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华 秦永丰
2020年是决胜决战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年,对标中央提出的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靠的是群众意志力,拼的是基层干部执行力,精准破题攻坚,集中力量、精准发力,以提升脱贫质量,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从对精准扶贫的内涵及重大意义,到高校应该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阐释,为高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及重大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最早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词。
(二)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担当使命、执政宗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0%,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是1994年至2010年间年均减贫人数的两倍多。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色,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二是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二战以来,在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引领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携手合作,为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方案。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不论是在宏观的战略与政策层面,还是在微观的模式与策略层面,都有很多独树一帜的“新鲜事”,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工作提供新的思想观念和可以借鉴的具体做法。
二、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習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高校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围绕“六个精准”,自治区各高校向新疆深度贫困村每村选派 1名第一书记和一支名驻村工作队,进一步加从“六个精准”下足绣花功夫,增强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力量。二是治贫先治愚,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南疆贫困地区的群众普遍存在“等靠要”,“靠着墙根晒太阳”的消极脱贫思想,内生动力不足,缺少脱贫斗志,高校在做群众思想工作中有天然的优势,通过树立脱贫致富典型,“滴灌式”宣传引导教育,鼓励就业、发展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落实各项富民惠民政策等方式,逐步改变群众思想观念,的扶志功效,从而消除群众精神上的贫困。三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扶贫专干)“指导员”作用。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关键在支部,重点在干部。只有村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强起来了,只有村干部动起来了,才能确保党的各项扶贫政策真正在农村落地。工作队主要从村干部帮带、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入手确保各项脱贫举措在基层落地生根。高校教师(扶贫专干)在基层情况调研、村干部帮带、政策指导落实、如何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确保扶贫工作可持续,不断线的工作中发挥显著的作用。
三、高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探析——以新疆工程学院帮扶和田市为例
(一)配强配齐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当好“调查员”。
新疆工程学院按照自治区党委安排部署,共派驻30名“访惠聚”工作队员在和田市吉亚乡驻村。在和田地区(和田市、墨玉县)派驻45名深度扶贫专干。2014年至今累计脱贫907户4188人,为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做出了应由的贡献。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作为扶贫专干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真正弄清楚扶贫对象也就是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为真正摸清所驻村贫困状况,掌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扶贫专干们每年都会拿出3个月左右时间与队友走村串户。每到一户贫困户家中,都会与贫困户交流,认真记录基础数据,摸清困难问题,分析致贫原因,在此基础上为每家每户把脉,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对策”,确保精准扶贫脱贫。
(二)发挥高校自身优势,通过教育扶贫改变思想,改进观念。
工作队员发挥教书育人的天然优势,把握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结合包户入户,给村民大力宣讲教育惠民政策,辅导学生学习功课,以学校的实例宣传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每年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村里学生与我校学生座谈,通过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争上大学的动力。工作队每年拿出专门经费奖励考上中专以上学生,在村民大会上公开表彰,引导村民重视教育。2017年以来我村共有9人考上大学,39人选择上中职或技师学校,村民重视教育蔚然成风。
(三)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提升村干部能力。
针对村干部各项短板,对症下药,制定学习清单,由高校派驻的工作队员“手把手”帮教,从党建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宣传、扶贫政策理解、群众工作方法、办公软件运用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村干部能力,注重在实践锻炼提高村干部能力。工作队员与村干部除了一起参加“四同”、“四会”外,还面对面办公,不懂不会的问题工作队员随时随地帮忙解答,上级下发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村干部熟悉村里情况优势,共同研究相应的方案措施,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的实施,如今,几名年轻的村干部不仅国语进步明显,业务工作能力大大提升,在自己分管的工作方面,可以独当一面。
(四)精准施策方面下足功夫,紧盯“产业、就业”双覆盖,始终把稳定就业作为当前确保贫困户脱贫的最重要举措。
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就业,第一书记亲自到周边工业园区和企业,找岗位、谈待遇、审合同,关心他们上班交通是否方便、吃饭是否方便,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为村民就业做好服务。为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专门召开恳谈会、座谈会,树立创业就业典型,树立就业带头模范,并通过村民大会分享他们的典型事迹,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为村民答疑解惑,塑造村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一同脱贫致富。笔者所在村应就业人口159户218人,其中已就业157户215人,就业率98.62%。
(作者单位:新疆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