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湖,黄 猛,赵健军
(1.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 422000;2.湖南省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邵阳 422000)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教师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活动[1]。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和时代进步的需要[2]。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载体,其建设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不仅成立了心理健康服务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政策文件,在全国设立了二十个示范实验区,使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细致的发展。
目前,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已经引起了各地的普遍重视,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东部地区开展的情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3]。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性概念,指相较于发达地区而言,其经济比较落后。究其根源,主要存在自然条件、政策、观念、科技水平以及历史缘故等诸多因素。就当前阶段而言,欠发达地区指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县域[4]。欠发达地区因人、财、物的局限,若以学校为单位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困难重重。如何以区域为单位,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共享,是破解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困境的关键路径。
为深入了解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情况,课题组自编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调查问卷》,选取了来自湖南省邵阳、永州、怀化、益阳、湘西这六个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19696名中小学教师、2403名中小学生和500名社会人士共22599人开展了匿名问卷调查,访谈教职工246名,中小学生310名。剔除无效问卷1625份,最终保留有效问卷20974份,有效率为92.81%。其中中小学教师19611名,学生1926名,家长249名,社区工作人员103名,基层医护人员85名。结果发现,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现象及问题:
调查发现,23.1%的教师身心疲惫,压力较大,急需心理疏导,24.5%的教师坦言自己也有心理问题;进城务工子弟、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了78.6%,由于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呵护和关注,约45%以上的学生存在学习压力较大、不自信、情绪调节能力弱、亲子冲突等问题。
调查显示,33%的教师认为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有损自我形象,45.7%的学生认为寻求心理辅导是一件害羞的事。访谈中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做心理辅导意味着精神不正常或思想不健康,寻求心理服务是一件难堪甚至是丢脸的事情;部分学生也表示,即使有心理问题也不敢跨进心理咨询室,他们担心隐私泄露,被别人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
调查发现,32%小学、36%的初中、58%的高中开设了心理课程。但访谈中得知,有的学校并未将心理课纳入教学计划,只是一个学期做一两次讲座、一个班上二三节心理课而已;没有统一教材,主要采用讲授法灌输心理理论知识。少部分教师采用活动课程的形式,但又与音乐课、体育课混同,游戏活动和情感体验流于形式。有31%的教师把班会课、团队课及思想品德课程视作心理课程。
调查发现,除少数省市示范性高中配备了1—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数市示范性学校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外,89.5%的小学、78%的初中、56%的高中未配备任何专兼职心理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教师80%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政治教师,有的是英语教师,有的是班主任兼任,有的是中层干部兼任。只有3%的教师获得过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访谈中他们表示在工作中存在许多茫然和困惑,出现过误教、误导、误判等问题,提供的心理服务比较低效。
调查显示,80.5%的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但从访谈中得知,50.4%的学校因化解“大班额”被挤占,或是跟其他部门共用办公场地。咨询室主要是满足均衡教育,迎省检、国检之需,设施简陋,前去咨询的师生寥寥无几。调查还显示,约70%的学校建立了心理档案室,但现场查阅发现,心理档案记载的信息量不全且不规范,如某农村九年义务制学校1529人,仅记录学生心理档案32人次。
调查发现,64.8%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分数,与孩子交谈的最多问题是在学校有没有受欺负,受不受老师喜欢。访谈中发现,不少家长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从未看过或听过心理教育类相关书籍、讲座,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不能正确归因,出现问题主要采取棍棒教育,亲子沟通不畅,孩子难以从家庭获得必要的情感支持。
从调查得知,90%的社区从未开展过心理服务相关主题的活动,10%的社区5年内开展过1—2次;89.7%的社区未配置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人员。78%的工作人员认为心理健康服务是医院和学校的事情,与他们关联不大,提供的心理服务主要为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发放、橱窗宣传或少数科普心理讲座等。
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乡镇医院面貌焕然一新,但因为各方面条件与城市相差甚远,待遇与私立医院相差太大,难以吸引和留住新进人员。如国家贫困县新邵县太芝庙镇连续两年单招医务人员,但应届大学毕业生到了没多久就辞职离开了。而大多数医院原有的医生每天都忙于医疗工作,无暇顾及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治疗。因此,在乡镇医院很少有心理医生,更不用说开设心理门诊,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更是难得一见。
要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关键在于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推动。以区域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政策干预,促进整个区域的心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遵循“四结合”原则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而保障区域内中小学校均衡发展。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市县教育局的顶层科学谋划,建立机构,健全机制,保障经费、队伍、场地建设,并进行督导和考核,从整体推进。同时因为不同学校条件的差异,需要制定分层标准,如采取高中低三级建设标准进行心理咨询室建设,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心理服务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严抓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其教学、咨询等业务能力。同时,要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室等场地,结合区域特点和各学校的实际条件,考虑可操作性,鼓励先建起来开展工作,然后再慢慢完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又要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对应急和突发事件应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既要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模式,还需要结合本地域的经济条件、文化特色、教育资源等进行二次开发。例如,鼓励研发校本心理课程、开展地方特色的活动,从而构建适合本区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课题组在湖南邵阳、益阳、永州、怀化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长达三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探索,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适合欠发达地区的“七网络六系统五保障”的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含自上而下的七级工作网络、全员育心的六大工作系统和全方位协同的五大保障体系。
