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珍 张忠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初中阶段学生出现肥胖症普遍、近视症频发、运动能力逐渐降低,学生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不足,身體素质不断下降等多方面问题。本文结合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了“教、学、练、赛”一体化形式的体育课程模式,设计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学习为根本目的,练习为主要手段,竞赛为根本的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对于优化现阶段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发挥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现阶段,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不管是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思想,都存在较大偏差,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以此更好地满足现代体育教学要求,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地注重“教”,并非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学”,进而严重无视了“练”“赛”。随着体育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教、学、练、赛”一体化逐渐成为体育课程的根本教学目标,只有将其进行深度融合,才能保证体育教学具有一定规范性,完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了“教、学、练、赛”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策略。
1 “教、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
1.1 有助于系统化认识体育课程,阻碍教学变性
基于体育课程角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校赛事以及教学评价等模块构建了整个体育课程。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为载体,实践活动主要以复习巩固、体能增强和习惯形成根本导向,学校赛事主要以提高技能运用能力、感受运动乐趣以及建立良好体育品格为基础,教学评价主要以分析、反馈以及鼓励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然而“教、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美的对应了体育教学构成模块。所以,全面认识和了解“教、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手段,有助于体育教师准确把握体育课程各个模块的价值,同时有利于阻碍课程模块功能的不足而导致体育教学出现性质的改变。例如,在体育中考的巨大压力下,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了“考什么就授课什么内容”的应试教育倾向。在优化学生身体素质的时代环境下,体育教学发生了“强度、密度以及负荷严重超标”的训练活动教学倾向。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并未全面、多角度了解体育课程,将以往由课外实践活动、学校赛事等相关模块负责的课程任务一味地附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至于体育教学发生了目标群集、任务超标以及教学变性的现象。因此,全面了解“教、学、练、赛”一体化形式的体育课程,能够让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实施形成全局观,最大限度彰显课程各个模块的效能,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良好服务。
1.2 便于有效创设教学单元,杜绝教学形式化
基于体育教学单元角度而言,“纲要”立足于“技术、体能以及运用”三个层面详细划分了以动作技巧、练习手段和运用策略为教学内容的不同形式的小单元。技术单元重视课本内容相关动作技巧的流程、要领以及要点方面的学习和掌握,体能单元重视促进课本内容复习、优化和增强的专项体能练习,运用单元重视课本内容在体育项目的实际比赛中,或者平时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单元测评强调体能、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教师评价与客观评价。然而“教、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逻辑结构,不单单是“技术、体能以及运用”三个层面的内涵体系,而且彰显了核技术单元的掌握,体能单元的训练,以及运用单元的赛事之间的关系。所以,对“教、学、练、赛”一体化进行逻辑梳理,有助于教师科学合理的创设教学单元,进一步有效控制由于单元划分不科学所导致教学形式化问题的出现。
2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2.1 玩中学,掌握体育运动技术要点,以学激趣
随着体育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对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善于彰显学生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并非是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里所提到的“学习”与传统的概念存在差异,要注重“玩”中学,在尽情的玩耍期间有组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掌握的重难点在于哪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组织单一形式的身体练习活动时,不仅需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而且需要加强对学生情绪的动态化关注,以及学生在参与单一身体练习活动中的掌握程度全面关注,在课程设计期间必须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例如,体育教师结合篮球项目组织单一身体训练活动时,可以通过胸前传接球或者击地传接球方式开展,对于教学手段的实际运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科学选取,避免直接运用“一刀切”的固化教学手段,由于这种教学手段难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满足胸前传接球手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设计为:充当接球与传球角色的学生并非始终处于固定位置,接球学生可以自由转动,传球学生需要根据接球学生的转动方向进行转动并完成运球任务。对于满足击地传接球手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设计为:传球学生立足于原地进行运球,然后进一步基地传球,然而接球的学生需要移动脚步,双手击掌完成要求任务。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契合度,化传统的传接球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为课堂教学增强活跃气氛。
