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融合背景下记者专业素养的提升

2021-01-14 10:23孟凌云吉林日报二编室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合

孟凌云 吉林日报二编室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手机或网络上看新闻已经日渐普及,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然而这并不意味报纸即将消失,只是表明报纸这种纸质载体正在逐渐式微,而真正的新闻信息传播并没有衰落。恰恰相反,由于科技的赋能,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纷纷涌现,并大行其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发展,使新闻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面对这种形势变化,记者的采访写稿工作也必然发生较大改变,如何在媒体融合形态下,提升记者的专业素养,是每一名新闻从事业都应该面对的课题。

一、适应媒体融合新业态

身处信息时代,几乎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会拿起手机浏览各类新闻:某某贪官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组织调查;美国疫情加剧蔓延,被感染人数持续增加;某某当红明星分手了、离婚了……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处在信息爆炸的包围之中。信息变成了我们和这个社会的联系,变得格外重要且无处不在,而传递这些信息的,就是新闻媒体。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信息传播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纸媒正进行媒体的融合转型。把新闻发在报纸上只报社的部分功能,目前很多报社都拥有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众多的新媒体形式,借助于科技含量高、功能便捷的新媒体,新闻的制作、发布、传播更加高效及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存在、融合发展的优势越来越显著。

借助于新媒体,记者的采访写稿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报纸上的新闻只能第二天见报,时效性会略显滞后。现在新媒体的发稿速度无与伦比,只要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发回稿件,后台立刻进行制作审核,最快一二分钟,读者便可以在网上或手机上看到这条新闻。甚至,很多时候还能进行现场直播,而不需要更多更繁杂的设备和程序。与新闻事件同步,这会使读者更加有现场感和参与感。以前,报纸版面有限,大多稿件只能发几百字,简直就是个小豆腐块。现在则完全不同,新媒体拥有海量的容纳空间,稿件字数不受限制,图片、视频也可随意发,报道因此变得非常生动直接,更易被读者接受。

由此可见,当下的新闻制作和传播能力比以前大幅提升。报纸的新媒体制作几乎可以达到和电视台一样的效果。比如,吉林日报的手机客户端彩练曾推出一档专题节目《小夫漫游欧洲》,制作得就像一档电视旅游节目一样,20多集,一个国家一集,包含文字、图片、视频,丰富翔实,更独树一帜的是,优美简洁的文字与动态的画面呼应,把内容和画面解释得更加准确、具体,由于突出了文字的深刻意蕴,因而整个作品别具意境和内含。这样的制作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新效果。

二、掌握全新多元的报道技能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想要变得丰富多样,记者就要具备与之相应的拍摄图片、视频以及后期剪辑制作能力,因此要学习掌握这方面的新技能,一方面积极参加报社组织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增强自己拍摄图片和制作视频的水平,做到在原来文字的基础上,图片更契题、更美、更有表现力,而视频也能够完整,更有艺术性。

图片和视频的拍摄完成相对来讲,都是在采访现场进行的,不像文字还能进行后期整理和提升,因此采访现场,记者的工作增加了很多,甚至不止一两倍,这就要求记者要更加集中精力,敏锐全面地捕捉到采访现场的新闻点,及时地调动拍照、摄像以及文字等不同手段,进行记录。同文字的收集一样,拍摄图片和视频也是越多越好,这样会更加全面完善,而且有利于后期的剪辑和选用。

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记者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的采访编辑设备。因为采访形式多元,利用更多音频、视频和画面的剪辑、传输,实现更为高效的信息传递,将极大提升记者采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媒体融合之前,记者原来是以文字为主要工具,强化文字表现力、磨练文字基本功是必备的素质,而在新媒体时代,熟练掌握各种电子办公软件,也成为必备的技能之一。