充分调动区域各方面的力量,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网络,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
1.一级网络——市/ 县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由市县教育局领导牵头,心理教育调研员具体指导,负责统筹规划全区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政策及经费保障;2.二级网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整合社区与医院资源共创心理服务中心,负责社区心理健康的宣传及心理疾病学生的诊治工作;3.三级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心理健康与安全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政教处处长牵头,教导处、少先队与共青团以及总务处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统筹规划;4.四级网络——学校心理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承担心理课程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育活动开展等职责;5.五级网络——年级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由年级组长(主任)负责,组成人员为班主任、科任老师。班主任负责班级心理工作,年级组长会同学校领导、心理教师开展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6.六级网络——班级心理委员,协助班主任、心理教师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定期汇总全班同学的心理动态报告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逐级上报;7.七级网络——小组/寝室信息,若发现同组同学或室友存在生活、学习或心理状态异常等信息,及时反映到心理委员或班主任处。七级工作网络有分工有协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渗透到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六大工作系统包括心理服务管理系统、宣传教育系统、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咨询与服务系统、心理疾病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服务协作系统。
1.建立各级心理服务管理系统,科学定位统筹规划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心理健康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定期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5];第二,社区成立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依托工、青、妇组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培养心理健康服务骨干队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生心理服务工作;第三,各级中小学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文件,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打造软硬环境宣传教育系统,营造浓郁育心氛围
依托宣传教育体系可以多渠道多路径地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宣传。硬环境宣传应立足于各学校实际,完善设施,合理布局,使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让学生受到熏陶和鼓舞。软环境宣传则致力于各类制度、人际交往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等的建设[6],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永州江华县每年以5月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为契机,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手抄报比赛、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等活动,让师生的心理素质在活动的熏陶中逐步提升。
3.健全心理课程与教学系统,发挥课程主渠道的作用
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渠道和重要抓手。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心理课程的作用,将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选用国家或省统编教材,确保中小学生每学期接受不少于8个学时的课程;第二,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开发、优化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的校本资源,进行专题教育;第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设置不同教育内容的心理课程模块;第四,课程以活动为主,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采取多种形式,如团体辅导、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7]。此外,引导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4.规范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系统,不断提升辅导效果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作为学校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承担专业服务与专业管理的双重角色[8]。首先是健全职业化管理制度,心理教师应取得一定的职业资质和接受系统的培训后方可上岗,并定期接受培训。其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如建立值班制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确保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再次,健全督导制度。一方面定期开展专兼职教师的案例督导,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区域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定期督导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工作运行的监管。
5.健全心理疾病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降低危机发生率