2.2 学中练,延伸技术组合,以练促学
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运动中,无论哪种运动项目都并非是单一动作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对多种动作展开组合进行的,然而学中练正是对单一身体练习展开科学组合的一种新型练习方式。体育项目可谓是丰富多彩,其中球类的体育运动项目往往对单一形式的身体练习展开组合具有一定要求,基于单一身体动作的相关组合而言,可以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体育动作的组合,例如,篮球项目涉及到运球、传球以及投篮动作,其属于单一身体动作的综合性运动项目,这种综合性项目有助于充实篮球运动的内容,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甚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观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合训练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组合训练的动作技巧和要领,并非是单纯的表面动作,同时要求教师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服务,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组合训练的关键性。通过长时间的组合训练,有助于学生产生深刻记忆和熟练度,进而保证学生对动作做到精准掌握,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组合训练的关键性,教师可以借助优化教学手段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组合训练的理解。
2.3 课堂教学角度的“教学练赛”一体化模式
著名教育家于素梅在《從“一体化”谈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相关条例中明确提出“基于运动技术教学到提高学生个人运动能力”,运动能力主要是在生活实践、体育锻炼或者比赛中对相关运动技能科学灵活运动的一种体现,“灵活程度”是评判运动能力建设的重要指标,同时隐藏着较强的体能以及心理能力。运动能力是广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项素养,只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教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手段,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从运动技巧、技能的掌握延伸到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层面。例如,在“篮球高低运球动作方法”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原地高低运球,其属于单一技术学习,第二,行进过程中的高低运球,其属于组合方式的一种训练,第三,两人一组在进行运球的同时,相互抢断球,或者三人一组,两人负责行进过程中的运球和传球,一人负责抢断球。这种课程的设计意图在于:首先让学生掌握原地高度运球的相关单一技术动作,然后进一步通过组合方式展开行进过程中的高低运球训练,利用游戏“红绿灯”的方式展开,教师立足于学生面前,借助一块毽球拍,并将其两面分别涂上红色和绿色,用于“红绿灯”教具,当教师出示“红灯”时,学生需要完成原地低运球任务,当教师出示“绿灯”时,学生则需要完成移动期间的高运球任务,最后借助移动期间运球、抢断球的体育游戏和比赛活动,循序渐进导出高低运球的实践运用技巧:在没有人负责防守任务时,可以运用快速前进的高运球手段,在有人防守的情况下,运用低运球手段灵活杜绝对方抢断,进而为突然变向过人落实准备工作。学生通过教师上述学练手段的正确引导,全面掌握了篮球项目高低运球技术的相关动作要领。
2.4 课程建设角度的“教学练赛”一体化的协调推进
基于课程建设角度而言,增强体育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能,需要科学整合和优化体育课堂内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建立相互促进、协调的完善系统。“教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成为科学合理的抓手。“教”是了解运动技术的关键场地,“学”是掌握运动技术的重要渠道,“练”是灵活运用运动技能的关键环节,“赛”是建立较强运动能力的有效手段。运动能力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形式的学习过程,“教学练赛”四个学习环节可谓是缺一不可,只有基于体育课程层面入手,全面融入“教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现阶段,初中体育课程普遍存在不具备联动、衔接不完美的现象,课内外没有良好的衔接和整合。所以,教师可以积极建立体育课程全局观的意识,保证由以往的课堂教学逐渐发展为课程教学。将体育课堂上单纯的单一运动技术授课延伸到课外锻炼或者运动会竞赛中,创设学于课堂、练于大课间、赛于实践活动中的全新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学习体育课程的广阔空间,建立内外联动,形式丰富的课程育人渠道,保证体育课程实现内在统一、内外衔接的完善体系。
3 结语
“教、学、练、赛”一体化形式的体育教学,不仅是区域性教学《纲要》的代表性特征,而且是广域性的课堂教学组织手段。其有助于教师全面认识、运用和优化《纲要》的教学指导措施,同时为初中体育教学创造了多元化参考模式。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手段,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优化整体的教学效能。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