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丽 林师森 杨雨 刘金伟 王康学
摘 要:为选育适合海南冬季种植的有棱丝瓜品种,对18个有棱丝瓜品种进行海南冬季栽培试验,通过观测各品种主蔓前1 m的节数,主蔓前0.5 m内最大叶宽、叶长、叶柄长、叶面积,第1坐果节位,主蔓第5叶片处茎粗等植物学性状,经过变异系数、相关性等分析,比较出有棱丝瓜冬性的强弱。结果表明,7号海大一号(繁能)、13号泰国中果、14号春优等3个丝瓜品种冬性较强;9号仙山、12号GL步步高、15号华玉、17号华宝1号等4个品种冬性较弱;其他11个品种在海南冬季表现为冬性一般。
关键词:有棱丝瓜;植物学性状;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冬性
中图分类号:S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1)12-047-05
Abstract:In order to select Luffa acutangula (L.) Roxb. variety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winter in Hainan, 18 Luffa acutangula (L.) Roxb. germplasms were planted to compare their adaptability in winter in Hainan, the pitch numbers of 1 m before the main vine, the maximum leaf width, leaf length, petiole length and leaf area of 0.5 m before the main stem, the first fruit node, the stem diameter of main stem in the fifth blade were surveyed. The winter of different varieties we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variable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fferent Plant characters, and synthesizing the effects of winter temperature cycle and photoperiod on plant character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3 varieties including number 7 and 13 and 14 had stronger winter, 4 varieties including number 9 and 12 and 15 and 17 had weaker winter, the other 11 varieties had medium winter in winter in Hainan.
Key words: Luffa acutangula (L.) Roxb.; Botanical characters; Germplasm resources; Variable coefficient; Winterness
絲瓜为葫芦科丝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原产于东印度,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亚洲各地,包括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l (Linn.) Roem.]和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 (Linn.) Roxb.]2个栽培种。两者均属于短日照植物,有棱丝瓜对日照要求更加敏感。华南地区的栽培类型以有棱丝瓜为主,主要的栽培季节集中在春秋两季,海南省有棱丝瓜远销省内外和港澳台地区[1]。
丝瓜种质资源是丝瓜新品种选育、遗传理论研究、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主要利用常规育种和杂交一代优势来选育适合种植的种质资源[2-6]。目前,我国已收集丝瓜种质资源500多份,其中,有棱丝瓜50多份[7]。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近几年收集了各地丝瓜种质资源,包括野生资源200多份,并进行了鉴定、保存和利用[8];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对丝瓜品种资源进行了鉴定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丝瓜品种的基本特性[9]。但整体而言,我国丝瓜研究基础还是较为薄弱,体现在资源本底不清、资源特性不明、资源利用受限等。
品种冬性是南方反季节丝瓜栽培品种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筛选培育强冬性品种对于具有反季节种植比较优势的海南来讲意义重大。但目前关于有棱丝瓜冬性的研究在国内鲜有报道。笔者以18个有棱丝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海南冬季简易设施栽培下,通过系统观测和分析不同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比较出各品种冬性的强弱,为选育冬性强,适宜在海南、两广等地冬季种植的有棱丝瓜品种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8个有棱丝瓜新品种,具体品种名称、编号和来源地见表1。
1.2 方法
