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以细胞膜、细胞壁等规定其外部的边界。直到前寒武纪,大型多细胞生物出现,利用细胞堆叠的方式,可以把自己变得更大。但在这个时期,生物“个体”的概念并不明确,它们大部分没有成型的器官。直到寒武纪时期,像奇虾⑦那种生命开始拥有强大的运动能力,此时“个体”已经完全可以分辨。此后,多细胞生命大部分都以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形式存在。在各个尺度上观察一个物种,都会发现它被分割成一块块基本单位。细胞内部由膜结构划分出功能区域,血管把身体分隔成大大小小的空间,小肠绒毛把肠道分成一个个小的腔室……如此才能保证各种生化活动在正常“浓度”下进行。
因此,我们可以给“生命个体”下这样一个定义:一个维持嵌套结构和自我有序性的“最小边界”。
那人类补完计划可能实现吗?也许可以,但你很难想象人类只占据一个“整体”,这个物种只有它自己一个成员,所有细胞聚合成一片海或者一块大陆,这样生命活动反而没办法展开。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旦失去个体的最小边界,嵌套结构一层层消失,其中的物质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向着熵增的方向不回头地奔去。
男主碇真嗣的个性孤僻,但实际上,孤独对我们极其重要,因为适当的孤独感正是对自己作为个体的一种确认。
猴子、猩猩经常在树林中跳跃穿行。为了避免失手翻车,它们需要对自己的体重、高度、在丛林里的位置有所判断,这使它们模糊地意识到自己“有一个身体”,但还是有很多猩猩猴子面对镜子认不出自己是谁,通不过“镜子测试⑧”。
随后,智人出现了。这个物种可以轻松通过镜子测试,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存在,并且会因此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这种个体意识正是孤独感的由来,它使得我们可以看清自己在社会这个大森林里的地位,以防止我们被树枝的洪流裹挟,或是掉到地上摔得粉身碎骨。只有正视每个人都需要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才能接纳生活,和别人亲切相拥。
如何让人类“补完”,2020 年3 月,“互联网之父”之一,TCP/IP 協议的共同发明者温特·瑟夫想要开始重新制造一个新的“星际互联网”。的确,我们不是没有想过,真正的“人类补完”很可能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数据之海,在那里我们可以快乐“冲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可以和善地交流,完成许多有意义的生产和娱乐。实际上,我们也确实已经把自己大脑和身体的很大一部分放到了网络上,让自己成了数据的一部分。
但如今,互联网正在丧失它原本的理想,那些技术本来可以把人类的心之壁安全地瓦解,现在却陷入无尽的垄断、内卷和分裂。算法抓紧了人的喜好,只要你想,你可以屏蔽任何你不喜欢的事物。人类看似和他人一起融为一个极大的整体,其实只是缩进了一个极小的信息茧房。但这真的是人类打破心理壁垒,最终达到“补完”的结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