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库建设研究主题演进与智库工作发展方向

2021-01-13 09:47卜玉敏曲建升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

卜玉敏 曲建升

摘要:[目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了解我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演进与未来智库建设的重点工作,为国内智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文献,首先,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主题的演进特点,并归纳热点研究主题;其次,对热点主题中涉及的智库类型和智库组织,通过内容分析,梳理关于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最后,提炼了我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工作。[结果/结论]我国智库建设研究主题的变化与政策热点高度相关,近年,研究热度有所下降。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机构联动与协同创新、大数据技术应用、体制机制与运行管理等7个方面。归纳和提炼了智库组织、人才队伍、成果质量、传播影响、体制机制与运行管理等几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智库建设    主题演进    重点工作

分类号:C932;G353.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6.06

1  引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的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服务作用日益明显。智库作为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并提出政策咨询建议[1],从而推动科学决策。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智库具有理性决策外脑、多元政策参与渠道以及决策冲突理性辨析平台三个主要职能[2],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各类智库发展的政策文件,极大地推动了智库理论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提出更是为国内智库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应当看到,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智库建设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智库相比,在治理水平、运行机制与研究质量等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认识智库建设历程并把握智库发展趋势,有助于抓住工作重点,把握智库发展规律,在未来设计中有的放矢。

智库研究与智库实践相互映衬、互为依托,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的变化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智库的建设情况。本文基于研究文献,对我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演变进行分析,归纳智库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提炼未来智库的工作重点,以期为国内智库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2  对智库建设与发展研究主题的计量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1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库中,检索关于智库建设、智库发展的文章,检索式为“TI=‘智库’+‘思想库’+‘脑库’+‘智囊团’+‘智囊库’ AND TI=‘建设’+‘发展’+‘下一步’”,得到947条结果,检索时间是2021年8月4日。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去掉通知、会议综述、谈话录、致辞、推荐语等非研究性文章,并删除主题无关的文章,筛选后得到793篇文章。

2.1.2  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智库建设的研究主题。首先,通过年发文量看智库建设研究的总体变化情况;其次,分别使用CiteSpace、VOSviewer绘制关键词突现图、时间线图、聚类图,并统计每三年新增高频词,分析研究主题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后,结合高频词,归纳智库建设和智库发展的若干研究主题。

2.2  年发文量变化情况

图1为793篇文章的各年分布统计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每年文章数量处于0~2篇,2008年开始崭露头角,2011—2016年逐年增长,2015—2018年,智库建设的研究热度保持较高水平,近几年数量有所下降。

这种变化与智库政策和实践有密切联系。2008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成立,目前,已成为中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推动全球化的重要智库,也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2009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是集中经济研究领域高端人才并广泛联系各方面经济研究力量的综合性社团组织。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2013年,中國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创建。同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概念[3]。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上述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智库的发展进程。

2.3  研究主题变化分析

将793篇文章信息导入CiteSpace,根据关键词共现情况绘制时间线图,如图2所示。2012年之前,研究的主题数量较少,关键词不集中。研究主题从2013年开始增多,关键词集中分布在2013—2019年。

为了清晰展示2013年至今的研究主题变化情况,截取2013年至今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在CiteSpace中,设置参数为频次大于等于2(n≥2),时间切片长度为3,每个时间切片内选取前50位高频词。得到的聚类结果中包括154个关键词节点,聚类的模块值(Q)是0.7867,平均轮廓值(S)是0.9309。图3和图4分别是2013年至今智库建设研究的时间线图和关键词突现图。同时,采用Vosviewer分别绘制每一年高频词的聚类图。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对聚类图一一展示。

结合文章内容和图谱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1992—2012年,文章有69篇,研究主题包括国际先进智库及欧美智库分析研究、图书馆智库服务、社科院智库以及大学智库建设等,其中以国际先进智库建设经验研究最多。

(2)2013—2015年,文章有174篇,研究主题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及其功能、体系、影响力,高校智库功能及建设路径;此外,还有图书情报机构智库服务、教育智库、民间智库(或社会智库)以及科技智库等。

(3)2016—2018年,文章有390篇,高校智库的相关研究增多,包括多机构间协同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智库建设、智库成果转化、咨政功能、智库专业化发展等,与之紧密相关的首先是高校图书馆的智库服务研究、智库独立性,其次是科技智库功能及其发展路径、媒体智库和社会智库发展、图书馆智库建设、各类专业性智库以及智库评价、大数据技术应用等。

