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理念在法治报道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2021-01-14 03:15陈蓉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设性普法赋权

陈蓉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建设性新闻主要是以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作为特征,以公众、方案、未来以及动态作为导向,致力于社会实践的新闻体系。互联网发展态势下,传媒行业已经进入多维度建设层面,媒体生态、新闻场景发生改变,对法治新闻报道带来理论影响。立足于建设性新闻理念,有利于扩大信息传播效率,完善传播格局,为法治新闻和社会新闻重新确立边界。

一、建设性新闻的媒体角色

建设性新闻对传统新闻规范角色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媒体作为监督者,以提高新闻透明度作为导向,可以在法制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性新闻改变了新闻反映世界的前提,为新闻贡献了不同的规范性角色,以往人们认为记者就是超然的监督者,新闻报道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建设性新闻不同,记者在构筑事实的同时也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选择问题的来源和角度,还要让事件的报道变得更有意义。作为建设性角色,法治新闻记者不是坏消息的传播者,他们需要通过调查和解释,在记录的同时去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将新闻的焦点和注意力转为社会变革的前景,引导受众正确看待事件发生的原因,不再以对立的眼光看待事件相关人,在观看新闻报道的同时产生公民意识。

二、建设性新闻理念在法治报道中的运用

(一)问题解决导向,回归普法本位

建设性新闻理念意在新闻报道向受众呈现真实消息的同时,为受众提供问题的解决思路,建设性新闻强调“面向未来的视野”,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中融入“What How”的环节,立足于当下展望未来。当前国内法治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着报道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比如媒介审判现象,这是报道越位的一种表现形式,媒介审判可以说是新闻侵权,案件没有经过法院最终判决,媒体给案件的相关人提前定罪,这不仅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也不利于维护法治报道的地位[1]。

现阶段的法治报道侧重点往往集中在案件本身,为了转移报道侧重点,实现普法本位的回归,应当树立起建设性新闻理念,通过普法培养受众法律素养,使人们在知法懂法的同时一同努力维护社会法治环境。基于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法治新闻报道框架,报道的侧重点应当转移到普法层面,以“解决问题”作为导向,在法治报道中的“是什么”加入“怎么办”的元素。“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在从法理的角度阐述事实,同时揭露问题存在的原因,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意识到懂法的作用。“怎么办”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思考问题的思路。法治新闻报道不能局限于一部分内容,也不要追溯事情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而是要将视野落实在当前形势,以此为基础展望未来,拓宽报道的全局观,将眼前案件与相关案例相联系,找出案例之间的共性问题,强化普法的重要作用,激发受众联想思维。

(二)包容与多元化,实现公民赋权

建设性新闻强调“包容与多元”的理念,即法治新闻报道应当秉承着包容和多元的思想,在报道中加入不同的声音,转变以往二元对立框架,打破“富人和穷人”“施暴者和受害者”这种强与弱的对立形式,让不同角色进入报道中。“公民赋权”要求记者经过真实的采访了解民意,经过来自官方、社会、专家的对话,寻求人们的共识,从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现阶段的法制新闻报道中,冲突意味比较强烈,虽然这样可以有效的吸引读者,但基于注意力经济的驱动,法治新闻报道重视倾向于将“强者”变得更强,“弱者”显示的更弱,无限放大双方的对立关系。长此以往,受众就会对法治新闻产生“惩强怜弱”固有印象。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法治新闻报道会容易让人们一边倒,即使真相没有明确,但人们还是自然而然的站在弱者的一方[2]。

提升法治新闻报道水平不仅要调和案件双方的冲突,还要明确建设性新闻理念中的“包容与多元”理念,并将其与“公民赋权”相联系,在多元报道中加入多元声音,弱化原本双方的对立性,降低冲突。这样的法治报道框架突出了民众的声音,发挥了民意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公民赋权的实现有利于拉近媒体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民众不再是旁观者的角色,而是成为参与者,一同参与到新闻中。由此可见,建设性新闻理念强调对法治报道的冲突调和,尽可能的向社会展现新闻积极的一面。

(三)提供语境,促进公共协商

建设性新闻理念中的“提供语境”意在强调记者报道时不能只负责呈现事实,还要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让人们从中产生深入思考与理性探讨。“协同创新”强调公众理性看待一切,与各方声音协同合作,在维护公共领域的同时,凝聚社会共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对法治建设的参与意识加强,特别是在立法与司法层面,公民会主动参与其中,推进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社会舆论和法治间产生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法治的协商性,法治报道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还要做好推进法制建设的义务。人们分析社会新闻后会对其中的现象进行理性辩论,这就是多元主体协商的重要前提,建设性新闻中“协同创新”理念旨在协同合作时突出公众在报道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协商围绕公众与其他主体展开时,此时才能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设性新闻的产生为法治新闻报道带来了发展机遇。微观来看,回归普法本位能够改善法治报道的各种乱象,提升新闻的新闻价值;宏观来看,促进公共协商提升了新闻的社会价值,并以协商为基础鼓励公民参与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猜你喜欢
建设性普法赋权
冲突与和谐:建设性冲突视角下的组织活力激发与和谐文化建设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普法
普法
普法
电视问政:建设性监督的特点与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