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数感

2021-01-13 00:46蔡金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蔡金婷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了小学数学学科应该关注小学生符号意识素养、数据分析素养等10个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这些素养中,数感是摆在首要位置。可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数感

所谓的数感,实际上就是将客观事物和数之间进行联系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针对学生数感的提升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让学生们逐渐学会利用数学符号来表达生活中的情境,建立数感。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现实生活情境中具体的数量关系,还能帮助学生深切体会数的意义,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翁”。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该将学生数感的培养摆在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之上。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实施开展的过程当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数感,这是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笔者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策略。

一、结合生活情境,体验数感

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总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然,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高度整合,让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晰的认知。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教学课堂延伸至生活中去,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出示淘气的生日宴会情境图,鼓励学生说说生日宴会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个蛋糕,多少瓶饮料。接着,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10以内的数。比如,班里有40个小朋友,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头等,发挥图片的作用,让数字和图片相互整合,使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形成良好数感。

又例如,在教学活动当中,对于万以内的数字的认知和学习,如果引入实物这几乎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得数的感受。例如,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我校有学生1000人这样的一个具体情况,可以引导着学生回忆一千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操的场景。在生活情景的导入之下,营造一个良好的数感体验环境,让学生从中更容易地理解具体情境下数的意义,这就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数字来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这对于学生数感的提升和发展而言是极为有意义的。

二、亲身体验感知,建立数感

从本质上来进行分析,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果过度依赖于教师的作用,很难实现预期效果,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必要的时候带领学生出教室,走进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深切认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处处联系离不开数学,让他们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去发现和探索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了解生活中的问题,建立数感。

例如,在新授《长度单位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们走到操场当中,借助于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丈量,这样就会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一米、一百米等不同长度的距离。或者是,在进行面积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真正测量一平方米或者是十平方米的面积,并测测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建立学生的数感。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和探索体验,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米”和“平方米”的概念,在亲身体验数学活动中建立起数感。

三、重视动手实践,增强数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處于从具体思维向着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借助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动手去操作,积极思考,才能有效地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动手操作,思考交流,让学生借助实物给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地感知和理解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数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在文具店买卖东西的生活情境,准备好各种文具盒对应具体的价格,选择两名学生进行文具店里面的角色扮演,让一名学生扮演文具店的售货员,另外一名学生扮演顾客,顾客要买4本练习本和2个橡皮。一个练习本价格是两角钱,一个橡皮的价格是五角钱,借助于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完成零钱找钱等任务。这样一来,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对人民币的基本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形成良好的数感。

再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拿纸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写一写、分一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加直观容易地理解到平均分的对象是十分丰富的,一个物体或者是多个物体都是可以进行平均分的,这也是逐渐提升学生数感的重要手段。

四、提高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在我们的平常生活当中,估算的应用范畴是十分宽泛的。可以说,学生估算能力的强弱和数感的培养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关联性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实施和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估算,让学生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创造充裕的时间、给与充足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估算的价值作用,从而逐渐形成一种良好习惯。

例如,可结合学校平时组织去秋游的活动情境,题目的内容如下:学校的四年级参加秋游的学生总数为108人,每一张学生票的价格为68元,购买门票总共需要的费用是多少?学生可能有以下不同的估算方法:

1.68≈70,70×108=7560(元)

2.108≈100,68×100=6800(元)

3.68≈70,108≈100,70×100=7000(元)

4.68≈70,108≈110,70×110=7700(元)

对于以上四种估算,让学生充分讨论: 哪些估算才是合理的?由于估算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很贴近,学生很容易结合具体情境,估算得知第一种和最后一种估算才是比较合理的。

再如,在卫星的运行时间 这一课教学时,首先对主要问题进行设定,卫星环绕地球运行一周的耗费时间为114分钟,绕行地球21圈大概需要的时间是多少?不同学生选择的估算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1.把114≈110,把21≈20,110×

20=2200,估算结果是2200。(对乘数分别进行估小处理,为此相比较精准结果而言,估算结果就相对偏小)

2.把114≈120,把21≈20,120×

20=2400,估算结果是2400。(把一個乘数估大,其中一个乘数进行了估小处理,这时候让学生判断估算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差异就会比较困难)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看估大的数是估大了几个几,估小的数又是估小了几个几:把114看作120,估大了6个21,即估大了126;把21看作20,估小1个114,即估小了114,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估算结果要更大一些,而且应该是与精确结果很接近。同时,让学生明确精确的计算结果应该在2200与2400之间。通过结合情境进行合理估算,交流估算策略,增强学生的数感。

五、高效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知识以后,要学会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华自己的数感。因此,课堂内容的设计应该以实际生活为指引,以实际的生活情景的创设为核心手段,这样将实际生活和课本数学知识的高度整合,让学生逐步地提升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上《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结合本班学生平时一起乘车去游乐园游玩的情境,出示以下题目:二(3)班学生有30人乘车去游乐园游玩,每辆车最多能坐4个人,至少需要多少辆车学生根据平时乘车的生活经验,很快就可以列出算式3047(辆)……2(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商7和余2表示的具体意思。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 学生很容易知道至少需要8辆车这30个学生才能全部坐上车。 此时,我们还可对此题进行拓展一下,让学生分析有哪些乘车方案 列出坐车的方案。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和思想交流,得出不同的乘车方案,这也可以为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的提升创设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升华。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和开展的过程当中,要将数感的培养作为一项核心的教学内容来对待,将具体生活的情境与数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的意义。教师通过有效数感的培养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5):35.

[2]高洁.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宋佳.培养数感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探析[J].成才之路,2018(31) .

[4]兰恭生.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摭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3).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