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三要素:建构数字艺术性及重启可能人生

2021-01-13 00:50单小曦宋雨澄
文艺论坛 2021年6期

单小曦 宋雨澄

摘 要:新媒介文艺不同于传统印刷时代文学艺术的核心特质可归结为“数字艺术性”。橙光文艺以橙光交互平台为依托,采用了典型的超文本模式,在数字艺术性的创造方面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代表性。《人生重启》充分地运用了节点、链、网络超文本三要素的建构功能,生产出了不同于传统文艺作品的美学效果——复合符号文本、交互性叙事、存在互渗等数字艺术性。超文本三要素的使用,使读者可以不断突破现实局限,穿行于多维空间和“平行宇宙”,实现人生重启,抵达多重可能人生,获得传统文艺作品难以提供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超文本三要素;《人生重启》;数字艺术性;交互性叙事;存在互渗

可以把新媒介文艺不同于传统印刷时代文学艺术的核心特质归结为“数字艺术性”。数字艺术性内容广泛,生产机制复杂。在超文本文艺形态中,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节点、链、网络等超文本三要素,对数字艺术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建构作用。这在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文本文艺生产中表现突出。在中国当代新媒介文艺领域,橙光平台生产的作品采用了典型的超文本模式,在数字艺术性的创造方面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代表性。《人生重启》是橙光签约作者Dr. Lee的代表作,是橙光现代题材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于2016年6月在橙光平台发表,2017年9月完结全部主线,2018、2019年仍然在更新人物番外。《人生重启》的标签为“男性向”“现代”“职场”,相比其他作品,它的读者群体广泛,不仅有许多年轻用户,一些70后、80后读者用户同样也在支持这部作品。《人生重启》对超文本三要素——节点、链、网络——进行了充分运用,创造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艺术性质的数字艺术性——复合符号文本、交互性叙事、存在互渗等,同时也形成了对人生可能性的多维开掘。对《人生重启》的分析,可以较好地透视出超文本三要素对数字艺术性的建构功能及其关于宇宙人生、社会历史、价值追求等思想主题的多维开掘。

一、超文本三要素的运用

《人生重启》恰当地使用了节点、链、网络超文本三要素,形成了一个精巧的超文本结构。在超文本研究中,通常认为节点、链、网络是超文本三要素。早在20世纪90年代,超文本理论家兰道就提出,对于计算机文本而言,需要用节点、链和网络等来建构起新的文本概念系统。之后,兰道的研究不断深化,但关于使用节点、链、网络等术语描述计算机文本的观点没有改变。①节点是超文本中单独的文本块,一个文本片段就是一个节点。而链是节点之间的联结。在超文本中,是链将节点组织成了“网状结构”②。凡是链能到达的地方或文本能够辐射到的领域,都构成了超文本系统的一部分。网络空间中的文艺作品、书评区、受其影响的同类型其他作品等,共同形成了一个广义超文本系统。在这個意义上,橙光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超文本系统。作为平台上的一部作品,首先是超文本系统中的一个“文本块”,也可以将之理解为狭义的超文本文件。理想的数字超文本文件“应当为每个用户提供进行充分个性化的写作——阅读以至于倾诉——倾听的可能性。”③

橙光作品《人生重启》较为成功地运用了超文本三要素,并结合橙光特有阅读元素——“选项”和“分支”,在作品文本内部形成超文本结构。它以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符号复合而成的一段段风格各异的小故事作为节点,用贴近大众思维的选项选择和由日常行为累积而成的“属性数值”,共同组成决定人生走向的链,从差别各异的情节分支延伸出多线性故事和多种结局,打造作品的超文本网络。

《人生重启》以丰富的故事节点为基础。节点的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节点中存储的信息丰富。每个节点都由作者设计,根据故事需要融入多符号——语言符号、图像符号、声音符号等。多符号复合运作形成了复合符号文本,再经过主体审美欣赏加工,在主体意识内部深层生成复合性文学意象。④每个节点之内都能够存储丰富的信息,人们在面对文本时可以自由理解、创造,由此在节点之外也延展出更广阔的表意空间。读者用户如何解读节点提供的信息,将影响后续的节点走向和情节发展。二是节点数量多,作者有条件将文本总容量扩大。最明显的体现为其中塑造了众多个性独特、形象立体的人物:为追求自由、摆脱家族控制而放弃优质生活的萧世,出身平凡却始终坚持自我、不因外界动摇的江磊,因跛脚受到不公平待遇却始终对世界充满善意的叶梓晴,为证明自己能力不输任何男性而努力工作的姜淼……以上只是几个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在必读节点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情节各异的故事节点。读者在链接处做出不同选择,可能看到更多人物以及人物展现出的不同面孔。除了在人物上有所体现,大量节点也使每个人物都延伸出多种可供阅读的故事,表达多元话题,成长、学业、亲情、爱情、人性、社会等都在作品中以各式各样的事件得到呈现。作品运用节点描绘不同的人生面貌,建构丰富的可能人生。