(4)2019年至今,文章有160篇,研究主题包括高校智库建设、媒体智库及媒体融合发展、图书馆智库、科技智库以及数据驱动下的智库建设等。

进一步对1992—2012年、2013—2015年、2016—2018年以及2019年至今,每个时间段的新增高频词(n≥5)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其中,对1992—2012年和2019年至今两个时间段的新增高频词补充到n≥3。

表1的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保持一致。将表1中各个时段的新增高频词与图1的政策文件对照,不难发现,研究主题变化与相关政策呈现较强一致性: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4年,《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出台,高校智库研究也相应增加;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显著增多;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社会智库、科技智库、媒体智库研究增加,但社会智库增加并不显著;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媒体融合发展对接智库建设的研究也有所增加。

综上所述,国内智库建设研究主题的变化与国家政策热点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20世纪末就已出现相关研究,但数量偏少,受政策影响,直到2013年前后研究主题数量明显增多,并迅速增加,2016—2018年主题数量最多。第二,近年来,文章数量和新增主题都有所减少,说明研究热度有所下降。第三,高校具有从事智库研究的天然优势,但因存在一些内外部的制约因素而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高校智库一直是智库建设的研究重点;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科技决策智库、媒体智库近年的突现强度较高。第四,2017年出台社会智库发展的相关政策后,社会智库研究并未突现,这说明国内的社会智库发展可能存在瓶颈。

2.4  研究主题综合分析

为了综合分析1992年以来的智库建设热点的研究主题,本文统计了所有出现频次为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并将其分为2类:一类是表示机构实体的智库概念类关键词,另一类则是表示智库发展相关因素的业务类关键词。具体如表2和表3所示。

智库概念类关键词有36个,平均词频是20.11;智库业务类关键词是45个,平均词频是11.78,说明研究主题多围绕智库类型开展。结合第2.3节的分析结果,将智库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归纳为12类:高校智库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图书情报档案机构智库服务、媒体智库建设、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教育智库建设、地方智库建设、机构协同创新、数据驱动智库建设、智库人才评价与培养、社会智库建设、智库评价。

3  对智库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内容分析

在上述的12类研究主题中,有9类属于智库概念类,说明关于这9类智库组织的研究较多。为了进一步明晰学界对智库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做如下分析:首先,在所得793篇文章中,检索题目(或主题词)包括高校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媒体智库、科技创新智库、教育智库、地方智库、智库联盟、社会智库及其同义词的文章,归纳关于各类智库建设的研究角度;其次,归纳并整理,得到7个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最后,提炼总结文章的理论观点,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3.1  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

本文将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分为7个方面。

3.1.1  机构联动与协同創新    机构间协同创新能够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指出大力推动协同;《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智库与实际部门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近年来,多种形式的智库协同组织兴起,例如,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等,协同模式有高校-高校、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媒体、政府-工程院等。

3.1.2  传播力与影响力    智库影响力是智库的价值所在。智库影响力包括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智库的影响力有显著提升[4]。其中,国家党政/科研院所智库影响力最大,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影响力仍有不足,中国智库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较弱。智库影响力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优化传播方式,丰富成果表现形式,利用好媒体渠道进行社会传播,建立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有效的议题设置、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3.1.3  智库服务    图书情报和档案机构拥有信息资源优势,是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的重要主体。图书情报机构的智库服务可分为2类:一类是支持类智库服务,即为智库机构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另一类是主体类智库服务,即其本身作为主体开展研究,提供决策咨询功能。例如,高校图书馆既可以建设专利智库,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5],又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文献供给和学科服务支持智库研究。目前,以第一类服务居多。档案馆的智库服务举措体现在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通过建立数据仓储、语义化处理、数据挖掘、平台共享等技术提供知识服务[6-7]。

3.1.4  智库评价    智库评价对智库建设具有引导作用。近年来,国内多个智库评价机构相继推出智库评价报告,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智库报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和《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和《CTTI来源智库发展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合作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等,评价维度包括智库吸引力、智库管理/治理、智库资源、智库成果、智库活动以及多种智库影响力等[8-9],既有综合智库评价,也有不同智库类型的分类评价,智库影响力在智库评价中最受关注。此外,还有智库评价体系的细分研究,如科技智库评价、智库透明度评价等理论研究。

