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界劳动教育问题研究状况述评

2021-01-13 06:13覃优军曹银忠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述评劳动教育

覃优军 曹银忠

〔摘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时代新人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学界围绕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历史演进、政策变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既有研究虽然理论来源更加深厚、知识借鉴愈加宽广、问题导向愈发鲜明、研究视域日趋广袤,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为此,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加注重对劳动教育规律的总结、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阐释和古今中外劳动教育的比较,以期立足实证研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新举措。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精神;时代新人;述评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3-0124-05

近年來,劳动教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探讨和集中阐释,研究成果呈现出“高产出”的态势。劳动教育研究的蓬勃兴起,既与劳动本身的重要性息息相关,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构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也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劳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劳动教育等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 〕为此,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者认为,对近年来劳动教育研究的一些成果与观点进行回顾与展望,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加深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理解。

一、关于劳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出发且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理论阐释,并以此为逻辑进路对劳动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目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从人学论定义劳动教育。顾建军、毕文健提出,劳动教育是基于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教育,是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离不开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关系、劳动成果等基本载体 〔2 〕。第二,从教育维度厘定劳动教育。姜大源指出,劳动教育是一种与人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结合的教育活动,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政治伦理属性 〔3 〕。第三,从课程视角诠释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学校课程中传承历史比较悠久的一门实践类课程 〔4 〕。第四,从层次论界定劳动教育。学校的劳动教育包括通识性的劳动教育和职业性或专业性的劳动教育,它启蒙于家庭、强化于学校、泛在于社会 〔3 〕。

关于劳动教育的特征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特征说”“四特征说”和“八特征说”。“三特征说”,徐海娇认为劳动教育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实践性、文化性和主体性 〔5 〕,张雨强、张书宁认为,我国劳动教育演变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和规范性等突出特征 〔6 〕;“四特征说”,尹者金认为,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适度性构成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7 〕;“八特征说”,王连照认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具有本质自然性、目标改造性、概念发展性、内涵统领性、内容联结性、执行适度性、价值召唤性和评价自发性等鲜明特征 〔8 〕。

劳动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贺兰英认为,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出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 〔9 〕。黄燕认为,新时代劳动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在劳动人格上倡导尊重劳动、在劳动权利上倡导劳动平等、在劳动使命上倡导劳动神圣、在劳动实践上倡导劳动创造、在劳动成就上倡导劳动光荣,共同构成了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 〔10 〕。赵浚、田鹏颖认为,劳动精神是以劳动为基础的精神信仰,是劳动事实与劳动价值、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与劳动认识论的高度统一 〔11 〕。

二、关于劳动教育历史演进与政策变迁的研究

第一,关于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研究。李珂、曲霞认为,劳动教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个时期,每个时期均呈现出异常鲜明的外生性特点 〔12 〕。王慧、王晓娟认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经历了初具形态、曲折发展、全面探索、忽视弱化和回归本质五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五个转向”的鲜明特征,即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由政治性、工具性转向人文性,劳动教育内容由生产劳动转向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从无到有、从笼统到具体,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由忽视转向重视 〔13 〕。郑程月、王帅提出,可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划分为三个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确立与曲折发展期(1949-1977年),“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兴起”的重塑与探索革新期(1978-2011年),“彰显新时代的全面育人理念”的体系全新构建期(2012年至今) 〔14 〕。此外,赵长林认为基于课程设置和目标考量,可从“1949-1958年旧中国劳动教育的消解与新中国劳动教育的探索、1958-1978年劳动教育的泛政治化和实用技术化、1978-2000年劳动教育的纠偏与探新、2000-2018年劳动教育向劳动素质培养的转型、2018年以后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重建”五个不同时段窥探和考察我国劳动教育 〔15 〕。

第二,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研究。张雨强、张书宁从教育政策学出发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演化与嬗变,并以教育政策中的重大转向为依据和参照,将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即初塑时期、政治化时期、现代化初建时期、转型发展时期、整合发展时期和新时代发展时期 〔6 〕。祁占勇基于政策文本并结合重要历史文献与教育改革事件认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是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中不断演进的,它大致经历了工具理性价值选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价值共存、工具理性价值回归、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价值理性彰显五个阶段 〔16 〕。郝志军、王艺蓉认为,7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探索和重建(1949-1956年)、强化和偏执(1957-1976年)、调整和改进(1977-2000年)、深化和创新(2001-2019年)四个阶段 〔17 〕。宋乃庆、王晓杰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探索、发展、调整、再探索、再加强五个阶段 〔18 〕。