在大量、丰富的节点之上,作品运用链将各节点连接,并与橙光的特色交互元素——选项、分支相结合,共同作用于情节走向,让读者在选择、改变中获得审美体验。分支是橙光作品中常见的文本设计。读者在选项处进行不同的链选择,便会导向不同节点,各节点连接成分支。在《人生重启》中,读者扮演角色做出的选择会影响人物属性、事业进程、可攻略人物对自己的好恶感受,根据不同的选择进入不同的分支。《人生重启》中兼有“直接分支”(用户进行某种选择后,后续剧情因为用户的选择而直接发生改变)和“数值积累”(作者日常属性积累形成属性数值变化,后续剧情发生改变)。⑤初入作品确定身份时,读者选择“豪门贵公子萧世”或“奋斗小青年江磊”,是最大程度改变人生轨迹的直接分支;主人公在报考大学时,选择国内还是国外,是在特定阶段内改变人生经历的直接分支。作品中,直接分支处的选项设置往往简练清晰,两条链走向具有明显差异,随读者选择后续剧情直接发生改变,具有较强代入感。数值积累则有所不同,选项并没有明显优劣之分,也不一定出现具有明显差异的链走向。它更适用于作品中的长线情节发展,支持更新颖的文本设计。在主人公各自成长阶段内,需要进行多重数值积累。成长期每次出现学校的平面地图,可以点击地点,触发相应事件:去图书馆学习、去体育馆锻炼、去教学楼帮助老师等。到了假期,可在众多活动中选择:在家写作业、出门打球、和同学约会、进行社会实践等。主人公在面对其他人物时,做出不同选择,传达主人公的态度,同时也影响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好感度。在以上行为中,读者对链进行选择,也在零散、细小的分支中积累智商、情商、体魄、容姿、好感度等数值。数值高低决定分支走向,也影响主人公今后的成就高度。直接分支和数值积累不仅各有其功能,二者也经常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比如,萧世作为有钱人家的少爷,在出校时经常遭遇劫匪,这时产生了“战斗”或“逃跑”选项,这些选项形成了直接分支。选择“战斗”便评估萧世的打斗值——高于劫匪可以顺利脱身并提升打斗值,低于劫匪则会被绑架,提前进入“在劫难逃”结局。选择“逃跑”,也有一定概率逃脱失败。这处在表面的选项设置上是直接分支,在读者进行选择后又体现了数值积累的作用。综观整部作品,读者在选项处进行链选择,便沿着链去往不同的故事节点,链的运用归根结底都在直接分支和数值积累这两类之中,它们尽可能适应作品的形式,作用于每一个选项,以此达到其表现效果。

每一条链都将两个故事节点组织起来,作品中所有链结合所有节点、分支,最终建构起一个多结局、具有整体性的超文本故事网络。《人生重启》两条主线各自拥有多条分支,每条分支都有较长、较为丰富的叙事,且都需要紧密贴合故事发展轨迹,符合作品整体设定并具有故事性。节点、分支中的人物、事件通过链建立联系,互相交织成为一篇叙事完整的作品。组织故事网络一般利用分支,用直接分支判断读者意愿,用数值积累判定读者是否达到进入某条分支的要求。作品中将不同的倾慕女性角色作为不同支线,在每条支线上展开众多细小分支:在萧世主线的成长篇,分出两条人物支线,一条是门当户对叶梓晴的路线,一条是同学陆芸的路线,在大学篇又出现一条梁铮路线,即在社会篇前共出现三条支线;进入社会篇后,在叶梓晴这条支线出现了伴生人物韩露菲,梁铮支线出现了伴生人物荆柔,每个人物构成各自支线剧情。同时利用数值积累,使每条人物支线衍生出更多走向,从而形成多结局故事网络。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即主人公没能进入任何一条可攻略人物的支线,这又会走向几种不同的结局,虽不能获得爱情结局,但会获得事业结局等其他人生结局。《人生重启》运用节点和链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提供了能够影响情节发展的自由度,而网络的运用将这种自由度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从不同的分支展现事件的不同视角,呈现故事的整体面貌,以保证情节的流畅度、连贯性,使读者更好地融入剧情,也能为二次或多次阅读作品增添乐趣。

