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忠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江南小镇诞生了无数的文人和传奇,紫砂壶就是其中大名鼎鼎的民间艺术精华。宜兴紫砂壶驰名中外,无数人对它趋之若鹜,甚至不远万里来到宜兴想要一睹紫砂壶的芳容。紫砂壶诞生于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紫砂艺术,并持续不断地发光发彩。紫砂艺术家们在长期的创作与拓展中,突破紫砂原有的质朴与泥色的单调,不断地丰富紫砂壶的造型语言,使之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工艺品。由于紫砂强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文人们也参与到紫砂壶的创新事业中,将中国传统的书画、雕刻、金石等技艺都融入到紫砂工艺造型设计中。经过紫砂艺人与文人的合作,紫砂壶保留了紫砂泥的材质优点,比如可塑性、双气孔结构、砂感强等,并增加了文化属性和内涵气质,使得紫砂壶精美绝伦,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的艺术价值。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大自然赐给宜兴的神奇礼物。随着茶文化的兴盛,茶具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而紫砂壶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路引领着茶具市场的新风向。紫砂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和它的原材料、造型、装饰、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一起奠定了紫砂壶的“茶具之首”地位。
紫砂壶具有空前的艺术性,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其造型语言和装饰技法表现出来的。紫砂艺术的形式语言和文化情愫的酝酿和形成,总是关乎于我们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及从艺过程的。紫砂艺术重在形式的表现却又不止于其造型,可以是它的表现形态,也可以是意象内涵,还可以是装饰技法。作为一名优秀的紫砂艺人,不会错失任何机会去展现紫砂艺术的魅力。壶的造型、装饰、意象、创作背景、创作故事等共同构造出了一把有血有肉的紫砂壶,使得它骨肉亭匀,形象饱满,表达了紫砂艺术的万千风情。
众所周知,紫砂壶诞生于明朝,其形制款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全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汉方壶就是其中的经典器型之一。方器制作难度比较大,相较圆器来说,方器的制作更加考验手艺人的手艺技术。一般鉴别方器我们首先会看它的口盖是否平整,咬合是否紧密,因为口盖在制作时容易变形,力度很难把握,烧制时也比圆器容易走形,这就是我们说的方器制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本文介绍的作品取名为《大汉方》,这是一款经典的壶型,其造型灵感来自于陶钫。钫是一种古老的容器,汉方壶正是仿照钫的形态而制,故因此得名。《大汉方》是仿汉代方圆器,削肩,矮颈,整体造型呈方形,质朴简练,线面挺括,是一件不可精美的紫砂佳品。此壶鼓腹而上下收敛,呈流线形。方形壶嘴以四分之三平贴壶身,与方柄壶把相呼应,钮为桥梁式,壶盖密压盖口吻合,使壶身高耸,颇见匠心。
《大汉方》是一件传统方器,也遵循了方器的原则:直线、平面。但是如果每条线都是平整的,每一块面都是平时的,那四方造型就未免显得刚硬、尖锐,真正优秀的四方器应该是直线富于变化的,平面也是有凹凸起伏的,转折是婉转的,总是就是一个字:变。细看《大汉方》,其造型气度饱满,挺拔有力,就是因为在方中做了适当的变化。线条是有弧度曲线的,构成的面也是方中有圆的,线与线之间的转折棱角也是有度的,脱离了冰冷的直线平面,整器也变得婉转有温度,从而作品的外观造型让人赏心悦目,喜爱不已。
紫砂壶《大汉方》不仅造型美,装饰更美。汉方的器表面积比较大,适合进行紫砂泥绘这种装饰工艺。泥绘是流行于清末的一种装饰技法,简言之,就是用泥代替墨,以紫砂器表代替纸进行绘画创作。不同的紫砂泥有着不同的色调,将白泥、本山绿泥、朱砂泥、黑泥用独特的调制方式调成不同颜色的稀薄细腻的泥浆,然后用毛笔蘸上泥浆在半干的坯体上进行作画。最后烧制后,泥浆和紫砂壶融为一体,有着立体画的效果,平添了几分视觉美感。在《大汉方》的壶表上,就是用泥绘的技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玉兰图。画面上的玉兰花洁白优雅,仿佛绰约多姿的美人,焕发着美玉一般的光辉。仔细看,花朵洁白无瑕,或是含苞待放,或是优雅地绽放,仿佛无数穿着素衣的美人,在壶面上翩跹起舞,美不胜收。玉兰图旁边配有“幽姿高洁”四个诗意大字,意境油然而生。
通过对作品造型和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通过紫砂的表现艺术了解到紫砂壶中的情趣、内涵、意境、文化。而泥绘的装饰更是通过色泽的变化和视觉艺术的直面冲击,带给人鲜艳、明快、热烈的冲击。《大汉方》本身是一件暮古制作,其造型工整简练,但是山水、花鸟、人物等的泥绘却给稳重的紫砂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色彩感和生命热情的跳跃感。艺术的通性就是这样通过泥色、造型、装饰等一点一点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共鸣。
总 结
紫砂壶由默默无闻的泥土经过紫砂艺人数月的拍打、修饰,历经窑火的凝练,摇身变成了简洁大气、闻名世界的紫砂艺术。在这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中紫砂泥经过反复的锤炼最终脱胎换骨,紫砂艺人也在这一过程中修身养性,不断坚定自己的从艺之路。紫砂壶通过造型与装饰艺术,升华了艺术意境,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了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