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同 艾则孜 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传播仪式观是传播学者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传播的仪式观是詹姆斯·凯瑞重点强调并一贯坚持的观点,他借鉴了杜威的传播学思想。杜威的传播思想强调交流是参与,即交流的主体一起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而不是共享内在意识的秘密。”[2]《国家宝藏》通过节目传播这一神圣仪式将观众聚合在一起,观众在仪式中共享信息对共同身份产生认同感。《国家宝藏》第三季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文博探索节目,节目主要通过邀请明星和素人嘉宾来分别演绎和讲述文物的前世和今生的故事。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依托、以文化为主旨来演绎和传播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仪式的过程即符号互动的过程,节目中的元素符号承担互动的作用,使观众参与到这场仪式当中,观众被节目所营造的共同仪式氛围和精神场域,使公众以共同的身份聚合在一起产生文化认同感。
詹姆斯·凯瑞认为:“技术是我们思想、行动以及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真实缩影,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阐释。”[3]《国家宝藏》第三季核心舞台立意为“方寸之间见古今”,以“国宝盒子”为舞台中心概念。其舞台是个活灵活现的场景和载体能够营造出特定的仪式氛围,简单的立方体舞台空间由LED灯光组成,构成立方体舞台空间的四个垂直立面,都可以随意的组合变换,同时可以与灯光的视觉效果的变化相结合,使观众进入身临其境的场景。18组数控移动旋转视频墙、左右两组开合屏使得舞台能有更多方式的组合为舞台场景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灯光设计纯粹,即能满足塑造的前世人物能符合场景的要求,又要满足观众对前世故事的赏析不受打扰。视觉设计上运用360°内外环屏。舞美设计追求极简,用简洁有效的空间结构呈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用简洁的舞台形式来承载舞台节目所有的仪式和表演功能。用技术阐释文化,节目运用现代科技制造出的场景构成仪式空间,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展现出其历史的魅力。
《国家宝藏》第三季在节目流程的设置上,开始是以短片的形式来呈现国宝的信息,紧接着由001号讲解员进行开场,并介绍九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馆长登场。在娱乐至死综艺节目风潮之下,将九位博物馆馆长带到节目现场的形式,一改往常综艺节目的娱乐性增加了节目的严肃性,使得节目对国宝的解读更具权威性。之后揭晓九座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国宝并由国宝守护人即明星嘉宾到实地寻宝,听相关工作人员讲解国宝的故事并在节目现场呈现和讲解国宝信息,流程化使节目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接下来明星嘉宾采用舞台剧的形式对国宝的“前世传奇”进行演绎,演绎结束后由九位馆长对国宝进行简单介绍,再由明星嘉宾和素人嘉宾深度解读国宝的“今生故事”,其中包含优秀的民族精神。约翰·费斯克认为,仪式是“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4]最后国宝守护人进行宣誓共同守护国宝,这是一个充满神圣仪式感的过程是对文化传承的形式体现是庄严的特殊时刻。同时,作为仪式见证者的观众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是象征性的存在,具有“在场”的意义。这些仪式化的流程是节目象征性的仪式过程,增深了共同的文化记忆文化情感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播仪式观中,强调符号在仪式或历史中的构建与使用,而文物恰恰是展现一个时代最好的符号,在古与古、古与今的连接中完成意义共享。”[5]文物是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是历史的见证,《国家宝藏》第三季中通过讲述文物的“前世传奇”让我们对古人的经验与智慧得到切身的了解,每一件文物也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认为人类是符号动物,个人和社会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符号活动这个中心而开展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在进行符号互动。”[6]而人们和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符号--文物的互动也是我们社会生活本质的体现。
“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6]对文物的前世和今生不仅是介绍,还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史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文物作为一种符号对我们认识历史本来的面貌,提供了参考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是你中有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当中有共享的价值观,也有一致认同的文化。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7]《国家宝藏》通过对文物前世传奇的演绎让文物说话,起到了仪式传播具有的共享意义、凝聚情感、赋予身份和维系秩序等方面的功能。
