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跃翔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自明朝正德年间开始,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紫砂文化靠着艺人们的口耳相传一直传承至今。在历代紫砂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紫砂壶艺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了具有自己艺术风格的紫砂文化。为了拓展紫砂事业和延续紫砂的艺术生命,艺人们一直走在继承与创新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壶艺造型的创作方向以及丰富壶艺装饰的技艺。紫砂壶艺发展至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已经非常兴盛,那时的宜兴可谓了南船北往、热闹不凡,这里的紫砂器近销至全国各地,远销至南洋欧洲,一时声名大噪、名声鹊起。虽然战争的炮火阻止了它远销的步伐,国内运动遏制了其发展的势头,但是勤劳而坚持的丁蜀人民还是将这项老传统传承了下来,并完整地保留了其成型、制作、装饰工艺。这也正是目前紫砂器可以重拾往日辉煌,走向世界舞台的先决条件。
紫砂的创作之路上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加持,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悠久的文化给了紫砂壶艺茁壮成长的养分,使得它可以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现代社会紫砂壶的创作有三大创作源泉。一是传统文化,二是人文自然,三是创新概念。其中紫砂作品在形态与神态中融入传统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不仅能使得紫砂作品有着中国文化的特征,还兼具了传统民俗风味和当代人对传统的思考。这样的作品往往在造型和意蕴上保留了传统气息,然后又能衍生出新的变化。
在中国人心中,“福”是一个最吉祥、最受喜爱的字眼。正是因为“福”深受来百姓的喜爱,所以福文化也应运而生了。福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绵延千年,就是因为它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对“福”都有着本能的期盼。所以很多艺术创作都偏爱以“福”为创作题材,围绕着“福”及其衍生文化进行创作,于是不同的历史年代、领域以及思想、精神层面都留下了很多以“福”为主题的代表民族文化传承的优秀工艺品。
人们喜欢以“福”为主题的艺术品,不仅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以及表达内容,还在于其所涵盖的美好寓意。《福星提梁》中的“福星”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他掌管着众生的福运、福气。作者在构思紫砂壶的造型与轮廓时,就有意将“福星”的形象融入到紫砂壶中,使得作品可以最大程度的表现“福”的寓意,以及它所代表的美好感情和祝福。基于这样的创作原理,作品《福星提梁》诞生了,作者通过把内心的倾诉托付于紫砂壶上,使福文化的核心理念直达壶友和茶人的心里,并不着痕迹地迎合了我们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趣味。
在民间神话故事中,福星的形象就是头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为天官一品大帝,天官赐福由此而来。为了显示《福星提梁》的主题,在作品上引入了福星的形象,使之和紫砂壶艺结合在一起,诠释了作者对“福”的理解。整个壶是由虚实两个圆空间构成。扁圆的壶身构成了实空间,稳重又踏实。四条凸出的筋纹线将壶身分割成四个规则匀称的块面,每一个块面都挺括饱满。虚空间是由提梁构成的圆空间构成,形状和大小与壶身相匹配,使得两者在视觉上达成一种平衡,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提梁柄打磨光滑,并且采用了镶金的装饰,使得整个提梁造型富丽堂皇,符合“福星”的形象。壶嘴采用暗接处理的方法从壶身一侧有力的胥出,其根部粗大,壶嘴部分收缩,三弯造型使得出水干净利落。圆形壶盖与口严丝合缝,通转不滞。壶钮为设计新颖,壶盖上装饰以吉祥纹饰。总体设计都围绕着“福星”的主题来进行,将我国传统文化蕴涵其中,整体传递出一种欢庆、喜悦的艺术感情,非常契合人的心理情感体验。
作品《福星提梁》除了在造型上进行创新设计,在装饰方面也下了大功夫。 紫砂装饰的技艺很多,但是也需要和造型、主题贴合,于是作者采用了镶金装饰。镶嵌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较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福星提梁》的金银丝镶嵌主要是将金丝图案镶嵌在壶的口沿、壶盖以及提梁部分,突出了主题创意,图案以吉祥纹饰为主,简洁明朗、华丽富贵、金碧辉煌。作品本身采用紫泥制作,颜色沉郁暗沉,使用了镶金工艺后似有流光溢彩,壶韵一下子在素雅和富贵中升华。
紫砂壶的制作既是艺人技艺的物化,也是审美观念的体现,又是思想精神的表述。作为品茗泡茶的实用器具,在人们的心中,紫砂壶不仅仅是一把茶壶,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情感传感传递的优秀艺术品。紫砂壶就是通过内在的气质、意蕴的传递去表达生物的形态、山川的情致、历史的故事、地域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情,人们通过赏玩紫砂壶,接受其传递的内容,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紫砂壶传承数百年而兴盛的原因。
通过分析紫砂作品《福星提梁》的创作源泉以及造型装饰的特征,我们不仅了解到紫砂壶造型的可爱之处,也更加能感受到紫砂壶艺的艺术魅力。紫砂艺人通过自己的匠心和巧手将紫砂壶的美和韵传递给世人,也将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通过紫砂壶完好地传承下去,这是一份难得的坚持与努力。在科技发展,传统文化式微的今天,我们渐渐体会到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好好地保护紫砂工艺,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