新媒体时代,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对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质量要求更高。所以各大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抢占信息发布先机,这就要求记者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度,借助多种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收集讯息,关注更多相关领域的微博、微信和自媒体公众号,及时了解行业进展,并对相关资讯作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联系相关人员进行采访,高效高质地抢抓新闻,完成报道,从而扩大自身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时,记者应该主动挖掘新闻和关注社会热点,进行策划和确定选题,报道出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使选题更贴近公众切身利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回应和解决群众相关利益,赢得公众的依赖,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由于融媒体时代报道的时效性更强,所以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目前的资讯发达环境下,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在某个活动或采访之前,对采访内容可以打电话与相关联系人进行沟通了解,获取材料,同时在网上大量搜集相当信息,并提前列出现场将提问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初步构建出稿子的架构、主题,做到心中有数。待到第二天采访现场时,按照既定的规划进行的同时,也可根据一些临时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总之在采访之前掌握收集大量素材,采访现场就能够进可攻,退可守,让自己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环境下,对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要掌握更多的采访技能,在采访过程中体现更强的专业素养。

三、坚持主流价值观 弘扬正能量

采访形式的变化和改善是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必然要求,而对新闻内容的要求则应以守正为主,追求创新的表达,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掌握恰当的尺度。

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新媒体、自媒体万马奔腾,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站稳党报立场,用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是主流媒体和新闻记者当前正面临的一个挑战。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有很大区别,传统媒体发稿有严格要求,在规范表达、审核流程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而新媒体和自媒体则突破了这些严谨的要求,相比之下,新媒体更加灵活、表达丰富。当下,各种传播媒介的信息品质和影响力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效果。在新媒体、自媒体众多的互联网平台上,喇叭多、事实少,七嘴八舌,却拼凑不出完整的事实真相;虽然人声鼎沸,更多却是片面甚至偏激的意见表达。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在准确传递党和国家声音、积极回应民众关切上,拥有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以,必须坚守主流媒体固有的优势,即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产品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追求。而在此基础上,如何将“有意义”的主题做得“有意思”,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这就要求记者要提高敏感度和综合能力,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积极践行“四力”,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把握当下受众的心理变化和实际需求,多角度挖掘信息的报道价值。这是对记者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并不容易,需要在采访中深入洞悉事件本质、提炼升华主题意义。

为此,记者必须深入事件现场,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收集第一手素材。同时要求记者必须掌握国家的最新政策导向,深入了解具体新闻事件或者活动主办方的主要意图,把两方面吃准、吃透,并结合自己新闻现场的所见所感,凝练提取出文章核心主旨。

以笔者亲身经历的一次采访为例,说明提炼主题的方法和重要性。记者曾跟随省级艺术院团体送戏下乡,该剧团每年下乡演出多达100多场,农村条件很艰苦,没有演出场所,剧团常常就在田间地头、广场空地演出,风吹日晒、顶风冒雨都是不可避免的。省级艺术院团的演员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却要遭受这样的待遇,他们是怎么想的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演员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在台上演出时,看到台下农民朋友开心的笑脸,看到他们朴实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农民观众欢迎和需要,就是演员最大的价值。而记者同时了解到,农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枯燥,一台融歌舞、二人转等节目于一炉的精彩文艺演出却能让整个生活一下变得多姿多彩、活色生香,因此农民们对观看演出的热情和欢迎程度是无可替代的。为此,记者抓住了一个核心意义——《为了农民观众的笑脸》,并将之作为标题。因此写起稿子来心中有根,笔下不轻飘,写演员们投入的精彩表演,写农民观众怎样开心,写演出效果如何火爆,都更有底气,更加细腻,稿子的内容也更丰富,感染力更强。

在坚持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如稿子中运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让文章显得灵活生动。但是网络语也不能泛滥成灾,否则会破坏了新闻的庄重性和庄严感。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阅读,所以尽量缩短长篇大论式的报道,对报道内容进行凝练和概括。同时,由于快节奏的生活,醒目的标题变得更加抓人眼球,所以要下功夫拟好标题,使之生动有趣,如有的新媒体的稿子标题为《未来三天雨雨雨》,就非常生动。但切记不可做标题党,歧化文章的主旨,误导读者。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探索农旅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融合》
“Judy’s&柏”融合餐厅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