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莹莹
摘要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劳动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运用好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中国劳动力市场问题,本文从方法论、失业的成因和治理、经济危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收入分配理论、工资决定理论、人口对经济的影响这些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8.036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he Course of Labor Economics
DONG Ying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In the guiding outlin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sued by the Ministryof education, we should insist in Marxism as theguidancein curriculum teaching, accelerating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system,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labor economicsfromtheperspectivesofmethodology,thecausesandgovernanceofunemployment,economiccrisis,laborsupply and dem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wage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on economy.
KeywordsLabor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1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劳动经济学发展至今,是一个见证制度经济学范式衰落,主流经济学范式逐渐取而代之的过程。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在现阶段国内的教材中,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曾经大量得益于综合,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不断的自我修正,但是西方经济学仍有大量的不足之处。有的学生认为劳动经济学枯燥乏味,这是因为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需要用到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学习劳动经济学就有畏难的情绪。
2劳动经济学需要课程思政建设
在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劳动力市场是现代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领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市场,也是历代经济学需要重点研究的范畴。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吸取西方经济学的可取之处,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中国劳动力市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问题有自身的特征,在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注意这些问题。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启示
3.1方法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分析,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中的考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从而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对经济制度、经济权利及其历史变迁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其理论,而且在于其方法。
当代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永恒范畴,从总体来看,其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劳动经济学里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等,都用到了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中,理论和案例一般来自国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仅仅用这些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不够的,更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通过制度的方法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制度对人的影响,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特有的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户籍问题,性别歧视问题,老龄化问题,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2对于失业的解释和如何治理失业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是非自愿失业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使他从历史的高度论证了该制度的不合理性及其最终的归宿。然而,历史的发展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的设想,資本主义本身也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修补,也对失业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对策,比如凯恩斯解决失业问题时要关注有效需求,通过公共产品的提供去解决失业问题。虽然,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面临的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解决我国目前失业问题,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论,要在实践中摸索自己的方法,正确处理我国的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问题,既要经济发展,又要通过控制失业率,求得社会稳定。现代经济学的三大市场,唯有劳动力市场是最特殊的市场,因为市场的主体是人,人如果出现过剩和短缺,不可能像物一样处置。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导致了社会二元结构。我国的社会呈现二元结构,还有其他的一些历史遗留的原因,都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流动,这样会扭曲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的口号,促使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这势必会改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打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使制约整个经济发展的农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资源向农村流动,使城乡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出现,对我国经济转型的影响,以及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导致的失业问题,也是任何国家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要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
3.3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解和解决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看成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的现实综合与强制平衡,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定的现象。危机的产生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并且指出,只要有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
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以后,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从而产生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滞涨以后,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危机是国家货币政策失当造成的。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只是描述了危机的表面现象,因此无法看到危机产生的深层制度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已经有关于经济危机及治理的记载。在当代社会,经济周期愈发复杂,古人的思想对当代也有一定的启发。《史记》中的《货殖列传》有记载,农业生产有周期性规律,根据天气的规律,推算出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从而丰收歉收交替进行。丰收和歉收会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自然灾害会导致饥荒,从而引发危机。《管子》也提到类似的情形,并且提出治理灾荒可以通过兴修土木来解决。这和凯恩斯提出的修建公共基础设施有相同之处,但是凯恩斯比管仲晚了两千年。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虽然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也为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比如80年代的通货膨胀,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受到的次贷危机的影响,我们解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解决自己的问题,度过经济危机。
3.4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理性人假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总是利己的,用最小的成本去博最大的收益。但是真实的人是多面的,并且价值观、品味、习惯和信仰在相当程度上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理性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效用这个分析工具。效用论以个体主义为方法论原则,却试图撇开分工与交换,按照定义,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作为人的主观感受的效用,解释客观经济范畴,显然是不合适的。
劳动经济学范畴内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也用到效用和边际分析法。劳动力需求要做到使用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劳动力供给要做到边际替代率等于工资率。有人把效用等同于使用价值,也是不对的。因为使用价值是客观的,效用是主观的。