“凯瑞认为,对文化的认知及认同在媒介仪式中相当重要,并强调这些文化价值需要通过诠释环节实现共享。”[8]人们进行自身身份的确认需要通过参与到仪式当中,建立我们共同生活领域的秩序,从而达到维系社会的目的。《国家宝藏》通过演绎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介绍文物的今生故事,来实现古与今的交流,呈现节目的文化价值。
《国家宝藏》每期都是通过短片的形式来介绍要守护的主角,如第三季第二期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从简单的视频介绍中能感受到兵马俑的实况,兵强马壮、军纪严明,同时,秦兵马俑也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标识。短短的视频向我们展现了两千两百年前兵马俑守护的信念,蕴含着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和仿佛看到了秦大一统的理想。开场向观众以视频解说的形式传递,实现了价值的共享。
“在传播的仪式观中,情感对于共同仪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作用。”[9]情感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处处可见。从001号讲解员的开场到嘉宾对前世传奇的演绎、今生故事的讲解和现场观众的动容都传递出情感的力量。杨紫唐装演绎文成公主的故事,借为吐蕃传授造纸技术表达出了唐蕃一心的情感,同时也演绎出在吐蕃传播技术工匠的思乡之情。文成公主今生故事的嘉宾张廷芳,被誉为“当代的文成公主”,对促进自西藏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编写汉语拼音、汉文、藏文三对照教材,大大提高了藏族学生汉语言能力。丈夫次旺俊美被誉为“当代的松赞干布”,俩人共同筹备建立西藏大学提高西藏的教育水平。次旺俊美退休后也投身到《贝叶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当中,为国家和事业奉献一生。通过张廷芳夫妻的故事也能体会到当年文成公主的经历,理解到什么是伟大。
观众听到文成公主前世今生的故事,也能够感受到先辈们为了民族团结所做的贡献。同时与现代藏汉血脉深情相得益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情感与共识能让观众产生对家国的认同感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团结紧密。
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人们的身份确认可以通过仪式的参与来确认,从而建立公共秩序的秩序,进而维系社会。《国家宝藏》通过对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演绎和介绍,使文物有了灵魂和温度,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文物传达的文化的魅力。
让文物活起来,适当使用一定的技术来让观众更能深切体会到文物的温度。在介绍敦煌研究院收藏的《鹿王本生图》时,运用3D技术将出生于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九色鹿具象化重回大屏幕,使其与嘉宾共同演绎文物的前世故事重现了部分观众对九色鹿的共同记忆,3D虚拟现实也能够让观众唤起对以往的记忆并加深印象。本季《国家宝藏》选择历史文化遗产是极具魅力的,遗址本身就是悠长而精彩的历史,观众对文物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对遗址产生认同感,有利于节目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观众在接受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后,会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进行表达。同时,在经过仪式化传播后,观众与嘉宾的身份开始汇集从而实现角色的认同,观众内心的情感也开始表达,观众们也能感受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变化,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接受这个节目营造的仪式后,观众会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感受到中华文化底蕴的深厚,这是观众产生的共鸣之处。
最后,《国家宝藏》通过对文物前世今生演绎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到文化传播的仪式当中,实现了文化的共同交流也展现出中华文化的价值。
“传播的功能不在于表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而在于深层的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的变化。作为‘仪式’的传播最基本的作用在于确认。定期去教堂参加弥散仪式,是对基督教信仰的确认。”[10]而每周日观看《国家宝藏》是对周末到来的确认,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借助现代科技技术进行内容表达,不管是从形式上、内容上、情感上、还是价值与意义上,节目将其一体化的进行了仪式化的传播是对形式、内容、仪式等的确认。借助这场仪式观众会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的凝聚,同时也将我们的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更直观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共享中华文明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