3.1.5  大数据技术应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逐步由理论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10],《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具备“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这一基本要求,可见大数据技术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在智库建设中的应用,体现在各类资源数据化开发、多源数据连接、智能数据采集、智能化分析以及科研协同、智库信息化流程管理等[11-13]。我国智库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智库建设和提高研究能力方面仍显不足,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1.6  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国内学界对智库人才建设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国外经验总结、发展建议、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14],研究要点包括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人才评价、人才交流、人才管理等。在人才结构配置方面,不同类型智库的要求有所不同;在人才素质方面,跨学科人才稀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智库人才评价包括2个方面,分别是智库机构层面和个人层面。前者属于智库评价的范畴,后者是对个人贡献的评价。人才交流具有提高人才素质、提升智库影响力的作用,会议交流、“旋转门”机制是两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人才管理的研究内容有人才教育培养、人才储备来源、人才激励、人才进入与退出等。

3.1.7  体制机制与运行管理    现有研究对关于智库体制机制与运行管理的研究較多,且所得结论及建议较为集中,其中不乏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研究内容可分为2类:一类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即国家智库治理,包括各类智库的功能定位、发展政策与配套的制度体系等;另一类是智库组织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包括智库组织管理机制、人才管理机制、交流合作机制、资金来源机制、课题研究机制、成果输出机制等。体制机制与运行管理是关系智库发展优劣的关键因素,需要国家、智库与社会协同发力,有待学者的长期探索与完善。

3.2  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工作

通过归纳与提炼,本文将智库建设与发展的理论观点总结为5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工作。

3.2.1  多机构高效协同    根据实际建立合适的协作模式,以达到机构间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的效果,将媒体的热点追踪和成果传播优势、政府机构的行政实践优势、科研机构的调查研究优势充分融合,从而在议题设置、研究过程、成果传播、成果应用等方面得到整体优化。同时,长期的合作组织应当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共同而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框架协议,明确指导思想、战略定位、研究内容等要点,否则形同虚设。

3.2.2  建设复合型、多源化的人才队伍    建设复合型、多源化的人才队伍:第一,构建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智库研究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不仅需要研究人员自身具备一定的综合学科素养,更要在智库内部建立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队伍结构,注重能力构成的多样性,使调查研究能力、关系维系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人才协同工作。第二,推动形成开放的人才流动和多源人才引进机制,根据研究项目组建跨机构研究团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旋转门”机制,推动政、商、学、研各界人才协同工作。第三,注重跨学科、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智库研究的特点,培养具备综合思维和跨学科、全流程素养的智库研究后备军。

3.2.3  提高产品质量    第一,优化议题设置,通过与用户关系维系、各界人才引进、与媒体合作等方式,掌握用户需求,追踪热点和前沿。第二,发展实证研究,转变理论驱动主导为数据驱动主导,打造集文本分析、数据挖掘、专业模型为一体的智能化分析平台,增强大数据技术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打破数据“孤岛”,逐步建立融合政府数据与产业数据的多源化综合数据平台。第三,优化流程管理,建设智库运行信息化平台。第四,专业化智库应立足研究领域,长期深耕积累专业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专业品牌。

3.2.4  广泛影响与传播    第一,利用融媒体对重要项目公开成果进行广泛传播,提高社会影响力,同时间接提高政策影响。第二,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研究,举办成果发布会、研讨会,提高学术影响力。第三,提升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话语体系[15],传递中国声音;关注国际热点,牵头开展国际智库合作项目,参与国际智库联盟;与国际智库建立人才交流项目,开展联合人才培养等。第四,发挥智库“二轨外交”的功能,以良性对话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第五,面向各类受众灵活转变话语风格和表达方式,如面向公众应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面向政府应语言凝练、简洁明了。

3.2.5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运行管理    第一,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科学界定各类智库功能定位,逐步引导建立符合各类智库特点的体制机制,使各类智库规范有序发展。第二,智库内部建立和完善资金获取和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探索和建立严格的人事考核与完善的激励制度,激发研究热情,引导良性竞争。第三,优化设计,保持一定的智库独立性,形成多源融资渠道,包括政府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接受政府和企业委托研究、会议与培训收入等,保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围绕重大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扩大智库外围合作网络;基于“旋转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专家的经验优势,在不削弱智库第三方属性的基础上,强化智库的政策敏感性、观点前瞻性、对策针对性。此外,高校智库应提高与所属高校的独立性,隶属关系应适合智库发展,使之在人才招聘、资源配置、研究选题等方面保持自主性,并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的学科、人才、学术资源优势,以扩大发展空间[16]。