总而言之,《人生重启》运用超文本节点、链、网络三要素并与橙光的选项、分支等交互元素相结合,充分发挥超文本技术的特性,三要素彼此交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运用节点呈现丰富的故事,运用链使零散的节点之间具有关联,最终运用网络将纷繁复杂的亲情、爱情、人性、社会融入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建立起《人生重启》的艺术世界,它试图表达的不仅是某一种情感、某一个话题,也是运用超文本的网络在故事中实现各种情感的碰撞、各样事件的交错、各类人物的邂逅……最终交汇成人生百态。与超文本繁复的结构一样,各种可能的人生建构,同样纷乱、难以预测。

二、数字艺术性:超文本三要素生成出的美学效果

作品对超文本三要素的运用,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数字艺术性。此处的数字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节点中声音、图像等多种符号辅助文字表达,多符号复合建构 “复合符号文本”⑥;此三要素使叙事不再局限于完成状态的固定文本,形成允许读者参与其中的“交互性叙事”⑦;在三要素的运用之下,各节点、分支中的故事互相影响,产生了“存在互渗”的审美效应。

在《人生重启》中,超文本三要素的运用建构了复合符号文本,尽可能再现现实人生面貌。在诸多符号形式的运用中,作品仍然以语言为中心,或者说语言在集中符号生产中起“定调”作用。语言的使用形成了类似于剧作的脚本⑧,具有画面感和舞台性:用过渡或总结性语言呈现幕、场的切换;有大量对白;对白前面的括号里描述人物动作、心理、神态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气氛等。而从作品整体来看,多种符号在节点之中复合作用传达信息,形成复合符号文本。每次点击界面,文字符号都发生变化,其他符号如人物立绘、背景图像、背景音乐、动画特效等,将配合文字进行符号转变。在整部作品中,人物情绪波动时,面部也会呈现相应神态,如脸红、流泪、噘嘴等。天气变化时,背景图像会随之闪烁、晃动或是增添下雨、闪电等动画效果。气氛转变时,背景音乐也随读者点击而切换。这个世界中的人物、场景、行为等都在节点中被模拟,以接近实物的图像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以根据不同场合更换衣着,配饰、烟花、车辆等具体的物件也根据情节需要以图像形式出现。多符号复合作用可以调动读者多重感官,优化视听效果。读者不仅能读到人物的行为动作、喜怒哀乐,更能看到他们的神态变化甚至是衰老过程、听到符合气氛的音乐音效。例如从开篇来看,作品封面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夺目吸睛的亮紫色为背景,画面两侧分别为两位男主人公的人物立绘,中央是钟表以及“人生重启”几个大字,字体硬朗,字形扁方并略倾斜,配合背景中的斜线,整体时尚而富有运动感。点击“开始”进入序章,音乐改舒缓为欢快,画面切换为蔚蓝天空背景,年幼的主人公一只手举着纸飞机,配上白底蓝边与背景色彩相近的主题语,充满童年气息,可见复合符号为文本的呈现提供支持。

《人生重启》中也有许多有待提升之处,如:在图像上,所用人物、背景图像多出自不同画师之手,质量参差不齐,与文字的匹配度稍受限制;在音乐上,许多背景音乐出自橙光素材库,会与橙光其他作品共用音乐,如《人生重启》进入某人物矛盾激烈的节点时,会放出一段力度渐强的小快板节奏音乐,这也是橙光高人气作品《女寝皆是修罗场》的开场音乐,很有辨识度,在《人生重启》中也使用这段音乐极可能让部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出戏。尽管如此,《人生重启》已经成功运用超文本三要素将文字、音乐、背景、立绘、特效等融合,使橙光作品这种超文本文艺创作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在视听效果等方面,较早期超文本文艺有了显著进步,读者在超文本的故事网络中将欣赏到多种符号相互作用的效果。多符号互相呼应,与文字紧密贴合,实现多重感官刺激,使作品的表达效果比单一语言符号文本更加直观,体现的人生经历也形象、可感。