试验在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的有棱丝瓜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地为壤砂土质,肥力中等,每667 m2以腐熟有机肥1000 kg和复合肥75 kg作基肥一次性施入。起20 cm高畦后覆盖地膜,灌水采用膜下滴灌,在植株抽蔓2~3 条时,搭篱壁式架,然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18个参试的丝瓜于2016年12月18日播种于72孔穴盘进行育苗,2017年1月3日全部定植入塑料大棚,株距60 cm,行距100 cm,双行种植,每个处理30株,以14号品种春优作为CK,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
2017年3月开始分别对不同品种有棱丝瓜的第1坐果位果实进行标注。在坐果期调查主蔓前1 m节数,主蔓前0.5 m内最大叶片叶宽、叶长和叶柄长,第1坐果节位,主蔓第5叶片处茎粗等植物学性状。并且拍摄记录了不同品种有棱丝瓜的花芽分化、挂果数,果实大小,主蔓分枝等植物生长发育状况。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每个品种抽样10株观测,3次重复。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Excel 2007与DPS 7.05软件进行统计与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用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有棱丝瓜叶片性状
由表2可知,不同品种有棱丝瓜之间叶宽、叶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春优(CK)叶宽和叶长均为最大,CK与3、6、7、8、9、13、16、17号之间叶宽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CK叶长显著大于2、4、11、12、15号,而与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从叶长/叶宽来看,CK显著低于1号,与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叶柄最长为9、17号两个品种,且均与8、10、18号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叶面积以CK为最大,且显著高于品种2、4、11、12、15号,而与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品种2、4、11、12、15等叶片发育显著低于对照,其他品种叶片表现一般。
2.2 不同品种有棱丝瓜主蔓前1 m的节数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品种有棱丝瓜节数不同,在8~10节的有6、7、8、13、18号等5个品种;在10~12节的有1、3、4、9、10、11、12、14、17号等9个品种;在12~13节的有2、5、15、16号等4个品种。其中均值节数大于CK的有5个品种,等于CK的有1个品种,小于CK的有11个品种。变异系数在10%以下的有3、8、13、15、17号等5个品种;在14%~19%的有4、6、7、10、12、16、18等7个品种;在20%~36%的有1、2、5、9、11、14等6个品种。其中,变异系数大于CK的有2、5、9号,其他品种变异系数均小于CK。
2.3 不同品种有棱丝瓜第1坐果节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品种有棱丝瓜的第1坐果节数不同。其中,在10节左右的品种有10号,在14~16节的有1、4、8、15等4个品种,在18~20节的有2、7、11、12、13、14、16等7个品种,超过20节的有3、5、6、18等4个品种,其中,在田间发现未挂果的有9、17等2个品种。与CK相比,坐果节数大于CK的有品种2、3、5、6、12、18;坐果节数等于CK的有7、11、16;其他品种坐果节数均小于CK。变异系数低于10%的有5、10、18等3个品种,变异系数在10%~20%的有1、2、3、4、6、8、11、14、16等9个品种,变异系数超过20%的有7、12、13、15等4个品种。与CK相比,变异系数高于CK的有1、3、6、7、8、12、13、15、16等9个品种;11号品种变异系数与CK持平;其他品种变异系数均小于CK。
2.4 不同品种有棱丝瓜主蔓茎粗
由表5可知,不同品种有棱丝瓜的主蔓茎粗大小不一。茎粗在3.40~4.50 mm的有8、12、13、15等4个品种;莖粗在4.80~5.60 mm的有1、4、9、10、11、14、16、17、18等9个品种;茎粗在5.90~6.50 mm的有5、6、7等3个品种;茎粗在6.90~7.70 mm的有2、3等2个品种。从不同品种的茎粗均值来看,2号品种最大,与品种3、5、6、7等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从各品种的茎粗变异系数来看,变异系数在2%~12%的有4、6、11、16、17等5个品种;在16%~22%的有1、2、3、7、10、14、15、18等8个品种;22%~37%的有5、8、9、12、13等5个品种。品种5、8、9、12、13等茎粗变异系数均大于CK,其他品种茎粗变异系数均小于CK。