学校不仅要做好心理疾病的日常预防,还要对潜在高危个体进行早期预警并在心理危机发生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1]:一是做好预防工作,防止事态升级。必须依靠家庭与社会力量,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摸底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二是加强教育,正视心理问题。对师生、家长进行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危机教育,确保发现相关危机信息及时报告,形成关爱、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的良好氛围;三是及时干预,降低危机程度。一旦发生心理危机,立即启动危机干预快速反应通道,各部门协调合作,动员全校力量落实危机干预的各流程,包括对学生的治疗、支持以及危险行为的阻控与监护;四是及时转介,防止风险加剧。及时转介心理异常学生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做好该生监护人思想工作;五是健全休复学制度,减少复发风险。做好心理疾病学生的康复回归与保养工作,帮助其适应正常学习与生活。
6.建立学校、家庭、医院和社区帮扶协作系统,形成育心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医院和社区多方的协同合作。首先,建立家校合作基地。学校应发挥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的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其次,构建校医联动平台。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将医院的心理服务情况纳入评估体系,加大对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培养。学校应主动争取当地医院的配合,以确保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就诊。第三,加强社区服务。当地政府要将对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支持纳入社区年度工作考评范畴,督促社区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在增设便于学生参与的活动场所与设施设备方面做文章,在适宜学生参与的活动方面开绿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日常运行离不开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可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更为科学与有效[9]。
1.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经费多重保障机制,实现经费合理配置及使用
经费充足是学校做好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的前提保障:一是力争将心理健康服务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并建立奖惩机制,对工作卓有成效的中小学实施奖励,对于工作不力的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多元筹措经费。学校应成立经费使用管理小组,设立专项户头,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建立心理应急保障资金,以应对突发心理危机。
2.建立师资队伍人员保障机制,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建立以心理专职教师为主体,班主任队伍为重心,各级心理联络员为支撑,兼职心理教师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队伍保障:(1)专职队伍建设。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的意见》的1:1000的比例要求配齐配足心理专业教师;(2)兼职队伍兼设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编印班主任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手册,组织班主任、兼职人员定期参加心理培训,掌握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等基本常识,并对心理服务工作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其工作动力;(3)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包括学校各级心理联络员、学生干部、心理社团工作者以及社区、家长代表、医务人员等关心支持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市县应定期组织志愿者参加不同类别的培训并建立奖励机制,挖掘他们的服务工作潜能。
3.建立设备设施与场地保障机制,提升心理服务的实效性
舒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场所,不仅能确保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范运行,也可让服务对象产生愉悦感,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效果。区域应整合财、物力量,依据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推进学校心理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场地建设:尚未配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应协助其尽快建设;在已建成心理辅导室但设施尚不完善的学校,投入相应经费逐步完善,如设置心理测评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治疗室等,并配置如心理测量软件、心理统计软件等专业工具;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深入且各项设施齐全的学校,则配置经费用于后期维护[10]。
4.建立政策倾斜扶持保障机制,推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应制定倾斜政策,做到“四个优先”,以满足学校对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1)招聘优先。建议当地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做到心理教育人才岗位设置优先。急需心理教育人才的满编单位或超编单位,教育部门应报告纪检部门,会同编制办、人社局灵活处理,优先设岗招聘;(2)培训优先。定期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与校本研修,“请进来、走出去”,开阔视野,增广见识,丰富内涵,提升素养;(3)表彰优先。年度考核、先进工作者评比在同等状况下应优先考虑心理健康服务人员;(4)晋职优先。对特别优秀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晋职岗位职数已满的学校应报请人社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酌情处置,增加岗位职数,让心理教师消除后顾之忧。此外,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社会心理机构发展,为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提供一定的服务经费,给长期从事心理服务的人员颁发荣誉证书,激励他们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5.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档案管理的保密性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应做好心理健康服务档案的保密保管工作:首先,建设档案室,严格管理和存放心理服务记录、危机干预等相关资料,做好防盗窃、防泄密、防损坏等工作。其次,成立应急处置小组,做好应急预案,对偶发事件及时妥善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再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对学生的档案实施信息化、分类别和动态管理,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总之,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发挥区域协同的力量,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当地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机构为龙头,以学校为阵地,依托“七网络六系统五保障”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家长、社区、医务工作者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师生心理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