽视专业教育在自身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并“鄙视”专注于专业学习的学生群体。究其原因在于高职学生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观念。譬如“学习无用论”“人脉至上”“能力为主”等。这种思想问题和价值取向问题,严重地影响到高职院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在思政教育层面,高职思政教师的教育深度虽然得到有效的延伸,然而在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上问题,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严重忽视了学生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导致高职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大三时期,毕业实践的决定期

大三阶段是高职学生迈入社会的决定期,是其思想理念、道德观念及政治素养培养的关键期。由于高职学生在大三阶段会通过社会实践、实训教学等方式接触社会,导致社会独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冲击学生,使学生不得不调整原有的、自有的思想理念,形成“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思想观念。譬如团队合作理念、价值创造理念等。这种价值理念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有关,即参与程度越深,学生理念重构的强度越强,自身思想的转变幅度也便越大。在该时期,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压力,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通过价值定位的方式,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如果学生在职业规划、自我反思及自我审视中存在思想和道德层面上的问题,将导致学生难以正确地处理当前的就业问题,无法深化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进而出现就业难、择业难、慢就业等问题。在该阶段,高职思政教师所阐述的理论知识也逐渐“复杂起来”“深刻起来”,能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层面,指引学生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大三时期的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就业实践缺乏联系,导致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到制约,难以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致使学生忽视或中断对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汲取和应用。

三、思政教育框架内高职学生阶梯性教育策略

(一) 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结合高职学生的阶段性特征,能够发现高职新生在探索校园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观念的影响,进而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和生活观。然而由于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通常局限在思政理论课上,难以影响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致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遭受冲击。而要想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职业观,就需要思政教师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提高对学风、教风、班风、校风及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协同育人机制为媒介,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行政人员、校级领导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首先,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校级领导应通过班风建设的形式,明确高职新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及生活环境中所存在的不良导向。通过组织和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纠正高职校园中的不良风气。其次,注重对寝室文化的建设。寝室是影响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关键要素,是影响高职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思政教师需要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引导寝室长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品质,通过寝室长的管理功能,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高职新生的影响。最后,调整思政教育内容,将文化环境、教育氛围的构建内容融入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于高职新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进而在环境营造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 构建同伴帮扶机制,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大二时期高职学生在“自身”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形成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高职思政教学需要通过构建同伴帮扶机制的方式,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伴帮扶主要指教师通过能力、思想、知识、素质评定的方式,筛选出责任心强、专业理论扎实的高年级学生,通过专业指导、知识阐释、生活帮扶等方式,推动低年级学生成长成才的机制。在同伴帮扶机制的支持下,思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所其形成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调整思政教育内容、方式的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在机制落实的过程中,思政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构建教师与学长的沟通机制,引导学长将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反馈到相应的网络平台中,并根据学生所存在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及价值取向问题,对思政教育内容、方法、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通过同伴帮扶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学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目标,使思政教师更好地改进和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然而在“个性问题”(区别于共性问题)上,思政需要通过构建网络思政平台的方式,将存在相同思想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譬如针对能力为主、人脉为主的问题,思政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和“案例枚举”的方式,破解高职学生所存在的思想误区。此外,高职思政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原因,明确思政教育的侧重点,使高职思政教育在体现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更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结合大三时期高职学生容易受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及社会多元思想影响的特征,高职思政教师需要在延伸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的前提下,加强思政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内在联系,关注企业引领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体系的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在构建针对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企业的跟岗实习、学生培养及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发挥企业在思想引领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学生所存在的思想问题。然而在具体实践阶段,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加强对企业师傅或企业管理者的培训,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影响下,更好地引导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高职思政教师应在加强与企业师傅、管理者或负责人沟通合作质量的前提下,构建出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机制,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学生思想理念、道德素养及政治修养的整体状况。从而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在思政教育层面上的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使其从学生的岗位实际、发展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四、结语

高职思政教育在时代发展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特征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然而在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的层面上,高职思政教育还不够深入,不够彻底,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结合高职学生的阶梯性特征,制定相应的思政教育策略,可以切实地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不同环节中,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理念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