《人生重啟》运用节点、链、网络形成交互性叙事,增强了主人公人生经历的真实感,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作品中,“非线性或多线性、能动选择性、文本的不确定性”⑨等超文本诸多特点都有充分展现。非线性体现在作品由多节点构成,节点被阅读的顺序以及能否被阅读都受读者影响;能动选择性体现在读者通过直接分支或数值积累进行链选择,通往不同的节点;不确定性体现在不同节点之间,运用链构成众多支线,最终达成的结局各不相同。超文本的以上各个特点又都聚焦于交互性叙事上。具体表现在,各节点的出现、片段之间的衔接、情节的走向,都有难以预测的发展空间,读者能够参与到更深层次的文本再生产(此处伴随的是物质性文本的再生产,不同于现象学美学等理论所说的在作者完成固定文本条件下头脑意识进行的文本“填空”),从而与不在场的作者共同实施叙事行为。尽管《人生重启》中作者设定了51种结局,数量有限,无论读者如何发挥创作灵感,都只能与作者设定好的结局相对应,但即使几轮阅读达成的是同样的结局,各节点的阅读顺序也绝不完全一样。因交互性叙事导致节点被阅读的顺序不同,增加了组织作品的难度,也会出现组织起来的故事不够清晰的情况——情节重复甚至逻辑颠倒,几个节点之间产生混乱,这也是很多橙光作品都存在的问题,不过这种情况偶尔出现对于作品整体并没有太大影响。《人生重启》的交互性叙事更多地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融入”⑩式审美体验,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读者不仅能在虚拟世界中以某一主人公身份展开探索,也能与其他角色产生交集——与他们成为同学、同事、朋友、恋人等,即读者拥有一个主人公身份,并能够与其他角色建立联系。节点内容、结局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于是催发出自主创作热情,为喜爱的人物创作音乐、诗歌、绘画等各种同人作品,这也为艺术的大众化、生活化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超文本三要素的运用在作品中形成交互性叙事,贴合现实人生,助力文艺作品突破传统媒介束缚。作者在超文本创作平台发布作品,读者通过点击、选择体验不同支线,实现“人—机”交互;读者的评论反馈到平台,作者依据读者建议,对作品进行实时修改,实现“人—人”交互。交互性叙事也是大部分橙光作品都具有的审美风格,对比其他作品,《人生重启》的独特之处在于节点数量多、结局多,节点的排列重组使文本空间成倍扩大,交互体验的丰富性远远超越其他作品,因此成为中国超文本文艺中一部代表作。

在超文本三要素的运用下,节点、分支之间相互影响,能够产生“存在互渗”的美学效果,这在《人生重启》中有突出表现。所谓存在互渗(ontolepsis,也被翻译为“本体互渗”),“指小说本体层面的不同世界(许多平行的可供选择的世界)之间的共时性存在及其所发生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所产生的文学信息之间的互相渗透;从接受的角度说,则是读者对一个文学世界故事的阅读必然会受到另一个世界发生事件的影响,从而形成多种可能世界和故事情节的相互牵制、互相建构的奇特审美效果”11。也就是说,在超文本中存在互渗可发生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故事情节中,也可发生在读者抛弃已有路径、返回前文选择另一条链接之时,还可发生在不断重新排序的阅读路径中。12在《人生重启》中,超文本三要素的运用使读者交互行为不断发生,节点的出现及节点出现的顺序都受读者过往行为影响,上述几种存在互渗的情况往往在几个邻近的节点之间混合发生,甚至可能同时发生。

