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蔚
图1 吴蔚 方寸之间·山长水远 汉白玉
雕塑的观赏形式可以是多变的,不一定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鼓起式”雕塑,它可以是由正形形体与负空间相互转化形成的凹视角的雕塑形态。
自古以来,“负空间”是在雕塑中一直存在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的研究正是希望通过雕塑造型中正形与负空间的关系,给雕塑的观看方式、形式语言、创作方法、评论角度等带来新的思考角度,希望能从中获得新的认知和理解。为完善负空间的理论体系提供有用的帮助。
传统意义上的雕塑都是一个“鼓起式”的形体。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只有从高山上滚下来丝毫不受损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奴隶雕像中就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思想,也属于传统式的雕塑。
雕塑不同于绘画,绘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去表达艺术。雕塑是一个能够占据现实空间的三维立体艺术,而这个被占据的空间就是雕塑的实体部分,也叫正形,而正形部分之外的空间都可称为雕塑的“负空间”。当然,文中谈及的负空间是有边界的,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正形与负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正形的存在,才能感受到负空间的作用和价值,因为负空间的存在,让正形更加充盈。
雕塑的正形即是雕塑的形体。形,是我们眼睛观看到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物体的外部形象;体,一个圆形在空间中旋转360度,便形成球体,所以体的概念与空间的基本特征密不可分。在范景中翻译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里说:“从开始雕塑前米开朗基罗就试图把他雕刻的人物形象想象成隐在他所雕刻的大理石之中,他给自己确立的任务只不过是把覆盖在人物形象上的岩石去掉而已。”这个岩石被去掉的部分,就是雕塑正形呈现的部分①。在胥建国《雕塑宏层说中》一书中认为“雕塑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式”,从中可看出物化后所形成的艺术实体就是雕塑的正形。
雕塑造型中所形成的一些凹面、孔洞和正形向外的空间形成了负空间。孟沛欣译本《艺术与视知觉》中说“在雕塑发展史中,所有的雕塑都是以向外的张力为主要特征的,雕塑被理解成为一块向外凸起的球状聚集物”。那么凸起的球状聚集物就是雕塑实体部分,也就是正形部分,而雕塑凹进去的部分和雕塑正形部分之间的空隙以及实体向外的空间都可以被称作为雕塑的负空间。理论上,一个雕塑正形以外的空间都统称为“负空间”。《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提到:“让我们把空间想象成一个水体,我们可以把一些器皿沉入其中,由此可用水确定各个体积,而不致于破坏包围着一切器皿的水的延续体量的观念。”溢出的水即是器皿的体积,也就是正形部分,而剩余水体的空间,称为正形的负空间②。
雕塑不仅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在雕塑正形中不断地挖掉实体部分,便会呈现出一个凹面,如同翻制模具时,阴模的造型。而这个空间是被雕塑正形部分围合而成,被实体所围合而成的空间即是负空间,这也是一种强化负空间的表现方式。西班牙著名雕塑家苏比拉克的代表作有《沟通交流》《人物》等,都有着强烈的凹面造型体现。作品《沟通交流》的左侧是女性身躯的凹面造型,而右侧的男性半身躯是以凸面造型呈现。一凸一凹,一阴一阳,呈现出了一种哲学思辨的态度,从该艺术家作品中,总能感受到东方哲学的影响。此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采用正与负、凹与凸、阴与阳、古与今、繁与简等对比手法,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及“对比和谐”的哲学内涵。
在雕塑正形形体中,“孔洞”的造型变化也是负空间的一种体现方式。它增加了正形形体的变化,也增加了雕塑正形中在空间中的变化,使得实体雕塑被“打开”,解放了传统意义上的“鼓起式”雕塑。“孔洞”顾名思义,指的是穿过雕塑本身的正形形体,形成孔洞的这个空间被正形所围绕着,造成了透空、镂空的视觉效果。由穿孔获得的空间即是雕塑实体中的虚空间,也叫负空间。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雕塑在这方面就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如《斜倚的人体》、《结构》等。试问,如果摩尔的雕塑没有这些孔洞,或许会显得极其笨重,拥堵不堪。但是他在雕塑正形形体中,精心布局着孔洞的大小和多少,将孔洞在他的雕塑中经营得非常精湛,减弱了雕塑的笨重之感。有意思的是,雕塑不仅没有减少张力,反而效果更加强烈。这些孔洞和正形的形态之间的关系似乎有种能量场,彰显出很强的能量。公共空间中,穿透的效果使得雕塑作品与空间相互交融,雕塑正形被穿孔后所形成的孔洞,有种无法言传的意味,在邀请观众从更多角度来观赏雕塑,走进雕塑。著名的立体主义雕塑家阿基本科曾说过:“孔洞作为雕塑的空隙……才有真正的审美价值。”③
负空间在雕塑中的运用,使笔者对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对这一方向展开研究并运用到创作中,其带来的效果是:增加造型手法、增强作品意味、提升造型气韵、改变观看方式、拓宽思考维度。在五年前一次翻制过程中,偶然发现模具的凹面形态,通过多年的创作才摸索出自己的一系列有关负空间创作的作品。如《方寸之间》是在三维空间中用负空间的语言来转换二维的山水画中的留白意境,《方寸之间·山长水远》(图1)则尝试了方形的造型语言,再到后来《云·拥》系列(图2)的探索,先做出整体凹面的造型并翻制,接着在模具中进行正形的塑造,再进行合模,灌入石膏后,得到的形体是一个大的负空间中出现了若干个小负空间。
文章在阐述雕塑正形与负空间概念基础上,将雕塑的正形和负空间进行了界定,对正形产生作用的负空间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合雕塑实例归纳出了负空间在雕塑中的两种表现形式及变化,即凹面变化、孔洞变化。从增加造型手法、增强作品意味、提升造型气韵、改变观看方式、拓宽思考维度五个方面概述了负空间给雕塑造型带来的丰富性和积极作用。论文还在分析探讨雕塑正形与负空间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转换于雕塑创作,通过艺术实践进一步检验理论。
图2 吴蔚 云拥 汉白玉
注释
①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40——4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②潘耀昌译,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35——40页,商务印书馆,2019年。
③Ralph Melcher, Kathrin Elvers-Svamberk, Alexandra Keiser.Alexander Archipenko. 120-123,Germen:Hirmer Verlag GmbH,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