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匮要略》中的虚劳辩证论治

2021-01-13 00:53吴梦迪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阴阳

【摘要】虚劳病的发生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阴阳气血虚弱的一种慢性疾病,而其在当今通常因不注重劳逸结合,而引起身体长期劳损导致。《金匮要略》作为首个提出“虚劳”病名的著作,其明确指出七伤是病因,五脏阴阳虚损是病机,因此治法为调补阴阳,并以补脾肾为特点。本文将从虚劳的概念、病因病机、脉象、治疗方法等介绍《金匮要略》中的虚劳辩证论治。

【关键词】虚劳;《金匮要略》;脉象;阴阳

前言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变快,人们的压力日渐增加,加班到深夜和通宵复习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这样的过度消耗只会积劳成疾,导致虚劳疾病的发生,而仲景在《金匱要略》对此有专篇论述,对于提高虚劳病的辨证治疗效果、方法、特点给予更准确广阔的思路。

一、虚劳的概念

在简明中医辞典中对虚劳病的概念定义为:“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包括因气血、脏腑虚损所致的多种病症,以及相互传染的骨蒸、传尸。后世文献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详见虚损、劳瘵各条。”

二、虚劳的病因病机及脉象

虚劳病的发生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阴阳气血虚弱的一种慢性疾病,而其在当今通常因不注重劳逸结合,而引起身体长期劳损导致。《黄帝内经》中提及:“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这说明不管是饮食起居,还是情志劳作,人们都应有所节制而不可太过,不然日积月累的过度消耗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除了自身对机体过度的消耗的原因,年岁的增长也会导致机体各方面,尤其是五脏六腑功能的衰退,正如虚劳篇第十条言“人年五六十,其脉大者,痹侠背行 ...... 皆为劳得之”。因此年老体弱也是虚劳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特别强调体质学说,因此体质在虚劳疾病发生的病因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匡调元在《中医体质病理学》中有6种中医体质分型,《金匮要略》虚劳病可归纳为“迟冷质”“燥红质”“倦白光质”“晦涩质”4种体质类型,并指出分别对应的治疗方法即为:迟冷质者当温补肾之阳气、燥红质者宜酸甘化阴、倦㿠质者应建中气以调阴阳和晦涩质者可缓中补虚。正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指出:“治病必求其本”,其本就是指个人体质。由此可知,虚劳疾病发生由多种因素导致。

辩证论治离不开脉象的辨别诊断。“脉浮为里虚,以劳则真阴失守,孤阳无根而气散于外者,精夺于内也,即前节脉大之意”“劳之为病,其脉浮大”“脉浮大,阳气内虚而外盛也”等条文,都说明了张仲景是以“大、极虚”来概括虚劳病的两类基础脉象,并进一步阐述本病的病机为气血阴阳诸不足,脏腑辩证则与脾肾亏虚密切相关。这一理论为脏腑辩证论治本病从脾肾着手奠定了基础。

三、虚劳病发展规律

田永衍根据仲景虚劳八方的次序拟出虚劳发展规律: 先是起初阶段人身阳气渐虚、虚劳渐甚,方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演变为天雄散,慢慢疾病加重,虚劳由经络营卫气血不足发展至脏腑阴阳气血具虚,则由小建中汤变为黄芪建中汤,再衰弱下去为肾中阴阳两虚之时,肾气丸发挥了作用,发展为极度虚弱如人身之元阴元阳皆受其伤时为薯蓣丸证,最后病久入血分至酸枣仁汤证和大黄虫丸证。这样的传变规律需要医家对气血经络脏腑的传变规律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牢固明白动态疾病观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虚劳。

四、《金匮要略》里有关虚劳的辩证治疗

1、脏腑辨证论治

1.1重视脏腑性情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言:“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表明当五脏发生病变时,须选择适当的药味和饮食。如仲景用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是基于肝体阴补用酸来说的,这与《素问》中:“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基于肝用阳的理论,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1.2重视脾胃

《金匮要略·心典》谓: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张仲景在书中用了很多健脾胃的方药,例如建中汤类,一方面因为虚劳病治疗时要时时顾护脾胃,避免寒凉败胃、滋腻碍胃之品损及运化,另一方面考虑到他脏之病传至脾胃时当急固脾胃,否则脾胃衰败气血无以生化,预后不良[2]。

2、阴阳双补、调和阴阳

《金匮要略》有条文说:“虚劳腰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主之”此为肾阳亏虚之证,但《金匮》不用鹿茸之类补阳,而用八味肾气丸以温之,体现了《金匮》治法、配方之奥妙,此方用少量的桂枝、附子、干地黄、山茱萸等六味大量滋肾阴之药,张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本证之方药就是主以八味肾气丸,肾阳得补、阴阳协调,则诸症自消。

五、结语

不管是对于虚劳病,还是其他疾病,我认为我们都需要运用中医思维审证求因,切不可看见一证便是,也更不能把虚劳一味理解为虚证而用大剂量的补药,这样会导致脾滞而恶性循环,需要更多的调补阴阳,使得机体阴阳相合。

参考文献

[1]耿俊良.从中医体质角度浅谈《金匮要略》虚劳病[J].中医药导报,2017,23(14):36-37

[2]张淑香.读《金匮要略》探讨虚劳病治疗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 (10):1352-1353

[3]田永衍.《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解读[J].河南中医,2008,28( 10) : 8-9.

[4]刘读文.《金匮》辨治虚劳病探析[J].河南中医,1997,17( 5 ): 267-269.

作者简介:吴梦迪(1997.09-),女,汉族,上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剂学

猜你喜欢
阴阳
望岳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郎阴阳之死
清明祭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治病要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