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潼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一般可以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涉及了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卫生、文化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政府、媒体等相关部门提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积极的舆论引导,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充分保障公众和生命财产安全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经济实现全面、协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包含了若干特点,如成因的多样性、分布的差异性、传播的广泛性、危害的复杂性、治理的综合性、事件的新发性、种类的多样性等。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果不能采取积极的应急举措,就很容易造成更加严重的舆论危机和二次事故伤害[1]。
新媒体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借助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为用户传递开放的信息和服务传播形态。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融下,数字信息技术使新媒体具备了大容量、实时性、交互性的发展特点,媒体形态加速变革。
借助于不同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传播覆盖到了地铁阅读、户外大屏幕、智能手机等多个方面,大幅度提升了媒介的传播成效。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上看,新媒体在演进历程上主要分为精英媒体阶段、大众媒体阶段以及个人媒体阶段。使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传播壁垒,消除了信息生产者、传递者、接受者的边界,使新媒体的互动性全面提升,进一步影响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舆论作为大众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大众心理的集中体现。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它表达了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反映了一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在社会舆论的精神塑造上,群体意识是其精神内核,同时在受众的意见表达上,也深刻的反映出了信息沟通的强大共鸣,充分反映了公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发展期盼。同时,社会舆论作为社会群众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它的调节作用不是个人的意象,而是以社会认知和原则为基础的社会舆论,充分体现出了社会舆论的积极情感和权威认知。
在新的舆论传播趋势下,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受众面对着不同的声音,不仅拓宽了信息的传播路径,也增强了舆论的互动性。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互动,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更便于公众对信息的解读和理解。在多方的互动之下,达到了信息的有效联通,使舆论网络的构建更加全面[2]。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也会造就信息加速传输。舆论的传播速度会不断加剧,手机智能APP 的推送、电脑网页的弹窗以及电视新闻的滚动播报,能够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信息,更快的理解到新闻事件的全貌。
大数据指的是在一定事件范围内利用网络智能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中,大数据的形成需要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受众能够在智能手机、计算机网络中接受信息,实现智能化检索,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布式挖掘。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构建上,人人都是舆论的发言者和制造者,在社会公众事件中,广大群众都渴望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和看法。因此,在舆论信息的推动下,不同信息加速涌现,甄别难度日益增加。在谣言和真相之间,部分媒体出于对曝光率的考虑,对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求快不求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信息甄别的难度,导致媒体报道出现失实,对于信息的推进缺乏强度和力度。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不确定因素较多,人们对于事件的发展和防控的措施都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中,各类推测性的话语混淆视听,缺乏真实性传播。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中,碎片化干扰的问题十分严重。自媒体时代下,人们在挖掘新闻信息的同时,一些错误的信息容易和其他舆论产生碰撞,负面思想一旦占据上风,就会呈现狭隘的思想,这些偏见在激发舆论矛盾的同时,也在谣言和中伤中混淆视听,给不明真相的大众带来一定的误解。
在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传递中,一些媒体工作者为了还原事件的真实情况,往往会通过反复的采访,来确认事情发生的原委。但是,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些新媒体传播工作没有保持客观的定位,无法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整个事件历程。尤其是带有主观色彩,去挖掘新闻之中的价值流量。忽视了对于新闻事件的“适度性”把握,给受众带来心理上的极大不适。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不仅要关注事件的发展走向、调查起因和搜救工作,还需要防止因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其他矛盾冲突。但是,一些新闻媒体工作者忽视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之中,疏于对当事人心里感受的考虑,难以将事件给受害者及家属带来的悲痛感降到最低。这样一来,很容易引发的其他矛盾冲突,如宗教、民族、政治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今天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在确立“人民为本”的舆论传播路径上,对新媒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新媒体工作者要借助多种举措,树立全球化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工作者要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积极谋求新的舆论发展路径,实现更加高效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例如在2020 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抗疫之战”。