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一中学 都宏婧
“如果你想听我的故事,就需要有点耐心,否则你连我的样子也看不清。”这是著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的绘本《蜗牛慢吞吞》扉页上的一行小字。捧起这本被称为“世界最美的书”,看着那只慢慢爬动的蜗牛,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世界上爬得慢的,难道只是蜗牛?每个人成长的脚步不也是这样停停走走,徐徐向前,有时还需要折返几次。
从教19 年,第一次被一行字深深感染。我在网络上搜索到朱赢椿的演讲《慢慢慢下来》。讲述自己如何从都市搬到一个破旧的车棚,将车棚改造成工作室的故事。他在工作室的门口立了的“慢”的交通警示牌,仿佛要把快节奏的世界挡在外面。他淡化经济目标,做书拒绝时间限制,“有时候一年出两本书,有时候两年没有书,就像园子里的果树,今年不结,给它施施肥,明年结了,等它自然掉落。”朱赢椿对记者说,“当你留心周遭,你会发现一个被忽略的世界。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慢下来、走近一点,呼吸不要那么急促。”他自称是一个“没时间”的人,却能对着蚂蚁看一个小时,追踪昆虫纠纷连续好几天。
作为教师也有这样的一个工作间,每天面对一个个鲜活美好的生命,但我们却没有这番平和闲适的心态,我们的呼吸是那么急速,脚步是那么匆忙。我们秉承着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的”名言,急于成名成家,失去了刚刚参加工作的热情。我需要慢下来,只有慢下来,生活才会重启;只有慢下来,才会与一本好书、一个好思想不期而遇。我的“慢教育”思想就这样产生了。
哲人说生活和学习质量依赖于思考的质量。我思考着“慢教育”到底是什么?在这个答案没有确定下来的时候我选择了继续读书。我读到了旅居芬兰六年的自由作家陈之华的《成就每一个孩子》。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观念对了教育一点也不难。尊重,以孩子为中心,从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基础教育不应当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丛林法则,因为教育是国民的基本权利;“教育的良心和基本设计是提供给每个孩子一条可以独自稳健行走的路径”“真平等,给机会”不同教育思维里,能使教师更加明了学生的状况,给予真切的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协助学生培养出“终身学习”与“与自己竞赛”的人生观。慢下来不是慵懒,不是拖延,它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智慧。
再次面对这些计算错误百出、英语零基础、从未读过一本完整的书的学生时,我多了一份理解。
一次做一个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长是中学毕业,无稳定工作。面对他们的目光躲闪、弯腰曲背、毫无自信,我问自己能带给他们什么?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我向他们推荐了中国第一本以中学生自述方式讲述自己负责、自我管理的探索读本《管好自己就能飞》,并以此为题召开了主题班会。读书中很多同学把自我管理的最重要的三句话“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对我的目标有没有帮助?”贴在课桌上激励自己。这次班会还在全市主题班会展示上获得特等奖。几名学生还顺着这本书找到它的姊妹篇《自觉可以练出来》继续阅读。我也为学生设计了三年的成长目标,从初一的“管好自己就能飞”,到初二的“相信自己就能飞”,到初三的“超越自己就能飞”,“飞翔”成为所有学生向往的目标。
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我又购买了很多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学生从单纯的阅读过度到美文摘抄,撰写心得体会。为了建设阅读分享型班集体,我号召学生写随笔,不限字数、不限时间、不限题目,分几个小组相互阅读。初一入学的第一个“十一”长假,王同学共写了七篇随笔,让我特别惊讶。我发现在学习上毫无自信的她,在随笔中的表达却那么自信流畅,她成为了初中三年随笔写作字数最多的学生,粗略统计是30 多万字。
我在空间中开辟了一个栏目叫“随笔生花”,把学生们在随笔中原创的佳句摘录下来发表。李同学的“总是学不会,只是觉得,爱太美”;金同学的“蓝色的天空给努力的人看”;岳同学的“沉默不是金,沉默无价”等很多句子让我眼前一亮。当时正值“我是演说家”的节目火爆荧屏,我们也组织了两季。第二季时,最不爱说话的沈同学竟然脱稿演讲《我是一个农村人》,那一次我才听到,原来学生的心里竟然藏着那么多苦楚。
温暖、阳光、乐观、文明,我想这也许就是“慢教育”的成果。学生眼中自己是可爱的,是有优点的,是被尊重的。不用成绩去衡量任何一个学生,给每个热提供表达自己的机会,多元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这就是慢教育。
全国优秀班主任梅洪建老师的著作《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中写道,当下的教育应该是大教育,是在学校的小舞台培养“大人物的事业”。一个班主任,既要有宗教般的情怀,又要有科学精神。我们其实做不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学生,面对工作,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来重新思考。学生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走过一个怎样的成长道路?他现在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哪一个关键期,他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的措施?那个在你面前卖力扫除的学生也许希望你能看见那个把得了满分的卷子掉在地上是渴望你的认可,那个满眼都是灰暗的学生也许正经历着家庭变故的折磨……
临近期末,学校利用间操时间组织男子3 对3 篮球比赛,班主任们不愿意参加,都想争分夺秒地抓成绩,可学生们的心早已飞向了球场。听说有的班级都弃权了,班级六个篮球爱好者也整天心神不宁。了解到这一情况,我告诉他们,我可是一个篮球爱好者。
比赛当天,很多班级仅仅派出几名学生当啦啦队,我们全班都到场,队员在场上的每一个精彩表现都让大家浑身充满力量。五场全胜的战绩让我们班级获得了初二组的第一名。让我没想到的是班级最胖的黄同学怎么就这么灵活,上课说话吞吞吐吐,在场上却敢抢敢拼,球打得真不错。小孔同学学习很吃力,总感觉他在梦中,但是在球场上他投入了2 个球,进球的那一刻他扬起的手臂让我看到一个阳光少年该有的样子。回到班级大家纷纷赞美“今天小黄、小孔开挂了”,两个学生腼腆地笑了。
我把篮球赛的照片做了一个音乐相册发到家长群,家长纷纷转发。我在家长群里表扬了几个学生的进步,并且希望他们把球场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期末考试复习的最后几天,他们都很努力,全班同学也比以往更加主动。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将他们引向学习之路。期末成绩出来了,篮球队的几名同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成绩重要还是比赛重要?我说都很重要。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好成绩需要不懈地努力和漫长的等待。面临选择,我知道没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自信快乐才是一个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班主任的鼓励,同伴们的赞誉,对自己的认可都是学生成长的动力。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力量去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把学生看做独一无二的生命去欣赏。
假期我推荐学生看了《这一生,至少要做一次傻瓜》,木村用20 年时间种出的苹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他的苹果切成两半放在空气中两年不腐烂,只是枯萎般越来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干果,散发出淡淡的果香。每天与苹果对话,把苹果当成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向苹果道了多少次歉……木村自始至终信奉的观点是,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教育的故事。
当今世界充满浅薄、功利的论调,有多少人会坚持等那七朵苹果花的盛开?这便是木村的意志。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这样形容:他们拥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的力量。阅读让我们拥有这种力量,“慢教育”让我们相信学生身上有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今天我们已经颓然老去,不复当年的青春年华,谙熟教育的技艺提升到平静了然的层次,要知道一个优秀教师与传统的教书匠之间也许只有1%的不同,这个1%的不同,就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透彻理解和对学生内心深处人性需求的深切同情。教育的未来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学生的未来将会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耐心、认真的描绘。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平常茶 非常道》中写道:“这个社会最缺少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缺少两种:一是从容,二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我们缺少‘有情’,则很难见到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我想“慢教育”就会培养出这样的人,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