三、关于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的研究

第一,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王丽荣、卢惠璋认为,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存在被软化、弱化和淡化的“三化困境”,更面临着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强烈侵蚀 〔19 〕。王玉廷认为,劳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目前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精神价值的迷失、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短缺以及劳动教育技能培养的滞后等 〔20 〕。陈洁认为,当前我国劳动教育价值缺失的外在表征集中反映为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教育目的功利化,劳动教育内在价值被弱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劳动教育身心分离现象突出;教育环境去生活化,劳动教育被隔离于现实生活中 〔21 〕。另外,也有学者针对职业院校、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如王汉江、姜伯成认为,在職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实践价值遮蔽、内容更新缓慢、实践路径阻塞、实践保障机制缺位等弊端 〔22 〕。

第二,劳动教育的问题归因。劳动教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量变过程。有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的缺失与社会消极思想的影响、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缺位、劳动教育践行机制的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学者强调,造成劳动教育价值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观念失衡、社会消费思潮冲击明显,定位不明、城市化价值取向突出,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化、常态化组织机制欠缺等 〔21 〕。总之,劳动教育有时不被人们所重视,既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认知密切相关,也与当前“劳动教育协同机制不健全、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等现实因素深度关联,是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必然产物。

四、关于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的研究

第一,劳动教育具有个体价值。陈洁认为,劳动教育能够赋予“人的属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形塑“自我意识”,实现个体深度发展;培养“群体技能”,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 〔21 〕。王丽荣、卢惠璋认为,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具有时代价值,能够奠基中国梦、完善育人体系、打造时代新人,而且涵括丰富的人文价值,能够营造劳动氛围、焕发个体劳动热情、提升劳动审美力、成就美好新生活 〔19 〕。张世豪、罗建文认为,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提升受教育者劳动觉悟和劳动创造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中人的幸福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体现 〔23 〕。

第二,劳动教育具有群体价值。周兴国、曹荣荣认为,劳动教育具有政治价值、伦理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等多维价值属性 〔24 〕。张琰、杨玲玲强调,劳动教育具有树德价值、增智价值、强体价值、育美价值等多重价值旨趣 〔25 〕。

第三,劳动教育具有社会价值。劳动教育既有劳动创造人的本体论意义,也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生产发展的时代性意义,还有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和政治的综合性意义 〔26 〕。还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承担着特殊使命,一个国家的劳动教育水平影响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价值取向和国民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7 〕。总之,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独特功能 〔2 〕。

五、关于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研究

第一,从对象维度出发勾勒了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学者专门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研究,指出应系统重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树立培育综合劳动素养人才的“新”劳动教育价值观,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劳动素养培育要求,搭建通识劳动教育课程、学校活动与社会活动的实施体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深化核心劳动价值观培育,完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制度保障 〔22 〕。也有学者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知事”“懂事”,初步养成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浪费的劳动习惯,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方面下功夫,引导他们在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中初步感受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理论魅力 〔28 〕。

第二,从协同论视角指明了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劳动教育必须以“三全育人”为载体,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实现在劳动教育内容上保持时空的一致性、方向的一致性以及操作的互补性。

第三,立足于课程体系擘画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相关部门应把劳动教育写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发特色课程资源,不断完善系统性、实用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从文化育人角度探讨了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学校要通过加强师生的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来彰显劳动教育的魅力,让劳动文化成风化人,竭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努力建设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精心培育师生共同劳动的文明修身文化 〔29 〕。

六、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第一,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探讨。王玲认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四个统一”,即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统一、劳动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劳动教育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劳动教育全民性与全面性的统一 〔30 〕。

第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问题考察。当前,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着理论认识不明晰、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师资队伍待优化、管理机制待完善等突出问题。