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新媒体平台纷纷发表了众多正能量的暖心新闻。例如,抖音短视频播放了“最美逆行者”“夕阳下的背景”“小伙大连”等正能量的短视频新闻,获得了数百万人点赞关注。新浪微博也在平台上随时更新抗疫数据,公开疫情发展走向,呈现医学专家的专业指导。快手、哔哩哔哩、知乎、腾讯新闻等新媒体平台,都在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发布信息,最大程度上减少谣言的滋生和蔓延,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同时,借助各类新媒体传播方式,媒体工作者通过网络等方式,及时发布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避免因信息短缺造成社会恐慌和人心不安。此外,还借助新媒体信息监管,防止政府职能部门出现渎职、失职等行为,借助于网络定期发布、高密度发布的优势,使更多的受众能够借助官方媒体,积极了解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做法,使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能够实现公开、公正、透明,进一步化解恐慌情绪,真正实现对全球防疫工作的优良引导,真正实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塑造[3]。
在社会重大事件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上,新媒体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媒体工作模式,它在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强化主流价值思想,传递积极的媒体价值。新媒体工作者要借助不同的平台,迅速和果敢的行动,坚决履行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才能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传播价值。
首先,新媒体记者应该加强和党政中央媒体、地市级媒体的联系,不仅要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还要积极抢夺舆论阵地,率先将新闻传递到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本土新闻资源,使新媒体和国内外主流媒体进行合作,占领新闻舆论的高地,使新闻作品能够达到掷地有声,迸发出时代最强音[4]。通过坚持主流价值思想为导向,使新媒体也能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客观公正的呈现出事情真相。新媒体要在抢抓机遇、注重时效性的同时,建立强大的媒体公信力。
例如在“重庆坠江事件”新中,新媒体工作者结合大众的安全认知需求,为受众普及了乘坐公交车时应注意的基本乘车礼貌规范及公交司机日常行为准则。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重庆坠江事件”新闻报道和分析:第一,司机本身的驾驶技术、驾驶心理;第二,乘客的乘车诉求、生活遭遇;第三,其他乘客所发挥的作用;第四,桥梁的修建质量;第五,公交车的应急保护机制。媒体通过多个角度来深度剖析事件本身的内在含义,以实现客观公正的报道,自觉担当起责任和义务,受到了国内外舆论领域的认可和肯定。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传播工作者应该遵守新闻的第一是“真实性”的发展原则。在采访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确保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的过程是真实客观的。新媒体记者在采访中,要尽力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除了要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更要加强信息沟通交流,从真实信息中获取与之相关的各项知识,进一步挖掘事实真相,确保信息能够原原本本呈现在受众面前,继而以强大的信息真实性,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除此之外,凭借新媒体的交互性,新闻记者要充分吸纳“人人皆媒”的发展优势,对他人的言行进行筛选。要借助于各类智能传播媒介、大数据传播方法,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的剖析,将信息积极呈现在公众面前,例如,引发网友热议的“教师辱骂学生”事件,在教育行业掀起了一股新思潮。针对“师德”“师风”而展开的讨论逐渐提升。多家自媒体平台,纷纷对此类事件发起了评价,同时还有很多的自媒体人,也在网络视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心声。相关教育部门迅速发布了处理和调查结果,并在行业内开展了积极的整顿,确保此类不良舆论问题不再发生,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平息了舆论,实现了新的行业变革[5]。
在这个媒体传播案例中,媒体工作者能够更加客观权威的呈现新闻事实,结合自己的媒体素养,进行新闻线索的核对和解读,使更多的新闻热点话题能够融入社会沟通之中,避免错误的舆论导向和思想行为,积极主动的还原事实真相。
新媒体传播中为了发挥更高的新闻价值,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行业研讨,创新传播社会正能量。
第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围绕“产品为王,产销融合”的发展导向,在新闻内容的呈现上把握产品盈利导向的趋势,把待输出的新闻包装成具有流通价值的新闻商品,把单一的内容输出改变为和受众互利共赢的经营模式。第二,要始终坚持“主流价值为导向”,在新闻媒介经营的环节上,强化对受众需求的把握。要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对传媒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加强对新闻话题的积极引导。第三,注重凝结短小精炼的新闻模式,要迎合当前“快餐式”的新闻传输理念,精准投放信息话题,传播短小内容,努力创新新闻呈现模式,积极实现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升级[6]。
综上所述,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的传播虽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信息杂甄别难度较大、信息存在碎片化干扰、价值观念定位不足、易引发其他矛盾冲突等。为此,广大新媒体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认知,积极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树立主流价值引导,从多个方面入手,满足受众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探索需求,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此推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确保新媒体的发展方式更加优质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