我们可以截取一个可以代表作品整体模式的片段进行具体分析。主人公江磊进入事业期,会出现一大一小两公司供其选择,小公司门槛低,但薪资待遇差。如果是初次阅读,在此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数值积累不满足应聘条件,直接进入结局“混迹社会”;第二种是数值积累足够,大小公司任选;第三种是数值积累稍差,只能进入小公司。第一种情况下,只能重新阅读,但已经结束的第一轮阅读永远存在,并对第二轮阅读甚至之后几轮阅读的文本产生影响——为避免过早进入结局,将改变链选择,调整故事走向,并注意积累数值,导致读者发现一些之前从未阅读过的节点。正是第一轮阅读的存在,使读者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之后的文本,读者在第二轮及之后阅读中发现更多新剧情,获得新奇体验。在第二种情况下,读者面对的两个选项有优劣之分——应聘大公司或小公司明显存在两种链走向。根据已有信息,大公司有明显优势,读者初次阅读多会应聘大公司,也会因自己积累了足够高的属性数值感到庆幸和满足,但小公司作为一个明显的劣势选项必有其存在的特殊原因——新人物姜淼的出场。在小公司中,主人公有机会和他的上司姜淼成为恋人,收获一段珍贵的感情。读者如果先进入大公司,只会专注于攻克职场难关或是延续之前的感情线;但如果先进入小公司,知道姜淼的存在,再回到大公司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因为读者知道自己错过了新角色、错过一段感情,期待情感体验的读者会产生缺憾感受。如果在前文中没有积累其他女性角色好感度,那么到了大公司基本只有日复一日的工作任务,那么这种缺憾感受也将逐渐被放大。在第三种情况,叙事中有重复递进式的设计,作品对阅读的主导性增强,但三要素的作用仍然存在。进入小公司后,如果工作之余去茶水间休息将触发偶遇姜淼的节点,第一次出现偶遇节点是对读者的提示。此后,再去茶水间还会几次阅读到完全相同的偶遇节点——偶遇姜淼,她向你点头示意,而后离开茶水间。这几次节点出现的作用完全不同,读者将好奇此节点重复出现的用意,并产生期待。以上每个重复出现的节点都是独立的,但它们被链组织起来后,便相互影响,产生了互渗。一般情况下,这一节点重复5次后,将在后文陆续出现新节点,帮助姜淼修打印机、听到姜淼与姜父的对话、姜淼为主人公开欢迎仪式等,二人逐渐建立友谊。如果主人公是单身,之后可以和姜淼一起外出,互表心意,成为恋人关系。每一个节点中的姜淼都是独立的,即一个节点中存在一个姜淼,另一个节点中存在另一个姜淼,但在阅读时候,节点通过链组织起来,读者便认为每个节点中的姜淼都是有联系的,主人公和姜淼逐渐变得熟悉。

这样,各节点之间互相牵制,又反过来对读者行为、对文本产生影响……这种持续不断的互渗,形成独特的美学效果:发现新节点、产生期待感、为后续情节发展做出预判。这种模式使我们体会到有些事件原本就不可能仅通过一种方式存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相互牵制,而这一切在传统平面印刷文学艺术中是很难实现的。可以认为,存在互渗是超文本文艺最能体现其特色和最具魅力的审美属性。

三、可能人生的探索与重启

《人生重启》运用超文本的节点、链、网络,在作品中打造各种人生经历,并通过数字艺术性的各个层面加以实现:通过复合符号文本,尽可能多方位、多角度展现人生面貌;通过交互性叙事使读者通过自身主观意愿,控制角色的人生走向;通过存在互渗,使得读者在不经意间将自身的偏好、取向带入作品中,展现出更加多重多维的可能人生。

具体来看,《人生重启》每一轮叙事即一次人生历程,读者在这一次次人生体验中能够看到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存在。作品运用链形成分叉叙事,每个分叉抵达的节点呈现两个或多个平行世界,汇聚成人生之网,打造了一个多世界系统,实现对量子理论“多世界解释”的文本诠释,表达关于人生的主题。人生虽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人生重启》在艺术世界中做到“重启”人生。人们在体会作品的过程中,超越现实的生存状态,可以走进多种、多维理想人生历程。

