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标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发于宋,盛于明清,繁华于当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从传统的粗陶实用器皿到精致的手工艺品再到艺术品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演变,更多的文人和艺术家参与其中使它的审美及文化内涵不断上升到新的境界,由此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无与替代的紫砂文化,紫砂文化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
紫砂壶之所以被人们普遍的喜爱和追捧,是因为它把实用价值和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融为一体,形成更高的文化蕴涵和收藏价值。紫砂的光素器看似简单,其实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作品就越难做好。线条是光素器的第一要素,作品要让人有很强的视觉印象和艺术表现力,线条就要给人以一种利落明快挺秀的感觉,这是方器制作的难度,行话又叫“一方抵十圆”。中国人处事讲究智圆行方、方圆兼备、方中寓圆,这也是非常好的处世哲学,这把“汉方壶”的线条刚劲却并不僵直,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充分体现了壶体线条的张力,也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艺术的感悟和见解。所有的紫砂制壶者都知道,在紫砂器物的成型工艺当中,直身桶是最难做的,比方说是“洋桶”壶型,如果生坯的时候把这“洋桶”壁的线条做得非常直,烧成了以后肯定会往里凹陷;但如果是做的弧度大一点,烧成之后就显得笨重,不那么挺,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工艺化和艺术美的这种分水岭应该就在于这个度的把握。好的紫砂艺术品,难也就难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小细节、小线条的把握。
从总体来讲,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是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是和实用器分不开的。谈到工艺化,就是凸显它的实用功能,精良的制作、完美程度的器型,这一块儿是它的工艺化特性。谈到工艺化,就可以说到匠心,但是从艺术美的角度来讲,是不能有匠气的。我们说到的艺术美,应该是和工艺化相辅相成且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艺术是讲变化的,如果从工艺来讲,就意味着线条特别直,而从艺术方面来讲,线条在直的过程当中还要略显出一些稍微的节奏变化,或者是一些弧度之类的东西。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器的方应该不是见角见棱的方,它应该是方中含圆的一种状态。一件好的器物从烧成来讲也好,从使用当中的观赏性来讲也好,都会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个人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是我们通过刻意的锤炼艺术功底,熟练地驾驭材质及所有的艺术手段,最终把一些技法上的东西泯灭于无形。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自然而然地随着自己心性和思想所指很畅快地表达出来而了无痕迹,使人看不到我们的着力点在哪里,少了很多的人力,人力少了自然就多了,自然多了,作品的艺术品位就提升了。
工艺化和艺术美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它不能是不可相交的两条线,也不是一件事物的两极,它应该是互相彰显和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要想提升紫砂壶的艺术美,是要以扎实的工艺化的功底作为基础,而如果没有高妙的艺术审美,没有艺术化的境界,工艺也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高度。工艺的精美和造型的凝练挺拔,是一名紫砂陶艺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把这种艺术美传达给使用者和观赏者是需要作者具备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以及更高层面的人文审美和个人方方面面的艺术修养,这是一种相辅相成有诸多元素融汇而一的整体创造力的表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只是追求艺术美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工艺功底的锤炼,那么艺术美应该也会像是空中楼阁,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奠基,艺术美也是无从谈起,也就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实在欣赏紫砂壶的同时,我们可以感知到它内在的表现力和精神力量。这把“汉方壶”(见图1)身筒的弧线颇具张力,壶把有收放的节奏和壶嘴顾盼呼应,整体协调耐看。方中寓圆、圆中显方,方圆之间似有千言万语,令人不忍释手。壶身筒和盖子、壶钮成均衡对称的状态,壶把是上收而下放,壶嘴恰是上放而下收,在壶的身筒两侧扬起动势,破掉了因均衡对称带来的呆板无趣,顿起无限灵动生机。
图1
真正好的艺术品,它的艺术语言和个性是无可替代的,令人百看不厌,而且又能够使人产生思想情感共鸣,合乎于艺术的共性,独具一格。我们能够在养壶品茗的过程当中洗涤心灵、陶冶情操,紫砂壶可以说是紫砂艺人和茶人之间一种有效的媒介,这种媒介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串联,让作者和观赏使用者达到一种文化情感、思想境界上的共鸣,这种共鸣、这种艺术的审美享受是可以跨越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