2.5 不同品种有棱丝瓜植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由表6可知,对不同品种有棱丝瓜的植物学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叶宽与叶长、叶面积、叶柄长等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茎粗、第1坐果节位呈正相关,与节数呈负相关;叶长与叶面积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叶柄长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茎粗、第1坐果节位呈正相关,与节数呈负相关;叶面积与叶柄长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茎粗、第1坐果节位呈正相关,与节数呈负相关;叶柄长与茎粗呈正相关,与节数、第1坐果节位呈负相关;茎粗与叶宽、叶长、叶面积、叶柄长、节数、第1坐果节位呈正相关;节数与叶宽、叶长、叶面积、叶柄长呈负相关,与茎粗、第1坐果节位呈正相关;第1坐果节位与叶宽、叶长、叶面积、茎粗、节数呈正相关,与叶柄长呈负相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叶面积小的节数就越多,茎粗小,其第1坐果节位也低;叶片面积大的节间大,叶柄长,茎粗大,第1坐果节位高。
3 讨论与结论
有棱丝瓜冬性的强弱会受到冬季温度及短日照的影响,冬性强的品种能正常结果,叶片的生长、节长、挂果的节位都正常;冬性弱的品种,在低温、短日照下就会出现叶片面积小、节间短、花打顶、茎小等植物学性状,由于夏季光照度较强,不适合冬季种植的品种可能会适宜夏季种植,甚至优于冬性强的品种。而冬季能正常营养、生殖生长的,由于夏季高温长日照,该品种可能就不适宜夏季栽培[10-13]。在海南冬季夜长日短、昼夜温差较大的生长环境下,不同的有棱丝瓜品种会产生不同的生长反应。9、17等2个品种出现雌花发生迟,出现不能挂果现象,表明这两个品种冬季栽培生长挂果能力较差,冬性能力较差,不适宜在华南地区冬季种植;1、4等2个品种第1坐果节位偏低,挂果数量少且果实小,表明这些品种冬季栽培挂果能力一般,冬性能力一般;但是否可作为夏季种植品种需要再深入的试验。
叶柄是判断叶片生长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而判断植物的长势[14]。第1坐果节位是判断有棱丝瓜早熟性的主要性状之一,关佩聪[5]研究表明,冬季生长环境对有棱丝瓜的第1坐果节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日照能显著提高第1雌花节位,提高第1雄花节位。同时,高温强化了长日照促进雄、雌花提早开放的效果。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主蔓前1 m节数,主蔓前0.5 m内最大叶宽、叶长和叶柄长、第1坐果节位、主蔓第5叶片处茎粗等植物学性状在相同的光照和温度下都不相同。冬性强度好的品种叶片面积大,叶柄长,主蔓茎粗在5.90 mm之上,第1坐果节位在18~24节;冬性强度一般的叶片面积一般,主蔓茎粗在4.50~5.90 mm,第1坐果节位在14~16节;冬性强度弱的叶片数多而叶片小,主蔓茎粗小于4.50 mm,第1坐果节位在14节以下,由于长势不好,甚至出现不坐果现象。
综合各品种田间植物学性状,冬性强的品种有7号海大一号(繁能)、13号泰国中果、14号春优(CK)等3个品种,适合作为有棱丝瓜冬季育种的材料;冬性弱的品种有9号仙山、12号GL步步高、15号华玉、17号華宝1号等4个品种,可作为有棱丝瓜夏季育种的材料。其他11个品种在海南冬季表现为冬性一般。
参考文献
[1] 林师森,成善汉,尚辰.有棱丝瓜海大1号×海大2号的杂种优势[J].热带生物学报,2014,5(1):48-51.
[2] 王益奎,胡祥红,李文嘉,等.光周期处理对有棱丝瓜花性分化和内源激素的影响[C]//中国园艺学会.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 广州:《园艺学报》编辑部,2009:146.
[3] 李文嘉.广西有棱丝瓜种质资源及其利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3(1):25-26.
[4] 冯学杰,吴月燕,符坚,等.北运型有棱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2014(16):26-28.
[5] 关佩聪.丝瓜的光周期反应[J].园艺学报,1990,17(2):126-132.
[6] 黎炎,李文嘉,王益奎,等.有棱丝瓜新品种皇冠3号的选育[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4):415-417.
[7]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6-188.
[8] 何晓莉,李植良,张长远,等.粤北山区丝瓜种质资源观察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0(3):17-18.
[9] 李文嘉,方锋学.广西优良丝瓜品种资源简介[J].长江蔬菜,2002(9):9-10.
[10] 苏小俊,徐海,袁希汉,等.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2):154-157.
[11] 苏小俊,袁希汉,徐海,等.丝瓜部分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及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7,41(5):111-113.
[12] 陈晓明,王肇萍,秦家乐.长江流域有棱丝瓜大棚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8(2):30-31.
[13] 王益奎,黎炎,李文嘉.我国丝瓜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9(4):121-124.
[14] 黄文娟,韩铃,焦培培,等.胡杨异形叶叶柄长度与叶片形态指标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