从作品整体来看,超文本三要素的运用,使读者体验到现实世界中无法亲身体验的众多人生可能。正式進入阅读后,众多人生经历可能逐渐显现。作品首先设置了萧世和江磊两个不同出身的人物,读者任选一位作为自己的身份,经历从幼儿期到成年期、从学业进步到事业发展,体验不同的经历,欣赏不同的风景。作品围绕成长、职场、爱情三类题材展开。一是成长题材,萧世和江磊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两类人,却都映射出青年的成长,二人将经历不同的人生,但必须拥有同样的生活态度——努力、奋斗,才有机会实现理想。二是职场题材,《人生重启》设置了具有一定生存难度的职场情境,反映职场人普遍经受的历练和境遇,展现特定群体——职场新人、职业精英的生存状态。萧世是家族企业的最高决策人,江磊只是他所在企业中的一个小职员,二者定位不同,发展向度不同,有各自的职业素养和生存方式。读者在感受职场拼搏、人际交往、放松娱乐的同时,也体悟到职场人士的不同素养和品格,为相似处境下的他们带来情感上的抚慰和激励。三是婚恋题材,作品就此呼应社会热点,通过众多女性人物展现不同的爱情模式,既呈现超越世俗的浪漫爱情,也揭示囿于现实的婚恋问题。在刻画浪漫爱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萧世主线中女主角叶梓晴的番外篇“忽而白首”,该篇叙述萧世去世两年后爱人叶梓晴的生活状态。故事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之后,将爱情放在死亡面前接受考量,丰富人们对生命和爱情的感知。除刻画浪漫爱情外,作品也就婚恋这一热点话题抛出了许多引人思考的问题,如:陆芸婚后因家庭压力太大导致暂时性不孕,遭受公婆打压,陷入盲目自卑和罪恶感;梁铮是一位外表普通但极具个人魅力的职业女性,却因未婚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折射出当代女性焦虑、迷茫等消极心态;林以晨遭遇性侵后对男性产生心理障碍,但她勇敢面对生活,逐渐逃离犯罪者的阴影,传递积极态度的同时,也为读者敲响警钟。以上三类题材,所涉内容广泛,可以满足不同读者口味,总有相应的话题、事件与身份、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与不同读者发生关联,使之在综合性的超文本文艺形式之上,开拓出广阔的展示空间,展示多重的人生可能性。

在超文本三要素构筑下,多重人生的可能世界遍布作品各处,读者可以不断以重启的方式走向这些新可能,超越现实生存状态。量子理论认为,“宇宙是由无数平行世界构成的”13,在文艺作品创作中“将多种可能性并置的写法称为‘平行宇宙叙述’,它被看作是‘世界构筑’的寓言”14。《人生重启》以读者扮演的主人公为每个世界的中心,每一次选择都对世界运行的轨迹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一条链之后、多条链之后、一轮叙事之后,都可出现人生的新可能。首先,人生的新可能最具体的体现为每一次链选择所产生分叉世界。在平行的分叉世界中,存在着无数个萧世、无数个江磊,他们都是各自所处世界中的主角,上一刻面对着相同的场景,下一刻却做出不同的选择,从一处选择便分离出几个平行的世界。其次,有时需要多次链选择才能分出不同的平行世界。这些平行世界由多节点链接而成,每个世界将因主人公的选择发生变化,其中的故事、人物形象、结局往往有明显差异。最后,每一轮叙事完结后都有作者设定好的人生结局与其对应,读者对人生的每一次重新选择,都按照不同的支线发展前行,达成各样人生结局。作品中还有多样人生等待读者发现,每一次选择或大或小,都对所处世界产生影响,抵达未知的可能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受各方面客观因素制约,人能够亲身体验的生活场景极其有限,而在《人生重启》呈现的众多可能世界中,“重启”为读者提供了不断走向人生新可能的方式,满足读者的审美理想。读者主要通过橙光的存档、读档功能进行重启,回到过去,改写已经选择的链。比如参加运动会却没有拿到好名次,于是重回初入校园之时,在新的人生中注意提升运动能力、积攒数值。比如成年后独立生活需要买房,发现根本没有足够的存款,于是重启回到大学时期,打工挣钱、省吃俭用、攒下存款。再比如面对心仪的女性角色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被对方厌恶,从此以后再无交集,于是重回与她交谈那一刻……如果不知道需要返回何处,大可直接重启新的人生,即回到起点重新开启一轮叙事。作品中时间可逆,空间可变换,时间和空间固有的轴线被消解,这种理想状态下,主人公可以随时、随地在作品中穿越时空,改写叙事,走向新可能。在不断走向新可能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大大小小的选择表现人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时的整体感受,以此传达主题:如果人生是一张网,那么这张网上的每一个空隙就喻示人生种种可能性,而正是知道有多种可能性,人才愿意去改变、冲破这张人生之网。

如上可知,《人生重启》运用超文本三要素实现了重启人生这种理想模式,它的确超越了人类现实的生存状态,但二次重启甚至多次重启以后抵达的人生新可能,一定优于第一轮叙事中的人生吗?必然比最初的人生更加美好吗?也许并不尽然。