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从21世纪初出现的从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到全国范围的用工荒。“一带一路”提出后,对劳动力流动有了新的影响,中部崛起,制造业回流,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影响国家工业化的步伐,还有东北三省的劳动力流向都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人口结构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面对未富现老的现实,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配套措施缓解老龄化,让经济继续高质量的发展。
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养老负担重,要想解决老龄化问题,就要提高生育率和延迟退休。这也是其他国家已经实践过的经验,但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措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女性的劳动力问题,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在当下三胎政策的同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保障,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甚至需要什么样的住房面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歧视中最主要的歧视,性别歧视会导致进一步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从而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影响经济发展。在放开三胎的同时,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应该如何调整。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劳动力市场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问题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问题。
3.5收入分配理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的人均GDP有显著提高,但是贫困问题不容忽视。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从本质层次的角度来分析收入分配问题,首先分析了收入构成及其源泉,进而确定了收入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的长期发展导致了阶级的出现,资本主义内在的积累性导致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固化。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的过程中,关注的是经济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比如凯恩斯国民收入研究的是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人们心理状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要素参与收入的分配,但要素之间的占有是不平衡的,资本具有内在的累积性,而劳动是不可累计的,最终导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现代热议的话题,比如学区房,教育内卷化,国家整顿课外辅导班,让资本从教育行业挤出,让教育趋于公平,这也是有助于代际公正。为我国的发展储备大量优质后备力量,为教育不公现象扫平障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好准备。我国地域辽阔,地方经济差距较大,造成区域不平衡。有的地区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有的边远贫困地区刚刚脱贫摘帽。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2020年度,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但是我国贫富差距依然严峻,减少贫困也是有助于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举。近年来的诺贝尔经济学也关注贫困问题,西方国家为促进社会公平也做出了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公平公正。贫困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为全世界减少贫困做出了贡献,也为增加人民福祉做出了貢献。
3.6工资决定理论
马克思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从而创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工资学说。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才能雇佣工人,为其创造新价值,工人与生产资料分离,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取生存资料。
劳动工人被雇佣后所创造的新价值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其中,雇佣工人在为自己的劳动部分会创造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种价值就表现为资本主义工资。在西方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资本量是定值的情况下,当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的边际成本时,资本家会雇佣相应的劳动量。西方经济学认为企业家才能产生利润,掩盖了利润的本质。西方经济学更多解释是微观层面的工资决定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深刻揭示了工资的本质,形成工资的一般规律,工资决定必须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工资决定必须有劳动者的参与,工资决定必须有利于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从工资的发展过程看,从实物工资到货币工资,再到薪酬,背后体现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促进了工资的形式变化。
很多地区出现的抢人大战,特别是二线城市,有很多配套措施。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倾向于二线或者二线以下的城市,这就有区别于二十年前的大学生。大学生找工作不仅仅是看薪酬收入多少,还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配套措施,工作的前景,个人爱好,城市发展,城市地理位置,城市的特征。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分配方式,人们的收入不仅有靠劳动的收入,还有源自其他生产要素的收入,导致了收入差距的问题。
3.7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家虽然一般都承认社会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没有将人口现象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考察。西方人口经济思想把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制度分开来看,认为人口只是一个经济变量,人口因素是一个静态的因素,对其他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马克思则将人口放在具体的经济社会制度框架内进行探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经济学,都重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重要性,都认为人口需要施加积极的干预和引导,我国的人口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人口理论的合理部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中,从人口高峰和经济高峰之间的关系之中,为我国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从计划生育政策,到二胎政策,到三胎政策,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马尔萨斯的人口爆炸理论并没有发生,在全世界范畴内,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各个国家都重视生育率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人口问题和经济问题之间的相关问题,也为我国的政策提供了借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的人口发展趋势出现了新的动向,比如劳动力流动的新动向,家庭户人口减少,现在的家庭户人口不到3,这会对房地产市场,储蓄率等都产生影响。老龄化加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速度的发展产生影响。性别比例问题,出现在农村和城市的性别比例失调,总体男性多于女性。民族结构的问题,汉族人口比例进一步下降,这些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在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离不开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4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表1)
淮北師范大学2020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名称:《劳动经济学》,项目编号:2020xkcsz017
参考文献
[1]何爱平,宋宇,张志敏.比较视野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丁任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品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
[3]荣兆梓.理解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
[4]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
[5]李晓曼,张领.劳动经济学卓越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提升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5).
[6]徐刘芬,雷启振.劳动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反思——基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视角的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104-106.
[7]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
[8]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9]孙秀丽.“课程思政”要关注“人”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1).
[10]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11]王万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9(08):138-140.
[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
[13]魏有兴,刘三妮,杨佳惠.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进路与前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14]刘宏达,隆梅凤.大数据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定性分析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