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开蒙 丁雪瑾
游戏背景:
我们的新园区在县城边缘处,正值小麦丰收季,一个孩子带着一只麦秸秆编成的小兔子来到幼儿园。其他幼儿看见了非常感兴趣,围在一起你摸一下我摸一下,爱不释手。看到眼前的场景,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童年时光。既然孩子们都喜欢,何不给幼儿准备些麦秸秆来玩一玩呢?于是,我和搭班老师一起去农村割麦子去啦!
孩子们看到收来的麦子后,兴奋地捏捏麦秸秆、闻闻麦子,讲卫生的小朋友把麦秸秆铺展开在紫外线灯下,让麦秸秆消消毒,和麦秸秆近距离接触后还记得洗洗小手注意个人卫生。在经过暴晒、紫外线灯照射、喷洒酒精等方式进行消毒后,麦秸秆被投放到活动区。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开始了第一次的探索……
游戏场景一:秸秆棒的生成
小女孩月月哼着歌,率先开始了她的麦秸秆拼插游戏,其他幼儿看到后,也开始模仿她的玩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班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平行游戏。玩了一会儿后,孩子们开始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玩法了,月月说:“不如我们来堆麦秸吧,看谁堆得最高!”孩子们兴奋地开始了堆麦秸的游戏。慢慢地,孩子们发现麦秸有点儿软,一会儿就倒塌了,散落得哪里都是,孩子们急得抓耳挠腮。这时一凡大喊:“有办法了!我见过奶奶在家捆稻草!我们也用绳子捆起来,不就又高又整齐吗?”于是小伙伴们赶忙拿来绳子,开始捆麦秸了……这时难题又来了,孩子们发现稻草堆太大不易捆,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捆成一小束。捆好的秸秆棒没有想象中的坚固,挥舞几下就散了,孩子们显然有些不太满意。这时一凡说:“唉,还没报纸棍硬呢,我和哥哥打闹那个都不断……”月月听到了說:“哎!我有办法我有办法!门岗爷爷看报纸,我们问他借一些报纸做成报纸棍再捆秸秆呀!”于是改良后的秸秆棒生成了。
游戏场景二:平衡之力
男孩子们拿着制作好的秸秆棒挥舞打闹,不一会儿便跑累了,一凡气喘吁吁地蹲在地上,只见他将秸秆棒摆成长长的跑道。乐乐跑了过来,帮他摆了起来,眼见着跑道越来越长,其他孩子看到后,也加入了进来。“你们摆这干吗呀?”月月问。“玩呀,我们可以走来走去开火车。”一凡答道。跑道完工了,孩子们齐心协力摆出的跑道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大家开始兴致勃勃地排着队向前走。顺子走在最前面,跑道太细了,他走得摇摇晃晃有些吃力。急性子的月月在后面大喊:“哎呀!你把手臂张开,像小鸟一样就不会摔倒啦!”顺子听从了月月的建议,尝试把手张开,果然好了许多。看着顺子越走越快,小伙伴们也跟着把手臂张开向前走去。
指导策略:集体讨论
回到教室,孩子们开始讨论跑道宽的地方和跑道窄的地方走起来有什么不同。一番交谈后,孩子们做出了总结。跑道宽的地方走起来很稳、很快。窄的地方容易摔倒,要慢慢走。随后,我请月月来说一说为什么手臂张开就不会摔倒的原因,并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燕子的尾巴帮助它在飞行中保持平衡的视频,将“平衡”一词提炼出来多加打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平衡”的含义,最后组织大家讨论还有哪些保持平衡的办法。
幼儿在思考中将游戏不断完善,变得更加有趣。值得一提的是,当月月能够主动地将生活中的知识积累运用到游戏过程中去,在顺子摇摇晃晃站不稳时主动提出“将手臂张开,像小鸟一样就不会摔倒了”,这说明孩子已知生活经验被唤醒,为游戏提供了帮助,游戏来源于生活。
游戏场景三:跨栏的演变
孩子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各种经验创编各种新游戏,在游戏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又一次户外活动,一凡看到建构区的泡沫砖,便尝试着把秸秆棒搭在上面,在上面跨来跨去。看到我来了,便开心地喊:“蔡老师快来,你看我厉不厉害,像运动员一样,动作很快!”我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在模仿跨栏。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回到教室后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一凡的新玩法,孩子们都十分羡慕,讨论起来运动员是怎样跨栏的。我便找了一些跨栏运动员的比赛视频,陪着孩子们一起观看。只听他们七嘴八舌地交谈起来:“哇,下次我们一起比赛跨栏吧。”
第一次的跨栏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容易着急,不够仔细,追求速度,在跑的过程中一凡和月月因为谁最快,谁是第一名的问题发生了矛盾。
游戏场景四:快乐秸秆舞
宛如蹲在地上摆弄着两根秸秆棒,开心地说:“哈哈,看我的鳄鱼嘴巴,谁要进来玩?”月月急忙应着:“我敢我敢!”于是她们两人一个操作秸秆棒,一个跳,玩得不亦乐乎。蹲在一旁的小雪和琪琪也加入进来。3个人一起跳,麦秸秆便显得有些短了。月月提议用绳子把秸秆棒接起来,尝试后显然不行,最后女孩儿们决定重新卷报纸,做几根长长的秸秆棒。“快看我像不像那个跳舞的小女孩?”月月指着户外墙面上的傣族少女开心地喊道。
指导策略:拓展知识
民族风情的教育对孩子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爱国情操的初培养。想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立即找来傣族特色舞蹈“竹竿舞”的视频。女孩儿们惊呼:“这些竹竿和我们的秸秆好像啊!”我笑眯眯地说:“傣族女孩儿她们跳的竹竿舞,你们跳的舞取名字了吗?”孩子们开始激烈讨论起来,宛如大声说:“竹竿跳的舞叫竹竿舞,我们就叫秸秆舞吧!”月月又说:“我跳舞就开心快乐,不如就叫它快乐秸秆舞吧!”大家对这个名字都很满意,最后一致决定取名为“快乐秸秆舞”,并学习傣族跳法。我相信这群机灵可爱的汉族的女孩儿,一定能在玩玩跳跳的过程中继续开发出更特色的跳法。
游戏场景五:奇思妙想
孩子们玩秸秆棒的照片上传到班级群里后,给家长们也来了一波“回忆杀”,他们不由得感叹道小时候在田园里玩耍的时光。一凡说:“老师,我妈妈小时候也玩过秸秆呢。”宛如听到了也急忙喊道:“我爸爸妈妈也玩过,我妈妈说它她小时候比我还会玩游戏呢,可是我不知道她都是怎么玩的。”说着,其他孩子也引起了共鸣。月月说:“不如,我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怎么玩的吧?”于是每个孩子都放了回小记者,拿着“调查表”回家采访各路“大神”家长了。
小朋友们的采访结果真厉害,于是他们又开发出用秸秆棒跳房子,扎稻草人等游戏。除了体育游戏、建构游戏,后期还利用了麦穗和秸秆做了手工作品。
孩子的感悟:
在自主游戏中,他们学会了合作交流,自己解决问题。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新经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幼儿通过发现、探究的方式获得了个体直接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在他们发展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技能中,培养了负责任、耐心、愿意分享、合作等品质;动作技能游戏有着简单的规则,他们共同制定、遵守,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教师小结:
自主游戏是一场“行而思,思而变,变而生”的游戏活动。当我们开展真正的自主性游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给孩子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在给自己创造条件,我们与孩子之间根本没有学者与教者的界限,我们与孩子是互为学习者,互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