作品运用超文本三要素模拟了人生可能,启示我们认真把握人生每次抉择,在这一积极主题之下,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蕴,即人可以无限地接近人生理想,却不一定能够彻底抵达。超文本三要素运用之下,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超文本结构,在作品中经历一次人生已经具有难度,重启即进入二次或多次,读者行为必定发生改变,人生轨迹——阅读到的节点及阅读顺序等也全部随之改变,因此往往会出现更多未知因素,读者将面临从未经历过的抉择。其一,在同一界面的场景中,人生具有许多未知可能性。成长期、成年期活动范围为校园内外,事业期活动范围为工作地附近,每个活动范围都会提供该场景的地图,有十几个地点可以前往,而主人公每轮只有数量有限的几次行动机会,每时每地出现的人事物都不一定相同,即使重启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选择、行动都达到理想效果。其二,在纵向的故事时间进程中,能否改变人生走向更是未知的。读者在返回前文存档点之前已经历过大量选项点,做出了影响剧情走向的各样选择,仅改变一个存档点并不一定使结局发生巨大改变,如果直接重启叙事,对新的人生进行选择,却可能在一个接一个到来陌生事件之下变得茫然无措。更有一些读者带着目的去重启,渴望在新的人生中达成圆满结局。他们重启之后尽力平衡主人公的感情、事业、学业,解决人生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却“如履薄冰,错一步就要推倒重来……不由得怨气冲天”。15《人生重启》在超文本三要素建构的人生模式之下表现出深刻的意蕴,人们对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永远受到未知因素的限制,切实体会到自己面对世界时的渺小。理想的人生模式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超越现实,而其中不确定性,也让我们对人生的新可能有所反思。“重启”并非将相同的人生进行重复,而是不断带来新的可能,这个新可能或好或坏,不可预测,都是对人生的探索。

人总是在期待和想象更多的生活可能性,《人生重启》不仅仅为众多读者呈现人生理想,同时也是超文本文艺对文艺理想的新式表达。传统印刷作品往往固定在纸张等物质载体上,《人生重启》等超文本以动态性和开放性突破了传统印刷时代建立起来的艺术理念,为数字化时代文艺作品表达文艺理想提供新可能。超文本三要素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无限的、动态的生成过程,《人生重启》虽然已经完结,但作者如果有意愿,完全可以繼续加入新的节点和链,组成新的超文本网络,这部作品可以永不终结。人类作者的创作是有限的,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超文本能够为文艺作品提供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无限可能、永不完结。它提醒我们,面对超文本文艺等新兴文艺作品,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解读和思考,这在今后也能够为相关文艺作品或文艺研究等提供借鉴。

超文本的节点、链、网络可以到达的地方是广阔的,但《人生重启》单独一部作品毕竟还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出现在很多地方:在难以计数但一定有限的节点之中、在作品有限的字数中、在作者设定好的51个结局中、在《人生重启》的超文本网络中……只要读者敢于选择或是运气好,完全可能阅读到所有节点。但也有部分读者认为作品设计繁琐,他们放弃探索,直接购买大量属性数值,或是直接放弃阅读。这与读者的阅读心态甚至人生态度有关,他们不愿体会探索的过程,只想快进到完美的人生结局,这背后还有更多的原因需要去思考。作品总有难以抵达之处,但人的思想和生命体验是无限的,假如再给你一次开启人生旅程的机会,你将会如何?而对于新媒介文艺研究而言,从超文本三要素的使用,到数字艺术性的建构,再到多重人生可能性的开启,我们层层深入地挖掘出了超文本文艺的特殊价值和独特魅力。

注释:

①George P. Landow, Hypertext 3.0: Critical Theory and New Medi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p.2.

②黄鸣奋:《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101页。

③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④⑥⑦⑩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06—108页、第105—106页、第189页、第224页。

⑤参见橙光《剧情分支介绍及设计技巧》,http://www.66rpg.com/course/details/t_92/189.shtml,2021年7月12日阅。

⑧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可以在复合符号文本中单独讨论语言符号所构成的部分,从形式上将这部分看作剧本,但暂时无法反过来完整地将其还原、书写成一个剧本,因为节点、链、网络的运用使文本复杂、庞大,无法仅用语言符号呈现。

⑨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11单小曦:《莱恩·考斯基马的数字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12[芬兰]莱恩·考斯基马著,单小曦、陈后亮、聂春华译:《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6—100页。

13吴飙:《埃弗里特和他的多世界理论》,《物理》2020年第11期。

14邹涛:《叙事记忆与自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19页。

15参见《人生重启》精品评论,http://www.66rpg.com/game/590940,2021年7月10日阅。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项目编号:18ZDA28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佘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