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七实验小学 王之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不仅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目标,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特别是使潜能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科学地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持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学习和生活实践内化而来的数学品质,课堂是学生素养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潜能生的发展,使其能通过数学课堂探索提升数学素养。
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剖析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引导潜能生进行数学分析,培养其数学直觉,建立数感,形成数学意识;通过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迁移规律,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潜能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数学探究及推理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符号发展的历程,培养符号意识,感受数学的学科魅力;通过探究数学名题,引导学生回味数学思想带来的震撼。
培养数学素养,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是学生尤其是潜能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只有引导潜能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内心被数学素养之美吸引,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才能真正减少“两极分化”现象。
有些潜能生在数学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比优等生多,但因学不得法,学习效果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对潜能生进行方法指导,使其具备“会听、会问、会思、会参与”的能力。
“会听”训练主要包括听重难点、听解题思路、听突破方法等方面的训练,针对潜能生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的情况,督促潜能生积极进行课前自学,以免上课时思维跟不上。“会问”指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要经常引导潜能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假以时日,他们能找到问题的关键,一语中的。“会思”不只是会思考,更是会反思,促进潜能生发展的不可或缺环节便是教会潜能生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有所思考,反思不足。“会参与”的前提是教师舍得放手,敢于放手,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尝试、质疑、验证、表达的时间和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潜能生由“看客”变成参与者,增强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巩固和检测是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实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的知识巩固和检测策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
在巩固课堂知识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础,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课堂巩固作业,同时引导潜能生运用“先复再练”的方法进行巩固。复习的内涵是使知识系统化,挖掘知识的深度,系统掌握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知识,“先复再练”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潜能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在进行单元测试时,对于优等生,教师可设计综合运用类题目,使其在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后,萌生挑战更难的题目的欲望;对于中等生,提倡设计综合挑战类题目,使其树立赶超优等生的信心;针对潜能生,只要他们完成基础练习就可以过关,如果能解决应用类题目则可以加分,使他们可以“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保持学习动力,实现“弱者不弱”,抑制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
每个学生都希望成为优等生,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赞许,潜能生亦如此。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有竞争就有先后,单一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违背了教育面向全体原则,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重视潜能生的过程性评价,以激励他们积极向上,从而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
一方面,基于学生是不同的发展个体,教师应针对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对潜能生实行多元化评价机制。评价的多元要体现多方位、全面性,既有指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又要重视潜能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如在课堂中的发言、合作等情况,作业完成质量、书写质量等情况的评价,帮助每一位潜能生看到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心,增强进取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教师可以选取跟踪对象建立成长档案,全面记录他们的成长情况,持续地进行积极引导,加快潜能生的转化,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
总之,要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教师就得做到以生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积极引导,持续给予激励,使潜能生真正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