第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教育内容一体化在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在实践中需要遵循层次性、主体性和保障性要求,小学阶段应侧重“知事”“懂事”的教育,中学阶段应注重“明理”“晓义”的说明,大学阶段应偏重“信道”“行道”的诠释,并要坚持在德育中渗透劳动价值、在智育中传授劳动知识、在体育中强化劳动能力、在美育中铸就劳动精神 〔28 〕。王玲认为,应从思想指导、组织保障、制度实施等层面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从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维度加强学校建设,努力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 〔30 〕。

七、近年来学界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研究迎来“加热回暖”的美好春天。但在“冷思考”学界掀起的“热思潮”后我们不难发现,既有研究在蕴含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夹生饭”。笔者认为,洞察特点、分析不足,始终是深化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

(一)学界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第一,理论来源更加深厚。具体来讲,一是理论追问愈益深入。一方面,学者们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有关思想,普遍认为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溯源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劳动教育思想,要通过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刻地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促使劳动教育的理论根基得到进一步夯实。另一方面,学者们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战略意义和推进策略,以及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认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问题导向愈发鲜明。有学者以我国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困境为研究起点,严谨细致地加以学理分析,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面也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三是理论借鉴愈加宽广。学者们不仅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广泛借鉴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研究视域更为广袤。学者们不仅着眼于劳动教育的今天,更是将“昨天”与“明天”、“向后看”与“向前看”、“朝里看”与“向外看”紧密结合起来。在历时维度上,学者们的节点意识有了进一步强化,他们紧紧抓住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蓄势掀起一股“回顾浪潮”,对劳动教育的政策措施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省思、总结与展望;在现实维度上,高校劳动教育始终是学者们广为聚焦的分析重点,究其缘由,就在于高校教师历来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是学术论文的主要贡献者,相比之下他们更熟悉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共时维度上,学者们有更加宽阔的研究视野,不仅对国内劳动教育进行了逻辑论证和纵向梳理,而且还在同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横向比较中加深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总结了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手段。

(二)對劳动教育研究的展望

一是要更加注重对劳动教育规律的总结研究。劳动教育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教育对象又往往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如何透过现象抓住劳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尤其是信息化时代数字劳动的本质和规律,就变得更加至关重要而迫切。二是要进一步聚焦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研究。当前,虽然有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总体上还存在着深入程度不够等问题,并未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路径。三是要更加注重古今中外劳动教育的比较研究。劳动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既有研究较少对我国劳动教育进行系统性论述,也未详细说明相比西方国家的劳动教育,富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究竟“特”在何处。四是要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创新,尤其要注重交叉学科研究,努力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举措。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3〕姜大源.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6):43-50.

〔4〕杨静娟.区域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五关注”〔J〕.教学与管理,2020(14):13-15.

〔5〕徐海娇.危机与重构:劳动教育价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6〕张雨强,张书宁.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61-67.

〔7〕尹者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江苏高教,2019(11):85-89.

〔8〕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89-94.

〔9〕贺兰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的内涵〔J〕.南方论刊,2018(05):45-46.

〔10〕黄 燕.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与弘扬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97-100.

〔11〕赵 浚,田鹏颖.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98-102.

〔12〕李 珂,曲 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05):63-72.

〔13〕王 慧,王晓娟.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检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3):36-45.

〔14〕郑程月,王 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05):14-18.

〔15〕赵长林.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演进与劳动课程的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6):9-17.

〔16〕 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6):18-26.

〔17〕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24-130.

〔18〕宋乃庆,王晓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发展:回眸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76-80.

〔19〕王丽荣,卢惠璋.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J〕.高教探索,2020(07):114-118.

〔20〕王玉廷.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弱化的表现、缘由及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44-47.

〔21〕陈 洁.我国劳动教育的价值缺失与重塑之路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15):8-10.

〔22〕王汉江,姜伯成.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26-32.

〔23〕张世豪,罗建文.论劳动教育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24-128.

〔24〕周兴国,曹荣荣.新中国的劳动教育:观念演变与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20(03):25-34.

〔25〕张 琰,杨玲玲.彰显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20(09):8-9.

〔26〕郝文武.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本体论和时代性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03-111.

〔27〕张志勇,杨玉春.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J〕.中国教育学刊,2020(04):1-4.

〔28〕李 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60-64.

〔29〕乐晓蓉,胡 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96-101.

〔30〕王 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22-27.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述评劳动教育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