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童
摘要:伴随我国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建筑质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钢筋混凝土施工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质量与使用年限。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就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进行论述,以期进一步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工程建设;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
混凝土作为常见建材,不仅施工方便,价格合适,而且强度大、刚度大、耐久性与耐火性较好。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施工质量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对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管控,有助于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1、工程建设过程中钢筋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与原因
1.1出现孔洞、麻面、蜂窝
工程建设中钢筋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麻面、蜂窝、孔洞。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状,表层松动,就是蜂窝。孔洞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孔洞。麻面是指钢筋混凝土表面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坑槽。单纯的麻面问题只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的美观程度,但如果麻面与孔洞并存将明显降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牢固性。
原因分析:(1)蜂窩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筑环节出现问题,一般是振捣工作不到位,导致混凝土不够均匀、不密实,其表面就容易出现蜂窝状结构,或者导致表面局部松动,出现蜂窝现象。(2)孔洞原因:常见原因是混凝土配比不合理,若水与水泥的配比不当,容易降低混凝土的韧性。当水泥用量过多或用水较少时都易引起水泥水化热过高的问题,导致混凝土黏度不够。这将引起离析问题,在钢筋混凝土内部结构中形成大大小小的孔洞[1]。另外,混凝土搅拌不到位,对落料处理不合理也可能引起混凝土离析问题,从而导致孔洞。(3)麻面原因: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模板质量控制不到位,若模板形成裂缝就会引起水泥浆渗漏,从而导致麻面形成。
1.2露筋问题
露筋是指原本位于混凝土内部结构的钢筋直接裸露在混凝土表面的问题。
原因分析:(1)水泥与水的配比不合理,混凝土内部容易出现离析问题。(2)浇筑环节中振捣不到位,导致混凝土结构密实性不够,或者导致混凝土失水过多。(3)浇筑环节中振捣不合理,使钢筋垫块移动,从而导致钢筋外露。(4)浇筑过程中钢筋用量过多,钢筋排列过密,导致水泥浆无法充分填充与渗透。
1.3裂缝问题
裂缝属于钢筋混凝土施工中常见问题之一,是指钢筋混凝土表层出现不规则裂纹。
原因分析:裂缝的成因较为复杂,裂缝大小与深度不一,所形成的原因也有所差异。(1)塑性收缩裂缝: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不久仍处于塑性状态的时候出现。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当,浇筑后未及时覆盖混凝土表面,导致表面水分丢失过快,出现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偏低,无法适应这种变形应力从而开裂。(2)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收缩现象包括两部分,一是湿度收缩,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经过蒸发后混凝土体积变小所引起的收缩;二是混凝土的自收缩,水泥水化后所构成的水泥骨架逐渐密实,体积逐渐变小。混凝土收缩值通常为0.2%~0.4%,钢筋混凝土收缩值在0.15%~0.20%左右[2]。收缩裂缝的常见成因就是施工养护不当,包括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过快散失,体积收缩明显但内部湿度变化与收缩较小,同时,构件表面形成过大拉应力,超出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形成干缩裂缝。此外,混凝土振捣过度,使用含泥量过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也容易导致这一问题。
2、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2.1严把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关口
混凝土的主要构成物质包括水泥、骨料、混凝土添加剂、掺合料、水,这些材料质量将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主要影响混凝土的水分挥发量、凝结速度与刚性。为此,必须把好上述原材料的质量关口,从而确保混凝土质量达标。任何材料进场前都应出具相关质量合格证,物料管理部门与质量监管部门共同检查材料质量,包括材料的种类、等级、厂家、出厂日期、包装是否完整。对于疑似有质量问题的原材料还需进行严格的抽样复检。比如,对疑似质量有问题或出厂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水泥(快硬性硅酸盐水泥一般为30天),由工作人员检查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与安定性。若检测结果不达标,应尽快与厂家联系,退回产品。水泥细度、烧失量、凝结时间以及混合材料掺入量中任一一项不达标,施工方都有权拒绝使用这批不合格的水泥材料。砂、石是混凝土骨料,根据行业规定必须要有稳定的理化性能,而且具备高强度与高质量。对于砂、石等原材料,施工方应进行批量抽样试验,检测材料的颗粒级配、密度、表观密度、含泥量等指标,如有必要还应检测其碱活性,并对石料的针片状含量以及软弱颗粒进行检测[3]。最后,在确定混凝土外加剂数量时,施工方应考虑项目设计规定以及使用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并考虑到施工期间的气候条件,最后利用试验确定合适的品种与掺量。在混凝土内掺入氯盐类防冻剂,避免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被污染,根据混凝土的无水状态算出具体的氯盐掺量,最多为水泥重量的1%,并且要将混凝土振捣密实,最好不用蒸汽养护。