4  总结与讨论

本文以文献计量为起点,层层推进,首先,分析了我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演进情况,归纳了热点主题;其次,基于热点主题中涉及的智库类型,从内容层面归纳总结了7个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最后,结合以上结论,从理论观点中提炼总结5类重点工作。

综合来看,我国智库建设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前期的研究主题主要以智库类型为轴线展开,与政策热点演进高度一致;我国智库正呈现高质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尚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以系统化思维总体考量,逐步解决;各类智库联合体是重要的中国特色,智库专家和管理者要关注联合体出现的动因和发展趋向,发挥好联合体在事业推动、经验共享、能力建设、业内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仅以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代表,文献来源不全;第二,虽然研究主题计量较为客观,但内容分析偏于主观,不够精细,未经过细致的编码过程,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一定的主观因素;第三,因能力所限,本文未能对主题演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层阐释。

参考文献:

[1] Paul Dickson. Think Tanks[M]. New York: Atheneum, 1971.

[2] 薛澜. 智库热的冷思考: 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5): 6-10.

[3]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为何特别强调“新型智库建设”?[EB/OL]. (2014-10-29)[2021-08-05].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29/c148980-25928251.html.

[4] 杨亚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智库影响力评价为视角的分析[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 70-78.

[5] 丁玉东. 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校图书馆专利智库建设研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 6(3): 55-60.

[6] 赵彩彩. 技术携手人文: 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智库建设路径探析[J]. 档案与建设, 2020(6): 29-33.

[7] 叶鑫. 新型智库建设视域下的档案知识服务研究[J]. 浙江档案, 2021(5): 46-48.

[8]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发布[EB/OL]. (2015-11-10)[2021-08-11]. http://www.cssn.cn/xspj/qwfb/201511/t20151110_2572577.shtml.

[9]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课题组. 2018CTTI來源智库发展报告[N]. 光明日报, 2019-01-07(016).

[10] 欧阳剑, 周裕浩. 数据驱动型智库研究理念及建设路径[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 6(3): 20-27, 36.

[11] 罗繁明, 袁俊, 赵恒煜. 基于大数据的特色新型智库平台建设研究: 以广东智库信息化平台为例[J]. 情报资料工作, 2020, 41(5): 42-48.

[12] 龚振炜, 安达, 傅智杰, 等. 国家工程科技高端智库信息化建设研究[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9, 14(12): 1221-1227, 1241.

[13] 徐宁. 智力资源的数据化开发利用与新型智库建设[J]. 图书与情报, 2020(3): 25-26.

[14] 时名早, 司明. 我国科技决策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他国经验与对策建议[J]. 科学管理研究, 2020, 38(4): 125-130.

[15] 刘德海.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话语体系[N]. 光明日报, 2019-07-29(016).

[16] 黄清子, 马亮. 二维独立性视角下的高校智库运行模式: 基于某省的比较案例研究[J/OL]. 情报杂志: 1-7. (2021-06-22)[2021-08-1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210621.0855.004.html.

作者贡献说明:

卜玉敏:收集分析资料,设计论文结构,撰写初稿;

曲建升:提出文章选题,提出重要观点,文章修改。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Based on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me evolution process of domestic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nd the key tasks of future development, so that w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omestic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Method/process] Based on CNKI core journal literature, firstly, we apply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analyze the theme evolution, and summarize the key topics; secondly, focusing on the types of think tanks and think tank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key topics, sort out the key research point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finally, the key task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in China are refined. [Result/conclusion]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theme was highly related to policy hotspots; research enthusiasm has been declining in the past two years. Seven key research points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institutional linkage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ig data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We extract and summarize five aspects key tasks for future domestic think tanks’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 organization, talent team, quality of results,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theme evolution    key tasks

收稿日期:2021-08-24     修回日期:2021-09-26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
高校智库建设定位与发展路径浅析
高校智库:学术立场与社会关切
农产品质量安全智库建设的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统一战线智库建设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探究国家开放大学新型智库建设运行模式
我国行政决策模式转型与新型智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