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伍 吴飞龙
摘 要:采用不同农药品种和施药器械,进行了水稻穗期褐飞虱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三氟苯嘧啶SC 300mL/hm2和60%烯啶虫胺·呋虫胺WG 300g/hm2对水稻穗期褐飞虱的防效较高,持效时间长,防效理想。同时,在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治、植保无人机喷洒用量为22.5L/hm2时,对褐飞虱的防效较高,持效时间长,防效与电动施药器械人工施药相当。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农药;植保无人机;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4-009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高效、新型的植保药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其中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普及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植保无人机不仅能防治病虫害,又能播种、施肥和观测,病虫防控高效、省工省力、一专多能受到广大农户的接受和欢迎。但在农业生产中,水稻后期(穗期)病虫害防控时,因植保无人机喷洒用量少,水稻后期郁密度大,在对水稻下部和基部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对褐飞虱的防效明显降低,达不到病虫防控的要求。同时,由于部分农户的长期、单一使用同种高防效药剂品种防治褐飞虱,致使褐飞虱对部分农药品种已产生了一定抗性,且抗性在不断上升,从而降低了防治效果。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农药品种、施药器械防治水稻穗期褐飞虱的防效差异,笔者开展了不同农药(械)防治水稻穗期褐飞虱的防效对比试验,为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穗期褐飞虱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0%佰靓珑(三氟苯嘧啶)悬浮剂(SC),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60%飞霸(20%烯啶虫胺·4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WG),由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80%锐捕(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WG),由山东松冈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30%天歼(6%呋虫胺·24%异丙威)悬浮剂(SC),由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大将领(吡蚜酮)水分散粒剂(WG),由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2 施药器械 大疆T20植保无人机,由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8L背负式电动喷雾器LS-18C,由台州市路桥奇勇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作物、防治对象 供试作物:水稻(穗期),杂交中籼稻,品种为Y两优17。试验防治对象:六(4)代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混发种群)。
1.4 试验示范设计
1.4.1 飞防示范 示范1:10%佰靓珑(三氟苯嘧啶)悬浮剂(SC)使用剂量为300mL/hm2,示范面积为3.33hm2。示范2:60%飞霸(20%烯啶虫胺·4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WG)使用剂量为300g/hm2,示范面积为40.0hm2。示范3:50%大将领(吡蚜酮)水分散粒剂(WG)使用剂量为450g/hm2,示范面积为3.33hm2。示范区不设重复,植保无人机喷洒用量设定为22.5L/hm2。
1.4.2 常规试验 试验共设6个处理(见表1),2次重复,共计设1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66.7m2(10.5m×6.35m),小区随机排列设计。
1.5 试验过程 示范区位于安徽省郎溪县建平镇郎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示范区总面积53.4hm2,泥质土壤,土壤肥力中等;水稻为杂交中籼稻,品种为Y两优17。水稻种植方式为机插秧,机插秧时间为2020年6月10日,水稻长势良好、较均匀。水稻前期防治病虫害共用药2次,第1次在7月24日,第2次在8月22日,防治稻飞虱药剂均使用50%飞电(吡蚜酮)WG,使用剂量为300g/hm2。试验示范用药时间为2020年9月6日上午,天气晴朗,无风。飞防示范区,按照示范设计处理施药,大疆T20植保无人机飞防处理,喷洒用量为22.5L/hm2。常规试验田,按试验设计处理施药,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人工喷雾处理,使用水量为450L/hm2。施药前,田间留有1~2cm浅水层。水稻处于灌浆初期,田间褐飞虱发生量较大,平均百丛虫量为4210头,以低龄若虫為主,其所占比例为78.8%。
1.6 调查时间与方法
1.6.1 安全性调查 施药后的第3天、7天分别目测各示范区、小区处理水稻生长情况,观察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
1.6.2 防治效果调查 施药后的第6天、14天左右,分别调查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调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处理区调查10点,每点调查2丛,共调查20丛。记载褐飞虱虫量、虫龄(态)等,并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统计和计算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安全性 分别于施药后3d、7d目测,各处理小区水稻的叶色、株高、分蘖情况均完全正常,处理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2.2 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常规试验处理几种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效,药后6d,10%三氟苯嘧啶SC、60%烯啶虫胺·呋虫胺WG、80%吡蚜酮·烯啶虫胺WG、30%呋虫胺·异丙威SC防效在70.95%~78.03%,50%吡蚜酮WG防效为60.71%;药后13d,10%三氟苯嘧啶SC、60%烯啶虫胺·呋虫胺WG防效在90.01%~95.01%,80%吡蚜酮·烯啶虫胺WG、30%呋虫胺·异丙威SC防效在83.01%~87.70%,50%吡蚜酮WG防效为78.56%。植保无人机飞防处理,几种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效,药后6d,10%三氟苯嘧啶SC、60%烯啶虫胺·呋虫胺WG防效在71.88%~77.65%,50%吡蚜酮WG防效为59.40%;药后13d,10%三氟苯嘧啶SC、60%烯啶虫胺·呋虫胺防效WG在90.01%~94.88%,50%吡蚜酮WG防效为77.95%。
3 结论与讨论
在水稻穗期褐飞虱重发的情况下,以10%三氟苯嘧啶SC 300mL/hm2和60%烯啶虫胺·呋虫胺WG 300g/hm2的防效较高,持效时间长,防效理想,推荐交替轮换使用用于褐飞虱防治;50%吡蚜酮WG 450g/hm2的防效偏低,褐飞虱对其已产生了一定的抗性,长期单一使用将加快抗性的升高,不推荐使用于水稻穗期褐飞虱防治。在植保无人机飞防示范中,在喷洒用量为22.5L/hm2时,以10%三氟苯嘧啶SC 300mL/hm2和60%烯啶虫胺·呋虫胺WG 300g/hm2的防效较高,持效时间长,防效与电动施药器械人工处理基本相当。在水稻穗期进行褐飞虱防治时,要选准对路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抗性产生,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用量为22.5L/hm2,选用自动模式进行施药,用足药量,均匀喷施,确保其防治效果。
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由于部分无人机机手过于追求防治工效、作业效益等,植保无人机在水稻后期(穗期)病虫害防治中,喷洒用量一般均设置在15.0L/hm2左右,这与防控真正需要的喷洒用量有较大的差距,且表现较突出、现象较普遍,致使生产中存在较多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穗期褐飞虱防效偏低的案例。因此,在水稻后期(穗期)防治褐飞虱时,设置科学合理的喷洒用量将是保障其高防效的根本,仍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从而推动植保无人机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科学高效应用。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