2.2加强对钢筋捆扎质量管控
在捆扎安装钢筋的过程中也需抓好质量管控工作。首先,进场时仔细核对钢筋的品质与规格,确保材料与所购买的品规一致,且质量达到施工建设要求。然后,对钢筋分组,将相同规格、相同批号、相同炉号的钢筋分到一组,每组重量最多为60t。再次,钢筋的弯钩与弯折需满足下列要求:若是一级钢筋,末端为180°弯钩,且弯弧内径至少是钢筋内径的2.5倍。若为二级三级钢筋,弯钩设计为135°时,其弯弧内径至少是钢筋直径的4倍。最后,连接钢筋的时候通常采用机械连接、绑扎搭接、焊接等方法。在焊接操作时要加强接头部分的质量控制,焊接完毕后做好相关检验。
2.3重视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质量管控
为了确保混凝土材料具备高强度与良好的和易性,施工方可采用增加单位体积水泥用量的办法。不过需花费的成本较高,而且用水量与混凝土体积变化率偏高,容易引起混凝土搅拌不均、振捣不实等问题。为此,在实际工程建设中一般会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的办法来改善混凝土性能,但必须控制好相关物质的配合比。水灰比与水泥用量都要科学、合理,以增加混凝土密度,并配合粒径相符的砂率,从而获得理想的配合比。施工方需在实验室内多次试验,确定混凝土的最佳配比,然后签发配合比通知单。配合比一经确定,未获得审批与试验,禁止擅自变更。根据试验标准与国家相关规定,控制好混凝土的塌落度,也严禁施工方擅自增加用水量。
2.4重视模板支撑的质量管控
第一,选好模板,确保模板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刚性,支撑力较大,可以承受施工重量、施工载荷与侧压力。若是高大模板要求其支撑系统高度在8m以上,跨度在18m以上,总荷載超出10kN/m2。模板支撑体系中包括了顶托支撑体系与钢管脚手架,在支护作业时必须确保该体系横平竖直,为把控好位置一般会用到通线,并利用垂直度控制线来把控竖直度,从而确保模板位置无误[4]。第二,要把控好预埋件、预留孔洞等工作的质量,仔细对比图纸确保位置正确。第三,浇筑混凝土的时候要认真检验支架、模板轴线、螺栓、顶撑等位置是否正确,并多次复核,确保及时察觉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浇筑施工时还应尽量防止模板与预埋件发生碰撞。第四,加强模板拆除的质控管理。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原则从上到下进行拆除。要先提交相关手续,获得允许后方可拆除。在拆除重框支结构与结构转换层之前,施工方需仔细编制拆除方案,并禁止使用大锤与撬棍。拆下来的模板禁止从高处扔、摔,并清理干净其表面与缝口。
2.5重视施工振捣环节的质量管控
在浇筑混凝土作业中必须执行开盘鉴定制度,原则上每日都应结合原材料情况加以调整。同时,由工作人员在一旁监督浇筑作业,检查混凝土塌落度,并禁止在已搅拌好的混凝土中加入水,从而确保浇筑质量。浇筑过程中会用到溜槽与串筒下料,要求下料口与混凝土的浇筑面不能超出2m。在浇筑大面积较厚的混凝土时可采用分区分层的浇筑方法,从一端向另一端分层推进,确保下料均匀。浇筑后应马上振捣,检查振捣情况,避免过振、漏振问题。振捣作业时要快进、慢出,避免产生空隙。控制好每次插入振捣的时间,通常以20-30s为宜,以混凝土不明显下沉且无气泡作为质量合格标准[5]。要留意振捣过程中是否出现水泥浆与砂分离的现象,特别是不能在混凝土表面产生砂层,否则将极大降低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振捣作业时插入深度通常为10cm,有利于混凝土上下层发生凝结。振捣过程中避免碰触到钢筋、模板以及预埋件。当水泥浆上浮,混凝土表面平整后便可停止振捣。对于流通性大的混凝土要注意避免振捣过久而引起离析问题。
2.6加强后期养护的质量管控
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后就进入了养护阶段,通常在浇筑12小时后进行。养护时应适当浇水,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所用养护水要与拌制水一样。随后在混凝土表面盖上一层塑料布,布内存在凝结水。另外,养护人员要留意环境气温、降水变化,及时调整养护措施。若气温在5℃以下则停止浇水;若温度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若遇到持续降雨,空气湿度大可控制洒水养护频率。养护时间通常在7天及以上。
3、结语
总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好坏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使用寿命造成明显的影响。为此,施工方必须重视钢筋混凝土的日常施工质控管理,从原材料采购、配备、施工工艺等诸多环节加以控制,最大限度消除质量风险因素,提高施工水平,确保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达标。
参考文献:
[1]淡振奇,常延民.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5):175-175.
[2]张 亮.探究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1625-1625.
[3]王瑞丽.探究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9):222-222.
[4]陈 琨.浅谈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建材发展导向,2011,(2):63-65.
[5]杨 威.试论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3):77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